科教协作:“双一流”建设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2021-08-27宋纯鹏王刚赵翔
宋纯鹏 王刚 赵翔
摘 要:科教协作育人模式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与倡导,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重要动向。目前“双一流”建设高校既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的现实挑战,也存在着科教协作育人模式发展的时代机遇。河南大学生物学科“菁英计划”历经8年的实践与探索,系统构建了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宗旨的包含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团队、双导师制和国际交流等因素的科教协作育人模式。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高校;科教协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菁英计划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新时代综合型大学面临的重要任务。“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的“先行者”,理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教育条件和学科特点,坚持和形成具有独特内涵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组建高校和科研机构协同育人的责任共同体,发挥科研机构育人的积极作用,是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亮点”和“特色”。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河南大学生物学科“菁英计划”的实施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构建了一条科学、可行、高效的改革路径。
一、科教协作:“双一流”建设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视域
科教协作育人模式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科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选择[1],产教研融合育人模式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和重点课题,各个高校应理性选择契合自身办学目标、学科发展和教学资源实际的育人模式,构建差异化、特色化和个性化的育人模式。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强调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主动联合行业企业,校企合作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科教协作育人模式强调研究型大学主动联合科研机构,教研合作培养科研机构所需要的科研型拔尖创新人才。当然,应该指出,这里所说的科研机构既包括以科研任务为主的事业单位(如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也应包括大型企业里承担科研任务的技术研发中心以及承担科研任务的大型综合医院等。
科教协作育人模式受到国家政策的积极鼓励和倡导。2010年7月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高等学校“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2013年3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要求“促进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加快完善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的模式,推进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国家政策的积极鼓励和倡导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领域科教协作育人模式的应用广度和深度。
科教协作育人模式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拔尖创新人才是人才体系结构中的“金字塔”部分,是未来科技进步和学科发展的领军主力,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智力基础。科教协作育人模式改变了高等学校闭门办学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了产学研用深入融合、旨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新型教育理念。丰富的研究资源和敏锐的研究洞察力赋予专业性极强的科研机构以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等特性,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睿智的教育智慧赋予专业性极强的高等学校以人才培养的高效性和经济性等特性,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合作、协同与融合将开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视域、新境界,达成人才培养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高效性和经济性等教育特性。以学生为纽带,将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联系起来,不仅高等学校增加了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科研动态的了解,科研机构增加了对人才结构、学生科研能力和科研成长规划的了解,而且双方增加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培养人才的机会。
科教协作育人模式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合力的“催化剂”。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不是科研,而是要把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高水平科学研究与教学活动整合在一起,共同支撑人才培养[2]。科教协作育人模式着眼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要求,聚焦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改革方向,将高等学校招生、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會智库等全面贯通衔接起来,形成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时代合力。科教协作育人模式改变了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模块”分割、分隔、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战国”状态,建立健全了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统筹联动、共生共长、相得益彰、此呼彼应的“共同体”发展体系,形成了全方位的立体网络育人体制机制。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如何突破制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尽管各个高等学校遇到的问题不尽相同,然而,自身教育资源不足与社会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滞后,却是存在的共性问题。2017年9月,河南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生物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行列。国家和河南省政府对河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寄予很高的期望,期望河南大学在办学条件建设、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先行先试,努力形成更多更先进的创新成果。河南大学清醒地认识到,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严重滞后、专业发展缺乏“大师”支撑、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实践教学显著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水平低、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不足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严重制约着河南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步伐。
科教协作育人模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抓手。2012年,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印发《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鼓励地方高校与高水平科研院所共同探索协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实现双方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的有效整合。河南大学敏锐地抓住了科教协作的新机遇,开始了与中国科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卓尔不群,更需要八方借力。2012年,河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开展“菁英计划”并设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河南大学‘菁英班”,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菁英计划”科教协作育人模式的实施有效弥补了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的不足,助力学生理论学习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双双提高,从而实现“1+1>2”的协同人才培养效应。“菁英计划”的开展,是落实国家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政策的具体尝试,2012年在河南省尚属首例。这是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学生受益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典范,中国科学院需要优质的研究生生源,河南大学本科生需要走入中国科学院这样的研究机构开拓视野和提升能力。“菁英计划”本硕连读研究生是科教协作育人模式的最大受益者,不仅提升了科研能力,发表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而且相当比例的学生被录取为博士研究生。例如,“菁英计划”本硕连读研究生第一届学生毕业时,4人被“菁英计划”创新培育基地——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录取为博士研究生,9位同学先后在ACS Synthetic Biology, Biotechnology Journal,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以及《生物工程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篇(英文文章5篇,中文文章1篇),在国内大小会议发表摘要10余篇,参加国内外会议30余人次。
三、科教协作视域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路径
探索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实施科教协作育人模式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在合作过程中会因培养体系不同而出现较多思想认识和制度办法的障碍和壁垒。相关制度办法的建立健全和协作体制机制的完善是提升科教协作育人质量的基石,河南大学生物学科“菁英计划”知难而上,砥砺前行。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系统构建了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宗旨的包含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团队、双导师制和国际交流等因素的科教协作育人模式,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和科教协作管理的经验。
1.科教协作,发挥“1+1>2”效能
“菁英班”学生实施分段培养,在河南大学完成主要基础课程。在此期间,中国科学院选派优秀科研人员在河南大学开设本科学位课程,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兴趣,确定科研方向。学生可利用暑期前往上海参加夏令营,深入了解各课题组的研究内容及特色。在河南大学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后,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可被免试录取到河南大学或中国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科教协作育人过程中,河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达成了价值取向共识,健全了“共享、互补、协同”的育人工作协调机制。
在实施分段培养的基础上,合作双方探索出“3+3”培养模式,这是“菁英计划”最大的特色。所谓“3+3”模式,是指大四的一学年事实上可作为硕士第一年。自大学四年级开始,学生可以选择在河南大学或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进行硕士学习,并跟随选定的导师开展研究工作。“3+3”模式的好处是,在其他大四学生忙于考研、找工作等一系列琐事时,硕士“预备生”直接开始了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菁英计划”更倾向于培养科研型人才,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来提升科研素质和能力,是本硕连读培养中时间管理的关键亮点。
2.聚焦拔尖创新人才,着力提升核心素养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河南大学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和自身办学条件,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价值取向,凸显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培养具有强烈的探索求知欲望与创新意识、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扎实、学术潜能突出、国际视野宽阔的拔尖创新人才。
2012年“菁英计划”依托生物科学本硕连读专业,每年招生20~30人。2015年,学校根据政策要求将直接招收本硕连读生的方式调整为在校本科生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方式。“菁英计划”是基于世界“双一流”建设学科(生物学科)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其人才培养应主动融入国家战略,聚焦作物逆境生物學重大科学问题,瞄准“生命科学领域的未来领军人物”“国际生命科学领域一流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开展生物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3.设置符合科研发展需求的课程结构,实现“金课建设”的突破
“菁英计划”应健全本硕连读培养的课程结构,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强化生物学基本理论与技术的教学,硕士生阶段的课程体系强化科学精神与科研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课程设置上要求根据生物学科发展趋势动态调整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和实践性,并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对学生合理“增负”[3]。生命科学学院采取外部引进与内部自建相结合的方式构建高水平的生物学科系列课程,近年来先后引进《植物生理学》翻译教材和《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第三、四版),自主建设7门全英文课程和8门双语课程。其中自主开发的在线课程“植物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动物学”“遗传学”和“微生物学”等先后入选省级精品在线课程,“动物细胞培养”入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课”,标志着生命科学学院教材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果[4]。纸质教材、在线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在校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升了学校参与MOOC、SPOC、课程联盟和精品课程建设的能力。
中国科学院具有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菁英计划”主动打通河南大学生物学科课程体系和中国科学院生物学科课程体系,全方位引进中国科学院的“生命科学研究进展”等课程,课程作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开设,由中国科学院专家授课,每周安排4个学时。要求专家用50%以上的时间介绍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介绍研究进展和最新科研成果。由于物理时空距离的限制,引进更多的优质课程并不现实,为此,河南大学购置了可以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远程视频系统对接的视频教学系统,可以随时切入中国科学院的优质课程教学现场,使学生突破地域限制参加中国科学院教师实施的在线课程教学活动。
4.组建核心教学团队,实现师资队伍优势互补
优质的教师和教学团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基。生命科学学院组建了高水平师资队伍,提供一流科研和教学实验平台,并与中科院、国内外一流大学开展合作,联合培养。生命科学学院组建了包括院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优质师资在内的高素质专业教学队伍,且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生命科学学院制定了教师聘任、教师培训、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和教学奖励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办法,鼓励和支持教师提升专业教学能力、改进课堂教学和加强实践教学指导,保障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先后有100多位专家(包括院士8人),定期到河南大学授课,开展学术前沿讲座,使学生在校就能接受“顶配”授课,不出校门就能得到前沿教育。生命科学学院还注重引进国外科技领域领军人才作为兼职教授或导师,如聘任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植物科学系David W. Galbraith教授为学院名誉院长,聘任欧洲科学院院士Jean David Rochaix等一批海外专家为“卓越人才项目”特聘教授或导师,把当前经济发展迫切需求的科研项目和成果以及学科发展与研究的前沿问题、目前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直接带进课堂或让学生直接参与讨论、研究和思考,从而为学生的学术生涯提供方向,使学生提升专业兴趣、激发科研创新动力。
5.实行双导师制,提升专业指导效能
导师制是加强学生专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制度。“菁英计划”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采取本科生全员导师制和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形式来提升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指导效能、激发学生成长动力。生命科学学院在本科生中实施全员导师制,通过点对点指导,全方位培养,明显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按照规定,具有博士学位或者讲师以上职称且有一年以上工作经历的教师具有导师资格,导师和学生之间实行双向选择。学院还鼓励组成导师组,但每个导师组不得多于3位老师,每位导师指导同一届本科生人数不得超过3名,累计指导在读本科生人数不得超过12名。导师制实行动态调整,每学年末可以申请变更师生组合。
生命科学学院对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和河南大学会分别指派一位有硕导资格的老师作为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研究。“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贯穿学生发展指导的全过程,导师的主要职责包括: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指导学生安排学习进程、选课、确立学习方向等,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进行学术引导,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参与挑战杯、科研立项、创新训练、学科竞赛等科技活动。双导师制是对学生、学校以及研究所三方都有利的制度。以学生作为纽带,将学校和研究所联系起来,增加了双方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同时通过两位导师的协商又能给学生的课题提供很多较好的建议,能加速学生的成长[5]。
6.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拓展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是高等学校开放办学水平、提升办学层次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合作能力人才的必然要求。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的形式主要有联合培养、暑期学校和短期交流等形式,学生通过国际合作得以接触国际一流学术前沿领域,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近年来河南大学启动本科生“梦想计划”“国际夏令营梦想计划”“国际课程和双向交流计划”等国际交流项目,2019年已有55名学生赴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芬兰东南应用科技大学交流学习,2020年已经派出150人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波恩大学、捷克生命科学大学、英国约克大学等高校交流学习,其中生命科学学院已有100余名学生赴国外(境外)交流学习。
2020年5月,生命科学学院与韩国国家癌症中心签订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协议,完成双方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要求并符合毕业和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最终将获得韩国国家癌症中心癌症科学与政策研究院理学博士学位。这是生命科学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积极尝试,有利于国际型人才培养,加强国内外科研合作与交流。河南大学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势头正起,不仅表现在选派学生赴国外学习、与国外科研院校和大学联合培养人才等领域,而且一直坚持招收国际学生,这不仅是河南大学走向国际舞台的重大契机,也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王焰新. 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融合機制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J]. 中国高等教育,2018(15/16):56-58.
[2] 周光礼,周详,秦惠民,等. 科教融合 学术育人——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本科教学的行动框架[J]. 中国高教研究,2018(8):11-16.
[3] 刘自团,彭华安. “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学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15所高校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20(8):23-29.
[4] 丘勇杰,刘瑞敏,杨艺. 河大“金课”开讲啦![N]. 河南大学报,2019-11-30(2).
[5] 王明钦,张亚歌,吴继娟. 33年坚守初心磨砺一流生物学科[N]. 中国教育报,2020-06-22(6).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