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短歌行》看曹操的君臣心

2021-08-27王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7期
关键词:贤才短歌行臣子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很多人对曹操的认识都来源于《三国演义》小说或者影视作品,从而将曹操定位于一个白脸奸臣。从历史演进的过程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统中国北方,成为三国鼎立中势力最大的。曹操受封为大汉丞相,掌握朝政内外筹谋国家统一,具有极高的个人声望,为其子曹丕的称帝奠定了基础。因此,很多人认为曹操从最初迎接汉献帝就居心不良,隐藏着谋朝篡位之心,不是忠臣而是奸臣。

《短歌行(其一)》入选统编版高一语文课本,从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曹操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但是,受到《三国演义》和各类影视作品中曹操“白脸”形象影响,学生难以从积极的角度来认识曹操,进而对《短歌行》的优秀之处无法进行客观评价。因此,从《短歌行》分析曹操的君臣心是扭转学生心中曹操负面形象的关键之举。

一、从求贤才的角度看曹操的君臣心

《短歌行》主题最终落在了求贤才之上,很多人批判曹操有不臣之心时喜欢以此为证:一般国家首脑才会发布招贤令广纳贤才,曹操身为丞相却求贤才,实则为了壮大自己的个人实力。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其中周公吐哺就是最大的反面例证:周公代年幼的侄子周成王处理政务,为国求贤才,是历史上典型的忠臣。因此,不妨对比帝王与臣子不同的求贤方式,一窥曹操真实的君臣之心。

(一)“威”与“忧”,《大风歌》与《短歌行》中的君臣对比。

在历史上,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同样有一篇求贤的名作《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出身不高,文学水平相比曹操差距非常明显,但是这首《大风歌》能够广为流传的最大原因不在于文学水平,而在于这是一位从草根阶层奋斗至封建帝王的感情直抒。首句描写的是尘土飞扬遮天蔽日的景象,展现了帝王回乡之“威”,这一场景让刘邦这位初登帝位尚未完全适应帝皇尊崇的新手皇帝心情澎湃,进而想一直享受这份天下在手被人尊崇的美好感觉,而发出了感慨:怎样才能得到勇士为我镇守四方呢!他这份求“猛士”的心带有利己的私心,是为了保持和延续自身的帝王之“威”。

《短歌行》表达了曹操对贤才的渴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与刘邦不同的是,曹操从“忧”出发,最后才发出求贤才的呼声。“慨当以慷,忧思难忘”解释了开篇对酒当歌的原因是心有忧,紧接着“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引出了曹操写作的意图为“解忧”,经过层层叙述和铺垫才点出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主题。其中,曹操所忧的是国家尚未统一,而自己已然老去,是为年华渐去、壮志未酬之忧。这种“忧”许多文人都在诗作中有所表达,比如南宋陆游《诉衷情》中的“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表达了同样的忧虑和遗憾。

经过对比,曹操的《短歌行》中并无刘邦那样视天下为己有的封建帝皇睥睨感,并未越过臣子的警戒线以君王自居。

(二)“我”与“周公”,龚自珍与曹操的臣臣对比

清代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中写道:“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同样呼唤人才,龚自珍以“我”自称,其中的天公居于“我”之上,也许指封建君王,也许指真正的天。无论如何,龚自珍将“我”摆于下首,“我”仿佛是处于君王和贤才之间的第三者——与为君王制招贤诏的臣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曹操在《短歌行》里以周公自比,明显具有更浓的主人翁意识:曹操作为招贤之人与贤才之间再无他人,曹操本人作为招纳方直接向天下贤才表示欢迎。纵观中华历史,封建帝王亲自写作招贤书的极少,就连有着三顾茅庐之说的刘备也从未公开表示求贤求才。

周公吐哺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去世后,继位的周成王还是个婴儿,周公担心有人反叛就代为处理政务,并让儿子伯禽去封地,告诫儿子要礼贤下士,不可傲慢自恃。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列为世家,可见对其最大的认可和赞誉。总之,周公可谓忠臣良相的典型代表。曹操在迎接汉献帝到许都后被封为丞相,天子年少多为依赖曹操,因而曹操的地位与周公颇有相似之处。最为奇妙的是,周公代为处理政务时受到流言蜚语的困扰,曹操同样被人怀疑有“废帝自立”的意图。《短歌行》中曹操选择周公自比,似是在表态:自己是跟周公一样的忠臣良相,并无篡位之意。

二、从统一天下的角度看曹操的君臣心

(一)从家国情怀看曹操的君臣心。

中国古人有着非常浓厚的家国情怀,这一点也体现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南宋时期,由于失去了北边的半壁江山,因此南宋文人常常在作品中流露出国家统一的期待。其中,仅陆游就写作了《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病起书怀》和《书愤》等多篇渴盼国家统一的诗作。

在《短歌行》中,从“人生几何”的慨叹进入“去日苦多”的难忘忧思。身处汉末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即使是曹操这位北方霸主,也同样经历了众多苦难。曹操曾在《蒿里行》写道“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年轻的曹操看不惯各路军队观望推诿讨伐董卓,独自带队营救汉献帝,从此开启了自己三国霸主之路。从与群雄争霸的初心看,曹操是为了匡扶汉室,而无自己取而代之的篡位之意。同时,相比其他古代文人沉迷忧思,曹操对于自己的忧思一带而过,《短歌行》的大半篇幅集中述说了自己对人才的苛求。

(二)从为国效力的方式看曹操的君臣心。

面对国家尚未统一的状况,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怀着国家统一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和奉献。诗仙李白说“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诗圣杜甫说“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诗鬼李贺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唯有陆游的《示兒》中那句“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与曹操《短歌行》有着想通之处:自己渐渐老去,仍未看过祖国统一,陆游“悲”和曹操“忧”的缘由是相同的——国家尚未统一。相对陆游对现实完全失望,只能寄望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曹操有着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他“老骥伏枥”的超脱出“忧”,转而求贤才。

李白愿意为国家统一而举起“腰下剑”战斗,杜甫为收复蓟北而激动得泪流满面,陆游因得不到任用而在诗作中排遣忧虑和愤懑。对比之下,曹操的求贤才实在不是文人臣子的常规操作。面对国家统一大业尚未实现,曹操既不像李白那样拔剑而上,又不像陆游那样有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门。曹操身为大汉天子亲封的丞相,对于政事有着不亚于周公的影响力。要知道,丞相,本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何况,曹操是汉室倾颓时“挟天子以令诸侯”丞相,连天子都要看其脸色,万人之上为实,一人之下为虚。如此,曹操以丞相的身份为国家统一迟迟未能实现,而发出求贤才的呼声,实在是正常不过。

自古以来,有名篇传于后世的文人大多仕途不暢,文章成为其抒发胸臆的载体。身居高位之人,即使不忘写下诗作,不论其诗作真实水平如何,都不缺少吹捧之人,在这种氛围的日益消磨下,即使曾经胸有锦绣也难有经典之作。比如,同为三国名人的诸葛丞相,从《出师表》和《诫子书》都可以看出其文学水平极高,但传世名篇实在屈指可数。可见,身处高位之人能写出经典之作极为难得。曹操为统一国家转而求贤才的思路转换非普通文人可为,而是以一国丞相为国求才之举,并不能因此认为曹操有不臣之心。

三、结语

从《短歌行》求贤才的中心来看,曹操并无汉太祖刘邦的睥睨天下之感,而是从“忧”出发,以周公吐哺的典故收尾,在求贤若渴的表面之下,隐隐表明自己想做像周公那样忠臣良相的臣子立场。统一天下是在古代文人作品中常见的抒发主题,从家国情怀和为国效力方式两个方面看,曹操都没有越过臣子的底线有染指君权的迹象。《短歌行》中思绪转换与一般文人作品不同,根源于曹操不同于一般文人的政治地位和大局观。言而总之,从《短歌行》看,曹操以臣子自处,以忠臣良相为目标——这就是曹操的君臣心。

参考文献:

[1]唐建锋.心忧天下 诗明君心——以《短歌行》为例议曹操天下心[J].科普童话,2017(33):68.

[2]南春玉.从《短歌行》看建安风骨——曹操《短歌行》赏析[J].北方文学,2017(17):286.

[3]杨朝林.人生几何英雄叹 霸业鼎图思贤才——试评曹操及诗《短歌行》[J].课外语文,2016(07):144.

王锐,河北省秦皇岛开发区燕山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贤才短歌行臣子
短歌行
成员关系对协作提取成绩的影响*
短歌行(组诗)
天下英才,尽入彀中——评《短歌行》中典故的运用
五张羊皮
《短歌行》涵咏品赏式教学设计
王贤才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