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域文化为突破口,教好唐诗阅读专题课
2021-08-27林丽芳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一直是一个难点。最难的地方,莫过于学生读不懂。古诗词特有的“诗家语”,作品年代的久远,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缺乏兴趣,都是造成阅读障碍的原因。在学生既读不懂又毫无兴趣的情况下,如果老师还在一味地灌输,不停地分析好在哪里,妙在何处,无异于自说自话。2020年,正当我的教学准备进入唐诗之旅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所有的计划。教育部一纸“停课不停学”的命令改变了原有的授课方式,一夜之间变身为“主播”的我,有点狼狈地操作起自己并不熟悉的网络平台,开始了自己的线上教学之旅。线上教学最大的难度在于控制学生的“开溜”,这意味着我必须最大限度地把学习任务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以保持“在线”。让学生自已读懂唐诗,成了我必须解决的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第六部分“实施建议”要求“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讲,自己展开研究,应该是保证学生“在线”的好办法。具体到唐诗方面,虽名家不可胜数,名篇汗牛充栋,然以边塞诗和江南写景抒情诗最为风格迥异,读懂此两类诗歌,可见唐诗之大概。我决定打破教材篇目的限制,开展边塞诗和江南写景抒情诗的专题教学,以此两类诗歌反映的迥异的地域文化为突破口,创设一定的情境,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阅读,比较两类诗歌在意象、意境、情感、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引导学生深挖这些差异后面的文化基因,将诗歌鉴赏与唐代社会探密结合起来,最终达到激发兴趣并多读、读懂的目的。
一、预热和准备
1.预热:以地域文化为抓手来研究唐诗,对我是有利的。因为是旅游爱好者,塞北与江南之地我基本已走过,留下的印迹不少,所以我先向学生讲了一通去塞北和江南旅游的经历,向他们展示了一些当时拍的照片,让学生初步感受一下塞北漫漫黄沙与江南小桥流水的不同。在学生心动之际,趁机告诉他们,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美丽在唐诗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我们要做的是让唐诗带我们去欣赏这种美丽。
2.准备:准备工作的第一步,是要将全班分成塞北与江南两大组。一个问题就能完成这个任务:“疫情结束之后,如果假期有旅游的机会,你想去塞北还是江南?”根据学生自己的回答将其分为塞北和江南两大组,各自选出组长。
准备工作的第二步,就是要精心设置情境,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既然学生喜欢旅游,姑且就把这次的专题阅读活动命名为“跟随唐诗去旅游”吧。我设置的情境是:如果高二5班要组织一次去塞北或江南的旅游,你是导游,你会带大家到哪里?请结合一首唐诗向游客介绍一下这个地方。任务一布置下来,班群里即时炸开了锅。没做过导游怎么办?对那些地方一点都不了解怎么办?怎么结合诗歌呢?怎么知道诗歌写的是哪个地方?……但这些已经不是语文老师关心的问题了,组长确定内容,分配任务,准时开讲。
二、启动与阅读
在私下指导了两位组长、也给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之后,班级唐诗阅读活动正式开始。课堂大部分时间就交给学生了,每节课40分钟,15分钟边塞诗导读,15分钟江南写景抒情诗导读,每组推出已做好准备的主讲人,介绍今天要游览的地方,结合诗歌时必须讲解创作背景、诗歌大意、思想感情,并作简要赏析,欢迎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见解。剩下的10分钟为答疑和学生归纳总结时间。
也许是充分利用了网课期间方便获取资源的优势,学生的唐诗阅读教学比想象中好。因为之前介绍“一带一路”时曾给学生提到过“丝路诗歌”,渲染过“丝绸之路其实也是一条诗歌之路”,塞北组的同学从中获得了不少灵感。他们不仅画出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图,而且依次找出了唐诗描写得较多的地方,陇山(陇头、陇西、陇右)、凉州(武威)、玉门关、阳关,西域境内的交河、铁门关、轮台、疏勒等地都被唐诗带到了同学们的眼前,其中既有被人熟知的边塞诗名篇,如李颀的《从军行》等,也复习了之前课内学过的一些作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使至塞上》等;而江南组的同学则选择从北到南的顺序,带领全班同学好好领略了一下扬州(维扬)、金陵(今南京)、京口(今镇江)、姑苏(今苏州)、钱塘(杭州)的明山秀水,杜牧写扬州的名篇,李白写金陵的佳句,都出现在了课堂上。
当然,把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意味着老师放任自流,实际上,在这次唐诗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是阅读的指导者,要调控学生讲课的内容,还是阅读的参与者,每天要跟学生一起读唐诗,还要查阅相关资料提供给学生,每天在平板推送,拓展学生的阅读过程。资料的提供方面,我注重了地域文化方面的解读文章,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如石云涛《唐诗中的阳关意象》《唐诗中的玉门关意象》、郝润华《唐代“凉州”意象及其嬗变》、刘梅兰《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唐代河西边塞诗歌研究》、马悦宁《唐代丝绸之路的盛衰与边塞诗风的嬗变》、张兴龙《唐诗中的扬州都市空间》、陆精康《唐诗中的“金陵王气”》……这些文章大大地增加了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老师也学到了不少知识。此次阅读,实在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我设计了一个唐诗阅读的任务清单,要求学生每读一首诗必须完成清单,在QQ上传笔记。清单如下:
三、检测与分享
此次唐诗阅读教学活动持续了三周多时间,为检测此次阅读效果,我在班上开展了两个活动,一是开设一堂名为《唐诗中的塞北与江南》的公开课,一是指导学生写小论文。
公开课共两课时。第一课时是学生进行阅读汇报,总结边塞诗和江南写景抒情诗在意象、意境、情感、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探讨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也可在其它方面各抒己见。第二节课为“高考古诗词解题大比拼”。我找出近年来高考题里涉及塞北与江南的唐诗,边塞诗如《雨雪曲》《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江南写景抒情诗如白居易《早兴》、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让两组的学生来了个限时答题比赛,据此总结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及答题技巧。比较遗憾的是,这次公开课直到两个月后复学才上,效果有点打折扣。
唐代边塞诗和江南写景抒情诗内容丰富,呈现了唐代的社会风貌,隐含了大量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可研究的论题,因此,此次阅读教学的最后一步,就是要求学生完成他们的小论文。中学生的论文不必太深奥,切入口要小,我要求论文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唐代边塞诗是一种怎样的诗歌?2.唐代江南写景抒情诗具有怎样的风格?3.你更喜欢唐代边塞诗还是江南写景抒情诗?为什么?4.从唐代邊塞诗和江南写景抒情诗中,你还读到了哪些信息(如自然风光、风土人情、音乐、舞蹈……)?5.读了那么多边塞诗和江南写景抒情诗,你觉得唐朝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你最喜欢哪一位诗人?为什么?学生根据兴趣重新组合,分工合作,查阅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小论文,全班展示分享,优者投稿。
总的来说,此次唐诗专题阅读教学改变了以前的教学方式,以地域文化为突破口,创设“跟随唐诗去旅游”的情境,把阅读诗歌的任务下放给了学生,比较成功地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效果不错。
[本文是广东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标背景下语文高考情境化试题的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YQJK043)》阶段性成果。]
林丽芳,广东省广州市培英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