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材中外国小说的美育价值

2021-08-27杨琴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审美价值

杨琴

内容摘要: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汇聚了大量优秀的外国作品,其中选入的外国小说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本文试着从课标、单元提示和文本分析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都德的《最后一课》、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和契诃夫的《变色龙》的审美教育价值,以期能够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统编初中语文教材 外国小说 审美价值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阅读”版块选编的外国小说有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都德的《最后一课》、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和契诃夫的《变色龙》。“名著导读”版块还选入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年级下册)、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七年级下册)和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九年级下册)。现对“阅读”版块选入的外国小说的基本情况进行简单统计。

由此可知,该阶段选入的外国小说多集中在19世纪的法国,并将小说自身的独特性与单元主题相结合,将其穿插进不同的单元,承担着一定的教学任务。

一.挖掘外国小说审美教育价值的必要性

外国小说具有异国特有的“美”,是初中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其内容所传递的精神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不同。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外国小说中丰富的文化知识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探寻外国小说的审美价值是语文课程的题中之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性质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①课标的总目标的第二条表述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②在阅读教学实施建议中也提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③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新的编写理念下选文的审美价值亟需挖掘。统编版教材是按照“双线”结构——语文素养和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内容,因此每个单元的篇目打破了按相同文体组合的常规,外国小说被放置在不同单元,并和其他相同体裁或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安排在一起,从而共同实现该单元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语文活动。温儒敏指出“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中。”④

二.探析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小说的审美教育价值

(一)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审美价值探寻

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被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这个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令我们感动的,是其中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⑤《植树的牧羊人》虚构了一个了不起的牧羊人形象,作者通过记叙高原上的变化来展现老人身上理想的人格力量。这篇文章把一个普通的种树人写得如此富有诗意和美感,极具审美价值。其文章的“美”主要表现为这位孤独的种树老人的“毅力之美”、“无私奉献之美”。

1.叙述之美——“限制性”地使用第一人称

课文采用一般记叙文的写法(总起议论——展开叙事——议论深华)将牧羊人几十年的工作成果展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是站在“我”的视角上来观看他几十年置身于种树的经历,但为了不影响叙述的客观性,将大量笔墨放在了高原前后情况变化的描述上,避免了第一人称的过度使用,这是为了客观真实地、不遗余力地展现牧羊人丰满的人物形象和他身上具有的神圣的力量美。

2.结构之美——详略得当

作者描写“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时的笔墨是不同的,“初遇”时详细描写了荒凉破败的高原境况、全面展示了牧羊人的方方面面;而“再次相见”主要描写了牧羊人的生活变化和树的生长情况;“最后一次相见”运用多种感官对高原的景象进行了细致描写,对牧羊人没有做过多的描述,只简单地交代了他的年龄。通过这样详略得当的安排,将老人种树的毅力、恒心展现得淋漓尽致。

3.语言之美——间接转述登场

《植树的牧羊人》全篇的对话都是以转述的方式完成的,没有出现人物的直接对话,但将牧羊人的善良、执着、无私奉献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有意将牧羊人的“语言”隐藏在他的行为背后,从而凸显出他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

(二)都德的《最后一课》审美价值探寻

都德的《最后一课》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阅读”版块,这个单元选的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注重涵咏品味,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中,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⑥《最后一课》属于经典之作,被选入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其经典的审美价值不言而喻。

1.主题意蕴之美

《最后一课》以一个小孩子的口吻讲述着法国战败后阿尔萨斯的学校不准再教法语的故事,短小的篇幅包含着丰富的意蕴。小说以小弗郎士自述的方式讲述了年轻一代的“心路历程”,在民族危难的时刻,一个平常调皮捣蛋的小孩子的精神成长历程。一个害怕背分词的学生在最后却意识到了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命运是不可分割的。小弗郎士的“成长故事”反映的是整个年轻一代精神觉醒的故事。作者把故事定格在“最后一課”,国家领土被入侵者占领后,连本民族的语言都不能继续学习,这意味着一个国家的语言的消失、意味着这个民族失去了生存的根基。而正是在这“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小弗郎士们的心灵上“播种”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镇长、邮递员和其他人们的希望、不舍传递出了深深的爱国情怀。

2.人物形象之美

文章围绕“最后一课”刻画了一群人物形象。小说的情节展开离不开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思考;上课前后的心理变化使得小弗郎士的形象活灵活现,从最开始的厌恶法语“画眉的歌唱、普鲁士兵的操练都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到懊悔“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再到最后的热爱和不舍“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这一系列的表层变化将小弗郎士内心深层次的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显露了出来。孩子感知是有限的,因此作者在“最后一课”这短短的时间里,还着力描绘了韩麦尔先生的“高大”形象、带着破旧语法书认真听课的郝叟老头、带着徒弟在镇公所的布告牌前看布告的铁匠华希特……小说着力刻画的不仅仅是文中出现的几个主要人物,而是整个民族的爱国之情。

3.环境描写之美

小说的感染力离不开特定环境的描写,《最后一课》围绕着多重主题和多个人物形象将环境和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小说多处描写环境的寂静“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来表现与平常的吵闹不同,作者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反映出这节课的不寻常。小说还多次用声音来表现情感,“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的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表现出小弗郎士内心的憎恨;韩麦尔先生妹妹收拾行李的脚步声、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无不表现出韩麦尔先生的情感。

4.叙述视角的独特之美

“最后一课”在场的人物有很多,他们其中任何一个都可以作为这个故事的讲述者,但作者选择了一个不认真学习爱玩耍的小孩子作为叙述者,其目的是希望这“最后一课”能够唤醒法兰西年轻一代的爱国情怀。当我们把目光全部聚集在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中时,我们的耳朵、眼睛与他是相通的,这样,隐藏在大多数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就被激发了出来。

(三)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审美价值探寻

《我的叔叔于勒》安排在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版块,本单元小说“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而广泛。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⑦这个单元的学习要求是“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⑧《我的叔叔于勒》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解读,本文立足于单元要求和助读系统对其审美价值进行挖掘。

1.人性美——人物描写之精妙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不同人物所折射出的主题是不同的,作者将人物形象放置在“情节的发展中”,读者可以随着情节的发展看到每个人物身上的复杂性。例如“我”的母亲克拉丽丝给人的最初印象是势力、冷酷、贪慕虚荣,但随着故事的发展,她性格的多面性就体现了出来。当父亲要请家人吃牡蛎时,她怕花钱,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这体现出她勤俭持家的品质;在船上遇见叔叔于勒的时候,父亲脸色煞白,两眼呆直,而她还镇定地安排好一切——让父亲坐下,叫我去找回姐姐们、去付钱……,这体现出她当机立断、处变不惊的特点。作者没有将一个人锁定为好人或者坏人,而是将他们性格的多面性通过故事展现出来。除此之外,作者在文章中还通过大量的心理、语言、行为描写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展现人物身上的特质,可见作者描写人物的精妙。

2.朦胧美——主题的不确定性

经典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我的叔叔于勒》经过时间的沉淀,其蕴含着丰富的意蕴。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小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与人之间用金钱维系的扭曲关系,“我”的父母与叔叔于勒之间的亲情关系、姐姐们的爱情都是被金钱支配着的。其次小说对当时社会底层人物的贪慕虚荣进行了强烈的讽刺,菲利普一家对不属于自己的财富抱有殷切的希望,并在未得到这笔财富之前,已经开始计划着于勒回来后的“幸福”生活;但在船上遇见落魄的于勒后,将于勒认定为是一个“贼”和“祸害”。当我们换一个立场来看待整个故事时,会发现其实作者对他们的经历感到同情,悲叹社会附加给他们的辛酸;“在穷人家,糟蹋钱是最大的罪恶,已经被当作坏蛋和流氓了,而在有钱人家,这无非算作一个人做了一件荒唐糊涂之事”,因此菲利普一家才会拒绝与于勒相认。最后,小说还传递出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我”亲眼目睹了贫困包裹下扭曲的亲情关系、目睹了叔叔的流氓事件、目睹了多年后狼狈不堪的叔叔,但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在这样的想法下,“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可见作者在“我”身上寄予了人道主义情怀。

3.情节的曲折美

“思考探究”中给出了可以从不同角度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的提示: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发展顺序、“原因——結果”的逻辑顺序、“期待——破灭”的心理变化、“悬念——结局”的技巧安排。一篇优秀的小说离不开曲折情节的安排,立足于情节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表达复杂多样的主题。

4.艺术特色之美

人物描写有许多精妙之处、主题发掘的不确定性在于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许多深刻的含义蕴含于平淡无奇的描写中。原著是以“我”回忆少年时代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我”看见了父母眼中的叔叔、看见了那样“看”叔叔的父母、更是忘不了记忆中的叔叔,即使已经了解了整个故事,但“我”与父母不一样,仍然对叔叔抱有理解和同情。但在教材中删去了成年的约瑟夫的视角和约瑟夫同伴的视角,而是站在童年约瑟夫的视角上来关注整个故事,在阅读小说时,不妨试着变换一下叙事视角,体会视角转换后文章别具一格的味道。

(四)契诃夫《变色龙》审美价值探寻

契诃夫《变色龙》安排在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阅读”版块,这个单元的小说题材多样,意蕴丰富,人物形象鲜明,读来令人难忘。本单元的学习要求为“要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还要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风格。”⑨《变色龙》堪称讽刺小说的经典之作,其是了解契诃夫创作思想和艺术、了解俄国社会变革的重要窗口,有必要对它的审美价值进行探索。

1.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相较于《植树的牧羊人》、《最后一课》和《我的叔叔于勒》,契诃夫在《变色龙》中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很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文中出现了奥楚蔑洛夫、叶尔德林、赫留金、看客、独眼鬼、普洛诃尔六种人物,每个人物都被贴上了那个社会的标签。作者主要通过语言、行为的变化来描绘人物,在每个人物身上都留有一定的空白,给读者留有充足的想象空间。这是作者故意为之,将想表达的主题思想附着在每个人物身上。

2.主题思想的深刻性

当我们结合文中描绘的人物形象、小说的创作背景等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时,会发现更有味道的“美”,文章除了批判沙皇统治制度下的黑恶势力、讽刺警察等忠实的走狗外,还回归“变色龙”的本质,对整个国民性进行思考和批判。

3.艺术特色

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刻性离不开鲜明而有力的讽刺艺术的运用,契诃夫在题目的设置、人物的命名上渗透了諷刺的精髓,当然文章不乏夸张、对比手法的运用。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契诃夫努力用简短的语言描绘出丰满的人物形象,极力使语言符合人物身份,从而展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小说中虽然没有过多的环境描写,但在开头却论述了社会的横断面“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⑩简单的几句话把当时凄凉的社会环境描写得非常到位,与看狗咬人的热闹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小说中的物象设置具有戏剧性,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小狗和军大衣的出场使得“变色”的情节有节奏地展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

[3]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

[4]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

[5]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

[6]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7]曹廷华、许自强.美学与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8]杨曾宪.审美价值系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9]徐少纯.语文教学中的人物形象解读——以《植树的牧羊人》为例[J].课外语文,2019(10):9-10.

[10]许丽明.《植树的牧羊人》文本解读[J].山西青年,2018(17):152.

[11]于保东.独特的话语系统是解读小说的金钥匙——以《植树的牧羊人》为例[J].中学语文,2018(22):20-22.

[12]武月娇.重建 选择 延展——以《植树的牧羊人》为例谈文本解读的转化策略[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8(01):30-31.

[13]陈湘豫.《最后一课》文本解读与教学研究[D].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9.

[14]郭跃辉.感知者与隐含作者的错位与重合——《最后一课》再解读[J].语文建设,2019(03):43-46.

[15]马春芳.经典文本更需要细心解读——谈《最后一课》的细节处理[J].语文天地,2015(23):3-5.

[16]杨权应.《最后一课》的人物解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16):42-43.

[17]龚旭旭.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探寻小说解读新路径——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9(05):49-51.

[18]王爱明.《我的叔叔于勒》多种主题解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22):48.

[19]俞萍蓉.初中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重构——以《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7(11):14-17.

[20]邓存娟.《我的叔叔于勒》解读新视角[J].语文学习,2017(07):47-50.

[21]马春芳.经典文本更需要细心解读——谈《最后一课》的细节处理[J].语文天地,2015(23):3-5.

[22]杨权应.《最后一课》的人物解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16):42-43.

[23]魏星.“陌生化”理论视阈下的《变色龙》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36):28-29.

[24]李雪梅.契诃夫《变色龙》的文本解读与教学价值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25]曾雪雨.论契诃夫小说的创作个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4.

[26]邓珊珊.中学现代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宁夏师范学院,2018.

[27]陈子鸣.高中语文悲剧性作品的分析与审美教学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28]郭寒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山水诗文的审美教育价值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29]金俐伶.高中小说审美教育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30]黄燕.中学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美感流失及补偿[D].海南师范大学,2014.

注 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2.

④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3-11.

⑤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

⑥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

⑦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

⑧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

⑨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

⑩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审美价值
《黄河大合唱》在新时期的审美价值及重要意义
幼儿舞蹈对幼儿审美价值及艺术魅力培养路径浅析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中“手”的审美价值
探析舞蹈评论的意义与审美价值
关于钢琴即兴伴奏艺术审美价值的探讨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