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之初 性本善

2021-08-27周国瑞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7期

周国瑞

内容摘要:文学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是通过对人性的扬善颂美,让阅读者产生极大的心理振荡和情感激动,以达到净化人的灵魂境界,提升人的道德品质的目的。下面这篇微小说《抢劫》,无论主题立意也好,还是内容描写也好,都无不体现了这样的美学追求。

关键词:文学功能 扬善颂美 净化灵魂 提升品质 美学追求

文学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是通过对人性的扬善颂美,让阅读者产生极大的心理振荡和情感激动,以达到净化人的灵魂境界,提升人的道德品质的目的。例如下面这篇800字左右的微小说《抢劫》,就具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抢 劫

乐玩君

一天下班,挎着手提包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在巷子窜出一个男子,男子有点凶地叫道:“抢劫!”阿兰本能地一惊,环顾四周。可怜路上空无一人。男子也许正是看到四周没人才来行抢吧。阿兰大叫,可惜于事无补。

男子迅速抢过手提包,阿兰拼命拉住。男子用力扯了扯,没能拉开。有点发怒地吼道:“快给我松开。”只见男子手里晃着一把水果刀。阿兰有点害怕,但是也没放手。男子开始有点凶神恶煞,比划着水果刀,示意阿兰放手。此时,阿兰不知哪来的勇气:“我相信你不会对我动刀子的。”男子有点迟疑。阿兰开始相劝:“你这样是犯法的。你为什么就要抢劫呢?有什么困难大可以找人帮你!”男子恶狠狠地说:“放什么屁!别人愿意帮我的话,我能抢劫吗?你快把手放开!”阿兰执意相劝:“别人不帮你,你可以找政府啊!”“别跟我提什么政府,他们不会在意我这种人!”男子甩过一句,加大力度拉扯。猛地一把拉过手提包,阿兰一个趔趄,差点摔倒。男子迅速打开手提包,拿出里面的钱包,抽走了二百元。然后丢过包给了阿兰,慌忙转身往巷子逃去。

阿兰捡起包,检查了一下。包里的东西一样没丢,只是钱包里少了二百元。阿兰连忙掏出手机要报警,然而在按呼出键时,迟疑了:那抢匪大可以抢过包就走。在拉扯的时候可以用刀子扎过来,我能不放手吗?但他没那样做。而且我包里的现金一千多,加上银行卡和其他物品,价值也有二万多元。他怎么就只拿了二百。这抢匪真是有点奇怪。阿兰放弃了报警。只是不知道那男子为什么行抢?

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阿兰也渐渐淡忘了此事。那天下班,阿兰在巷子里遇见了抢匪。只见男子比那天穿戴干净整齐多了。男子一言不发,看见阿兰。慌忙将手里的礼物和一个信封塞到阿兰手里,转身跑了。阿兰有点莫名其妙,打开信封,里面有二百元,还有一张信纸。

阿兰回到家,拆开礼物,只见里面是个精致的水晶。信上写着:谢谢你当时没有报警,我在暗处看见了。我初次来到此地,想在此找个工作。因一时身上没钱,亲人朋友又冷漠于我。求助政府时,是拒绝门外。没办法才抢了你。现在我工作稳定,今天特来返还并向你道歉。感谢你对我的信任。你当时说:“我相信你不会对我动刀子。”让我特感动。因为好久没人信任我了。我那天真的无心伤害你!祝你生活愉快,好人有好报!阿兰读到此处,长长舒了一口气,心想:当时,我要是报警了。这个人的命运将怎样了……

(摘选自《今日头条》)

读完上面这篇微小说,我感到它的标题虽是令人惊悚的,可结局却是令人意外的,整个故事更是令人深思的。

这篇微小说紧扣标题和“抢劫”这一中心事件,文字叙述毫不拖泥带水。在第1自然段里,开山见山地交代了“抢劫”的发生时间——“一天下班”;交代了“抢劫”的环境地点——“路上空无一人”和“巷子”;交代了故事的两位中心人物——抢劫者“男子”与被抢人“阿兰”,以及各自的性格特点——抢劫者虽然外表“有点凶”,但其内心虚弱,他“是看到四周没人才来行抢”;被抢人虽是女子,但其内心坚强,她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在“本能地一惊”的同时还能“环顾四周”,用“大叫”来寻求救助,尽管当时“于事无补”,却不是吓成一滩泥来任人摆布。

正因为抢劫者和被抢人各自具有的性格特点,所以才有了第2自然段中的二人相持、对话与规劝。创作者对“阿兰”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很有分寸感的,即没有一开始就把“阿兰”塑造成一位善于同抢劫“男子”斗智斗勇的女汉子,而是细致地展现了“阿兰”由出于本能的反抗到临危不乱的应对的具体过程。如“男子迅速抢过手提包,阿兰拼命拉住。男子用力扯了扯,没能拉开。有点发怒地吼道:‘快给我松开。只见男子手里晃着一把水果刀。阿兰有点害怕,但是也没放手。”——这里表现的是“阿兰”出于本能的反抗。紧接着,“男子开始有点凶神恶煞,比划着水果刀,示意阿兰放手。此时,阿蘭不知哪来的勇气:‘我相信你不会对我动刀子的。”——这里表现的是“阿兰”临危不乱的应对。人在危急情况下只有不慌不乱、保持头脑的清醒,才可能急中生智、想出应对的办法。眼见“男子有点迟疑。阿兰开始相劝:‘你这样是犯法的。你为什么就要抢劫呢?有什么困难大可以找人帮你!男子恶狠狠地说:‘放什么屁!别人愿意帮我的话,我能抢劫吗?你快把手放开!阿兰执意相劝:‘别人不帮你,你可以找政府啊!”——创作者在这里通过“阿兰”的语言描写和对话描写,将一位既知法懂法、又心地善良的“阿兰”表现得淋漓尽致。与此相对应的是,面对“阿兰”的两次“相劝”,那抢劫的“男子”也前后回应了两句:“放什么屁!别人愿意帮我的话,我能抢劫吗?你快把手放开!”“别跟我提什么政府,他们不会在意我这种人!”——从抢劫者所发出的声声怨气与怒气之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男子”的本性不恶,我猜想他一定是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求助无路和求告无门,在一种极度失望、无望、绝望的情形之下才铤而走险、拦路抢劫的。由文学欣赏,我联想到了现实生活,要构建平安、和谐的社会,除要健全法制,更要落实法治,不能让一些细小的生活矛盾逐步演化成重大的社会问题。党中央于2018年年初开展的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也许就有这方面的目的,即不仅仅是从维护社会治安这些表层问题,而是意图将影响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深层组织性问题挖掘出来后清除,将处置黑恶势力同基层反腐、基层治理联系在一起——只有如此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方能确保百姓安居乐业、维护社会安定有序。

咱们还是回到文学欣赏上来,看看当时的抢劫现场:“男子甩过一句,加大力度拉扯。猛地一把拉过手提包,阿兰一个趔趄,差点摔倒。男子迅速打开手提包,拿出里面的钱包,抽走了二百元。然后丢过包给了阿兰,慌忙转身往巷子逃去。”——劫财而不劫色、抢钱而不伤人,对于这种有惊无险的结果,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一般是会选择隐忍的——钱财乃身外之物、舍点小钱得个平安、以后多加小心尽量不单独行走在小巷子里就是了。然而,对于善于揭示人性、发掘美感的优秀文学创作者来说,是绝不会浅尝辄止的。因此在微小说的第3自然段里,作者主要运用了三种表现手法来进一步刻画与表现人物。

一是动作描写:我们看到“阿兰捡起包,检查了一下。包里的东西一样没丢,只是钱包里少了二百元。阿兰连忙掏出手机要报警”——这里的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描写:“捡起包”——“检查了一下”——发现“钱包里少了二百元”——“连忙掏出手机要报警”,都再次表现了“阿兰”是一位知法、懂法之人,她晓得要在第一时间用手机报案。

二是心理描写:“然而在按呼出键时,迟疑了:那抢匪大可以抢过包就走。在拉扯的时候可以用刀子扎过来,我能不放手吗?但他没那样做。而且我包里的现金一千多,加上银行卡和其他物品,价值也有二万多元。他怎么就只拿了二百。这抢匪真是有点奇怪。阿兰放弃了报警。只是不知道那男子为什么行抢?”——这一段心理描写,更是凸显了“阿兰”是一位心细、性善之人。“阿兰放弃了报警”,不是因为发现在“价值也有二万多元”的包里只被拿走了二百元钱,而是感觉“这抢匪真是有点奇怪”,“不知道那男子为什么行抢”,特别是“那抢匪大可以抢过包就走”,甚至“在拉扯的时候可以用刀子扎过来”却没有伤害自己,一定是那“男子”遇到了什么过不去坎儿,于是“阿兰”动了恻隐之心,最终“放弃了报警”。这“恻隐之心”应是“人之初,性本善”的一种具体体现,正如孟子所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三是间接描写。创作者在描述“阿兰”心理过程、刻画“阿兰”人物形象的同时,还运用了一种间接描写的方式来表现那抢劫者——“那抢匪大可以抢过包就走”却没有走;他“在拉扯的时候可以用刀子扎过来”却没有扎;所抢包内钱物的“价值也有二万多元”却“只抽走了二百元”。所有这些间接描写,都为后文进一步揭示抢劫者亦是一个“人之初,性本善”的人埋下了伏笔。

这篇微小说的第4自然段,是一段纯客观的叙述性文字:“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阿兰也渐渐淡忘了此事。那天下班,阿兰在巷子里遇见了抢匪。只见男子比那天穿戴干净整齐多了。男子一言不发,看见阿兰。慌忙将手里的礼物和一个信封塞到阿兰手里,转身跑了。阿兰有点莫名其妙,打开信封,里面有二百元,还有一张信纸。”——由这段描述可知,这是抢劫者跟被抢人的第二次照面。与第一次二人照面相同的是,抢劫者仍是有目标地守候“在巷子里”等待着单独出现的“阿兰”;与第一次二人照面不同的是,那“抢匪”这次不仅没抢什么,反而给“阿兰”送上了礼物和二百元钱,还有一封信。这种让人“有点莫名其妙”的反差与悬念,也正是这篇微小说之所以引人入胜的关节点。

第5自然段是这篇微小说的高潮部分,它一一揭秘了前文所留下的种种悬念:包装盒里的礼物是一个“精致的水晶”(特意选择“水晶”作为礼物应该别有深意在其中);“二百元”是归还先前抢去的“阿兰”的钱数;尤其是那“一张信纸”上,更是清清楚楚地交代了那“男子”当初为何铤而走险、拦路抢劫的来龙去脉,从而解开了第3自然段中“阿兰”当时的所有疑惑——为什么抢劫者在“价值也有二万多元”的包里只拿走了二百元钱,为什么“那抢匪大可以抢过包就走”却不走,为什么抢劫者“在拉扯的时候可以用刀子扎过来”却没有伤害自己。不仅如此,在这一段里,微小说的创作者还不忘“搂草打兔子——顺带”着用那封信来凸显小说的主题——“人之初,性本善”。

那“信上写着:谢谢你当时没有报警,我在暗处看见了。我初次来到此地,想在此找个工作。因一时身上没钱,亲人朋友又冷漠于我。求助政府时,是拒绝门外。没办法才抢了你。现在我工作稳定,今天特来返还并向你道歉。感谢你对我的信任。你当时说:‘我相信你不会对我动刀子。让我特感动。因为好久没人信任我了。我那天真的无心伤害你!祝你生活愉快,好人有好报!”——读着这封虽语言朴素却情感真诚的信,竟让我既感触良多又启示良多:

一是感触那些作恶之人并非先天就性恶,一定是有后天的诸多因素而促成的——这启示我们后天不能放松对任何人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

二是感触文中的这位“男子”在持刀抢劫、铤而走险的紧急关头,竟因“阿兰”的一句话“我相信你不会对我动刀子”而没有走上绝路——這启示我们在关键时刻给予他人以信任与帮助是何等的重要,如果说“滴水”与“一饭”能给濒临绝境的人带来一线生存希望,那么信任与理解能使陷于绝望的人感到一种人间温情;

三是感触文中的“阿兰”出于善良的本性而未选择报案,无形之中给了那“劫匪”重新做人的出路——这启示我们为人处事要冷静理智、考虑周全、尽量往好的方向去努力;

四是感触文中的抢劫者能自觉改过自新,并以感恩、报恩、忏悔的方式面对“阿兰”——这启示我们“人之初,性本善”始终是社会的正气之源和正义之本,误入岐途的人是可以被感化和教育过来的。

这篇微小说的最后一段,文字虽简洁,意味却深长:“阿兰读到此处,长长舒了一口气,心想:当时,我要是报警了。这个人的命运将怎样了……”——是啊,如果当时“阿兰”报了警,那么“这个人的命运将怎样了”呢——总之,一定不会成为一个迷途知返、洗心革面的人,一定不会成为一个愤发上进、自立自强的人,一定不会成为一个知恩图报、有利社会的人,一定不会成为一个感动“阿兰”、感动我们的人……而正因为“阿兰”出于“人之初,性本善”的一次宽恕,那个“男子”可能毁掉的一生都被挽救回来了!

综上所述,正如本文开头所指出的:文学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是通过对人性的扬善颂美,让阅读者产生极大的心理振荡和情感激动,以达到净化人的灵魂境界,提升人的道德品质的目的。所以,微小说《抢劫》无论主题立意也好,还是内容描写也好,都无不体现了这样的美学追求。

(作者单位:湖北省孝感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