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歌行》所体现的建安风骨

2021-08-27王雅霏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短歌行高中语文

王雅霏

内容摘要:高中阶段所选取的文章篇目富有教育启发的重要内涵,在悠久的历史文明传承中,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值得被学生认识、接受、效仿。在《短歌行》中,除了曹操个人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胸怀抱负之外,所反映的也是建安文风慷慨悲壮的风格。通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到在艰难困苦中生命所迸发出的力量和光彩。

关键词:高中语文 《短歌行》 建安风骨

在高中教学的诸多的篇目中,通常会以时代为线索来串联去所有的名家名作。这种分类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让作品最大程度呈现出历史风貌,使得学生对于文学史有一个把握和了解。《短歌行》是汉魏时期的名作,代表着建安时期文坛主流高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创作风格。因此,通过对于《短歌行》的解读,是可以让学生能够感性地理解建安风骨的特色,培养起积极乐观、旷达沉着的心态。

一.建安风骨概说

魏晋时期的建安文学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动乱的现实和人民所受的苦难,流露出人生短暂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凉忧愤,同时也抒发出作者高昂积极的建功立业的抱负理想。两相融合,哀而不伤,意境宏大悲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风格,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被文学史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是从人物品评引入的评价标准,“风”侧重于精神,而“骨”侧重于形态,“风”“骨”实际上是一体两面密不可分的。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解释为:“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将语言的清晰有力和明快爽朗的意气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文章诗歌的风骨。

二.曹操与短歌行

曹操形象具有多面性,他时而爱才善任,时而猜疑寡恩,时而定国安邦,时而残酷屠戮,因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认识水平,加之时代的局限,尤其以《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而被冠以“奸雄”的称号,使得历史人物和文学人物的界限经常被混淆。在授课之初,学生往往对于曹操存在片面性认识,在主观层面上影响到对于曹操作品的阅读和赏析。

曹操是汉魏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文学方面诗歌的成就最为出色,四言诗继承了诗经国风、大小雅的形式和风格,兼具古朴悲壮的个人风格特色,将我国的四言诗创作在汉代推上了新的高峰。内容多书法了内心的政治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表达了对于国家统一大业的渴望和坚持积极进取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短歌行》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两首古体组诗歌。第一首诗通过宴会的歌唱吟咏,以沉稳雄健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第二首诗则是借礼赞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等智勇双全又坚守忠诚的史事,申明自己只有扶佐中兴汉室之志,赤胆忠心,而决无取代汉朝自立之心。两首诗歌互相映衬,典雅古朴,内容深沉,主题阔大,将自己的理想愿望与品行作为都融于诗句中,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这一时期,曹操的思想理念和学养人格。在课文中,选取的是《短歌行》的第一首诗歌《短歌行·对酒当歌》。

在《短歌行》中开头两句“對酒当歌,人生几何?”通过深沉的发问起兴,抒发了作者对于盛年难在,时光已逝,功业未竟的感慨悲伤。“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同样是通过“酒”这一意象,非但没有落于哀伤,反而急转直上,由悲而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巧妙化用了《诗经·子衿》的文意,将自己对于贤才的渴望和期待比作女子对于恋人热烈而绵绵不绝,痴心不悔的思慕。使得诗歌含蓄精炼,又典雅复古。“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一句,在化用《小雅·鹿鸣》的基础上,以宴饮宾客的场景,引出了自己对于贤才难得的忧虑。最后“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句,作者用贤德的周公自比,深化了主旨,诗歌变得更加深远高瞻,至此完成了个人生命意识到个人价值的创造。

三.短歌行与诗歌单元的联系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中,把《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对酒当歌》《归园田居》三首诗歌并列编排在一起,组成题为《诗三首》的篇目,虽然乍看之下仅仅是三篇汉魏时期诗歌的集合,分别选自《古诗十九首》和曹操、陶渊明集,出处各不相同。无论是思想感情上,还是表达手法上都大不相同,难以发现明显的联系。

如果仔细解读分析这三首诗歌,便可以发现,在看似并无联系的表象下面,三首诗歌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关联,其中,以《短歌行·对酒当歌》和《归园田居(其一)》两首诗歌之间的联系最为特殊,虽然两首诗歌的形式题材不同,风格差异也很大,感情的强烈程度与思想差异也很大。仔细品读两首诗歌,再结合各自的诗歌风格与思想内容两相比较,各自的思想境界都更加鲜明,相得益彰。两首诗歌的对比阅读,也更加有利于高中生更全面地去认识时代特色。

比较学习《短歌行·对酒当歌》与《归园田居(其一)》,一则情感浓烈一深沉,风格慷慨悲壮,其思想则在表达诗人求贤若渴,劝人建功立业;一则主张回归田园,回到内心,传达出诗人淡泊名利的冲和人生境界。能够体现出在建安时代的社会困境下,诗人们所作出的两种对于生命价值的探索和努力,更完整地展现出了时代的精神和诗人们各自的内心风貌。

四.建安风骨的教学意义

建安时期的作家面对战乱、瘟疫造成的社会现状,内心悲伤沉痛,但很多作家从眼泪之中站起,立起来了生命的尊严和勇气。苦难没有打垮他们的心灵,反而激发出他们向动乱的社会和悲剧的人生抗争的雄心壮志。

曹操为了实现一统天下,消弭战乱,他广泛延揽人才,“用人唯才”,谱写出了“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胸怀气度。他要为实现建功大业而奋斗终身,即使行将暮年,也毫不胆怯退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即使没有千里马遇不到赏识自己的伯乐,得不到驰骋千里的机会,即使奄奄一息,终身蹉跎,骈死于槽枥之间,依然不能磨灭它千里的志向。

既是不幸,也是万幸。战乱多灾的现实并没有使建安诗人们像陶渊明一样消沉、隐退,将自己寄托于恬淡无为的精神世界,而是使他们认识到改变严酷现实的重任、历史赋予的时代使命,因而在他们的诗歌中总是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他们满怀远大理想,积极投身入世,表现了凛凛正气,腾发着一种不可遏制的忠心报国的激情勇气。如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陈琳的“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饮马长城窟》)再如王粲的“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从军诗》)作品中波涛汹涌的悲凉慷慨之情怀,激烈地冲击着读者的心灵,以强大的力量裹挟着读者的心灵和情感,昂扬奋进,热血沸腾。

“语言简朴、准确、刚健,如天上奔雷,振聋发聩,充满着一种令人心折的力量美。令人号啕的悲凉之情,让人燃烧的慷慨之气和朴质刚健的语言,三者合力,使建安作品有了一種超乎寻常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充满力量能量,悲壮雄奇的文学风格,使得建安风骨成为了一种文学史上的重要审美理想,后世的嵇康、阮籍、左思、陈子昂、李白、苏轼、辛弃疾等大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建安风骨的刚健慷慨的审美风格影响,在挫折和苦难面前昂扬向前,一路高歌。

在疫情当下,社会困境中迸发出的大勇大爱,显示出生命的顽强和光彩,同样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联系实际生活,可以让学生对此的理解不再只停留于字面含义,而是能够真正的理解,并且融入自身世界观价值观,成为一种方向和能量。雄浑悲壮、慷慨激昂。一如我们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出的勇气和大爱,生命如此短暂脆弱、美好绚丽,人活着总该做些什么,不让这美好白白荒芜。人类从和世界的互动中产生了自卑,也从追寻人生意义中获得了勇气。建安文学总在前头呼唤着我们:“不要等待更好的时代来成就我们,让我们来成就更好的时代。”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4]夏传才.曹操集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

[5]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八一民族中学)

猜你喜欢

短歌行高中语文
短歌行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短歌行(组诗)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
天下英才,尽入彀中——评《短歌行》中典故的运用
《短歌行》涵咏品赏式教学设计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短歌行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