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质文明的中国乡村实现地域文化振兴的途径与方法
2021-08-27文彦人龙岳林
文彦人 龙岳林
【摘要】文化振兴是实现中国乡村振兴提出的重要目标和要求,从文化传承积累过程和创新创造能力来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水平高低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依据。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耕文化,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如何挖掘和弘扬地域文化并使之形成独特的氛围,再而形成发展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转地域文化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本文依据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从发展乡村旅居康养产业所需物质文明的角度提出了中国乡村实现地域文化振兴的三条途径与方法:(1)做强土特产产业,即依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特点、地形地貌特征、土壤、水文、动物与植物等资源状况,选择适宜生产的特色农业项目,适度规模化循环生产当地具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以此形成具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2)严格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即尊重当地千百年来所形成的自然山水格局,按照保持生态平衡的要求保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依据当地气候条件与环境景观特色创造的要求,仅从美化的角度植物景观进行提质;再是修复好因人类非理性的生活与生产活动而受损的生态环境,采用已成熟生态与环保治理技术从源头上进行治理,精准施策,维持良好的乡村生态系统;(3)大力改善居住生活条件,以发展旅居康养产业为目标,主要对村落民居进行宜居性改造,将开发村落改造成满足多功能使用要求的特大型组合大院落,住房改造建设以提升内质为重点;再是对周边田园环境进行园林化改善建设,力求环绕村落创造室外供人们游憩使用的良好空间境域。
【关键词】中国乡村;物质文明;文化振兴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24.
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在科学知识与技术爆炸的时代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现代文明,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又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的建设目标和要求,其中文化振兴既是发展根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地域文化丰富多彩,乡村实现文化振兴对推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加强乡村物质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一项重要行动。地域文化特色是在特定的物质条件和精神信仰下才能形成的,特色是地域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兴国是中国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加強地域文化建设对促进乡村振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按照生态、生产与生活相统一的发展思路,探讨基于物质文明的中国乡村实现文化振兴的途径与方法,旨在加快推进乡村地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最终达到将地域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的目的。
1、做强土特产品生产产业
中国地域辽阔,纵跨几个气候带,地形与地貌多样,民族众多,风俗习惯差异明显,地域文化丰富多样。从物质文明方面来看,不同区域乡村除生产主粮维持基本生活外,一般都还有自己的土特产,包括多样化的民族手工艺品和加工农产品,一直以来用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中国近几十年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时期,平均城市化率从不到20%上升到超过60%,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但农产品的商品化率却在不断提高,包括大宗的粮食产品也一样,原来以自给自足为主的传统农业已转变为外向型的商品农业,所有农产品都必须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甚至是国际市场竞争,因此区域乡村必须做强及地域特色的土特产品,并使之形成主导产业,具体做法:选择适宜的农业生产项目,区域乡村在生产条件上必须相对于其他区域乡村具有特别的优势;在生产技术上要求不断改进创新,实现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上的标准化;此外,任何产品在新的市场开拓之前,依据现有市场需求确定生产规模,再根据市场需求逐步扩大,这对保障土特产品产业可持续高效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选择适宜的农业生产项目发展特色农业并且建立特色农产品商品化生产基地就成了区域乡村都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项目选择正确与否决定经营的成败。现在国家为鼓励发展特色农业,在确保主粮生产数量安全的前提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专门对特色农产品商品化基地建设制定了相应的支持政策,这样给区域乡村土特产品生产带来了发展机遇,也为特色农业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原来区域乡村小规模的土特产品生产可以转变为较大规模的特色商品化生产,每一个区域乡村都很有必要建立包括商业物流在内的特色农产品商品化生产体系,让土特产品生产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并在产业融合空间中实现环境基础-地域文化-休闲活动的共生耦合。联合农民、企业、消费者和政府价值需求,构建乡村农产品种养、加工及旅游服务产业融合链条。【1】乡村产业环境打造重点突出土特产品推介的物质文化内容,并以此为主题创建独特的物质文明形式而形成区域乡村浓郁的物质文化氛围,让物质文化更好地为发展区域经济服务,这正是中国乡村推进物质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引导乡村旅游以农副土特产品融入的方式形成新的产业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农副土特产品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合作交流,按照“高 标准、高质量、全方位、多角度”的发展战略,推进农副土特产品与乡村旅游融合,推动产业融合领域的全面创新。【2】
2、严格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3】区域乡村的整体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但从社会组织管理与产业经济发展上看又存在一定范围内的相对独立性,区域乡村作为一个一个的产业单元,其基本结构一般分为自然山水环境、农田和村落三大部分,分别对应的主要功能为自然生态、农业生产与居民生活,人作为最活跃的要素无疑在该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系统的优劣主要取决于乡村居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区域乡村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体现物质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要严格保护好自然山水环境,如天然的河流、湖泊与山林,做到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生态过程,严格管控人类对自然的干预,禁止非理性的生产活动与生活方式,始终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将自然山水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进行理性利用,如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仅在生态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增设旅游设施。为增强区域乡村自然山水环境景观的吸引力,提升其美景度,仅改善局部环境,适当增植如杜鹃、梅花、茶花、樱花、海棠、紫薇、碧挑、红枫、红桎木、紫荊、芍药、菊花等,也可播种一二年生草本花卉,通过人工种植景观植物的方式打造特色植物景观,决不大兴土木进行开发与建设,以免造成水土流失而导致自然生态受损,永远保持区域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二是维持农田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设法改变日前农田面污染较严重的状况。中国在近几十年内,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步过渡的过程中,部分生产与经营者受利益驱使追求生产的高产与高效,采用了非理性的生产方式,如过量施用农药、除草剂与化肥,很少施用有机绿肥,同时带来严重的白色污染,结果导致农田生物多样性水平下降和耕作层土壤结构变差,很多乡村出现农田生态系统恶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田面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農业领域已经上升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面对日前农田出现的生态安全问题,痛定思痛,人们已形成广泛共识,生态农业才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近几年,各种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得以广泛推广与应用,全国各地乡村呈现出现代农耕文明的良好景象。三是严格管控居民生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村落是乡村的主要生活区域,生活污水直排和生活垃圾乱弃是影响乡村人居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很有必要针对生活污水和垃圾进行严格处理,这正是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建设行动,属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乡村的空气新鲜和水质洁净,应用已成熟的生态环保技术有针对性的进行系统治理,以保障乡村都有一个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
3、大力改善居住生活条件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是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是乡村的发展不充分。城市已经不再是人们享受美好生活的唯一选择,尤其是在热岛效应显著、灰霾频发和pm2.5经常超标的时期,城市环境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于是生态环境与生活条件良好的乡村就成了市民旅居康养的理想目的地,这一点从近几年中国乡村旅居康养产业蓬勃发展中得到验证。中国乡村旅居康养产业虽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也不是所有乡村和每一个村庄都必须和都适宜发展旅居康养产业的,一个乡村能否发展旅居康养产业,首先要看当地是不是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适宜的小气候,能让城市人避霾、避暑和避寒的要求;是否具有美好的生活环境,具体指对外开展旅居康养接待服务用的精致建筑、设施、环境,是否让游客居住感到生活舒适、安全与方便,这就是区域乡村发展旅居康养产业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物质基础,加上良好的配套服务,发展旅居康养产业就有了基本保障。然而,中国乡村的主要居住设施民居大多数是处于独门独户的分散分布状态,虽有分布相对集中的村落,但建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使用上不便于统一管理,为了更好地对外开展旅居接待服务,对村落进行宜居性提质改造是必须的,重点是对民居建筑进行内质提升,并修建连廊和拉通游道建立建筑之间的联系,最好改造后的村落形成特大型的组合大院落,具有居住、餐饮、健身、娱乐、会务、医务和商务等功能建筑,更好地服务游客,让经营者获得良好的规模效益。此外,乡村旅居生活条件改善还包括对村落内外环境进行园林化提质改造,营造良好的适于居民活动的空间和场地,设置齐全的健身与活动设施,满足不同兴趣与爱好的居民需求。环境美化主要采用增植景观植物的方法,创造有吸引力的景观特色,使用于旅居康养产业开发的村落形成山清水秀的空间境域,以此彰显区域乡村在宜居生活环境上的物质文明。
结语:
中国乡村实现文化振兴,先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优良文化,主要是与美好生活息息相关的农耕文化,并使之代代相传; 其二要强化创新与发展,即不断利用现代的科学与技术创造现代文明,不断丰富文化內容与形式,满足广大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特别追求,让中华大地处处呈现出文化繁荣的新局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物质文明,尤其在现在人口剧增的年代,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农耕物质文明是生存之本。中国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文化振兴不是口号,它关系到生产、生活和生态的方方面面,包括所有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对于具体的区域乡村要实现文化振兴,具特色地域文化挖掘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只有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才有其特别的生命力,才有可能作为一种特色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也才能将地域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最终才能实现区域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亚东,罗其友等.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产-景-村”融合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域,2021.
[2]徐俊杰,单敏飞,许文静.农副土特产品融入乡村旅游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6,09期:142-144.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8.
作者简介:
文彦人(1992-),女,湖南长沙人,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工作方向:园林植物与造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