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看和谐社会构建

2017-04-15郭庆山

青春岁月 2016年24期
关键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郭庆山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蕴涵着以人为本、对人的地位及命运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实践证明,精神文明建设不以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为导向,不以人为本,就不能很好地協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不能真正维护民众的经济利益,不能真正解决国计民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不能切实地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不能真正保障民众的各项政治权利,无法解决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就不能充分提供民众喜爱的文化产品,不能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体现民众的愿望,表达民众的情感;构建和谐社会将难以实现。

【关键词】人文精神;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蕴涵着以人为本、对人的地位及命运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文关怀精神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理论上具有一致性,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内涵

1、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基本精神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维度之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早期到晚年的一系列著作中,都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德法年鉴》里对自由、平等的吁求,对贫困农民的同情和关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非人化的控诉;《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未来理想社会状态进行了全面性的设计;《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科学的“人”的学说的提出;《资本论》关于人的本质、人性、人的价值、幸福、权利与义务的思想,关于自由时间、发展空间的理想;《人类学笔记》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以及其它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著作中,都体现出丰富的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文精神强调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2、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基于唯物史观的“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强调:要关心和重视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力量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及其满足,要求一切社会历史活动,包括社会治理理念和措施,都必须在根本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利于人民群众作为“人”所具有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及其才能的全面发展。从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应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思想,到列宁关于保障“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思考,人文关怀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念的基本原则之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强调在重建人的精神家园,关心人的生存境况,探讨人类的出路与发展中,重构现代人的精神信仰和终极关怀,要求使人真正地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世界的主宰力量。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人文精神,提升人生目标和价值需要人文精神,事业的发展与成功也需要人文精神,弘扬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需要,是时代和现实的选择。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出发,提出理想社会的本质特征是:自由人联合体的科学预见;从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出发,阐释人的解放及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的历史阶段性;明确个性自由的发展目标,将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以人为本是人文精神的核心,更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二、和谐社会的内涵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特点,我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共同体,社会和谐就是指社会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人与社会、人际关系、人与自然、人自身和谐等。社会和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

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胡锦涛同志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三个文明建设”的关系作了阐述,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建设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保证。”因此,社会和谐是系统工程,是三个文明的有机统一。

三、和谐社会构建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分析

物质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改革开放36年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例如,一些人只见效率不见公平、只见局部暂时不见全局长远、只见经济增长不见社会效益等,导致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片面、畸形,经济生活中诸如贫富分化等严重问题,都是社会经济生活不和谐的表现。它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出现动摇。实践证明,物质文明建设不以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为路标,不以人为本,就不能很好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不能真正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不能真正解决国计民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和谐社会的构建将无从谈起。

政治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关键。历史和现实表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不和谐的表现。实践证明,政治文明建设不以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为指南,不以人为本,就不能切实地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不能真正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各项政治权利,也无法解决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谐社会的构建将最终落空。

精神文明是和谐社会的灵魂。历史和现实表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是社会精神生活不和谐的表现,导致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价值体系认可上的混乱和疑虑。实践证明,精神文明建设不以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为导向,不以人为本,就不能充分提供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产品,不能实实在在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表达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和谐社会的构建将流于表层。

猜你喜欢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两者关系
生计变迁下旧州壮族的影响分析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西方女性政治家的柔性魅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浅谈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电子政务: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参与型政治文化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