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

2021-08-27曾丹曼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7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家庭教育

曾丹曼

摘 要:健全人格是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蕴含着做一个健康完整、优秀美好的人的基本要素。健全人格塑造,其核心问题是人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在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的过程中,提升家庭功能是前提,构建稳固依恋关系是基石,幼年塑造积极身心是及时雨。

关键词:健全人格;家庭教育;依恋关系;心理抚养

人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人格通常又称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曾经指出,人的个性心理系统包括三个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亚结构。其一是个性倾向结构,由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心理成分构成;其二是个性特征结构,由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成分构成;其三是自我意识结构,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心理成分构成。这说明人格是个复杂的系统。健全人格是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蕴含着做一个健康完整的人和优秀美好的人的基本要素。健全人格塑造,其核心问题是人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健全人格,就是培养儿童成为一个身心健康而充满活力的人,一个有个性追求、有智慧担当的人,一个具有健康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创新的人,一个习惯良好和文明素养的人,一个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能够感受美与幸福的人,一个具有独立思辨、富于创造并且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一、健全人格的前提:提升家庭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功能在淡化、削弱。这虽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趋势,但我们不能熟视无睹。家庭功能淡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由工业生产带来了生活都市化、职业社会化的趋势,使得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从结构上看,家庭已由大变小,我们从四世同堂變成核心家庭(只有父母与一个孩子的小家庭)。从时间上看,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由长变短,以前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起劳作,家人在一起沟通交流的时间较长。到了工业化社会,父母要外出上班,应酬也多,而且大多在晚上,导致许多孩子无法得到周全细致的照顾,要么请保姆,要么上各种托管机构。上学的孩子也是如此,父母为了工作而错过孩子教育的各个时间段。

家庭功能被淡化的结果是:首先,孩子在一天内经常要面对不同的对象,有学校老师、托管老师、培训课老师、保姆或是其他人员,这种频繁更换且不稳定的对象非常不利于孩子依赖情感和社会交往情感的培养。另外,父母的榜样作用也被削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不稳定的照顾人员,甚至是物品,比如手机、平板和电视。这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认同对象的不确定,是导致现在孩子的价值观认同和行为认同混乱的直接原因。

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在生命的早期,心理学上来说也就是孩子的0到6岁。所以常说家庭是教育孩子的摇篮。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及工作场所,但无论走出的社会圈子有多大,家庭永远是轴心,也是归宿,直到每一个个体逐渐成熟、独立,组建一个自己的家庭。因此,人格教育的关键发源地——家庭显得尤为重要,而拥有一个稳定的家庭,才能进行良好的人格教育。

家庭稳定是塑造孩子良好人格的前提,而良好的夫妻关系和科学的育儿观念,更是每个孩子幸福成长并形成良好人格的前提条件。与此同时,父母的综合素养又决定着孩子未来的人格。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因为身为父母,不仅教孩子基本的生活常识、做人和做事道理,还必须对孩子进行种种非知识方面的培养,比如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对人际关系的调和,对是非善恶的分辨,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和关心,还有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和不伤害他人,更要敬畏法律、对自己行为负责等。这些是无法通过考试的方式来强迫人学习、复习而学会的,只有靠潜移默化来达成。所以,身为父母责任重大,非知识性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也往往能通过孩子的行为举止看到其父母的影子。

二、健全人格的基石:构建稳固依恋关系

人的心理发展中最早出现的情感是“依恋”。刚出生的婴儿半岁多就开始认人,慢慢大一点了,如果家庭成员比较多,而且跟孩子的沟通互动也多,那孩子情感就得到丰富,他不断地吸收到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面孔,随之言语表达与输出就愈发地好。再接下来就是走出去跟更多的小伙伴交流,开始有了同伴关系。这就是人社会性的初期发展,如果家庭成员少且跟孩子沟通少,这个孩子的输入就少,随之就是话少,没有量的输入就没有输出,长大后在社会交往方面就会存在困难。

人的情感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幼年是父母的亲子关系,随之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而后就是同性关系,一般小学六年级到初一、初二是同性的发展,在初二之后基本开始异性关系的发展。再之后,异性之间通过真正恋爱学会了付出,组建了良好的关系和家庭。直到最后,当他能够对一个陌生人感受到一种爱的情感,对其的感受产共鸣,比如看到清洁阿姨的劳作会觉得她很辛苦,这就是一种博爱。有博爱之心的人,人格的广度和深度将更加博大。

依恋的发生是基于人的天性,我们从出生落地就离不开他人的照顾。在日复一日地被照顾中,在每次得到满足而感受到愉悦的同时也记住了对方的容貌、声音和体味。如果孩子的各种情感得到满足,他的情感就不会缺失,往往会表现出安静、知足和快乐,反之,则会哭闹、烦躁、喜怒无常、躲避等。所以,早期的情感依恋是身为父母对孩子进行初期心理控制的资本,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无条件地接受其要求和观念。没有形成依恋情感的人,如同浮萍一般无所依靠,难以构建健全人格。

三、健全人格的及时雨:幼年塑造积极身心

健全的人格不仅需要养身,更需要养心,所以为人父母之前需要关注好以下问题。

1. 是否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

孩子呱呱坠地的第一年,父母一定要亲自带孩子。切身感受孩子在生长过程中各种情绪,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2. 是否有足够的耐心陪伴孩子

在孩子12岁之前,依恋现象一直存在,年龄越小,依恋越深。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于父母的挣钱能力强弱、父母的智商水平高低,也不是事业成就大小,而是在生命初期的付出有多少,陪伴和提供的情感满足到哪种程度。

3. 是否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阶段

孩子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关键期。当孩子遇到困难不懂解决而父母没有提供相应的教育时,孩子的需求就得不到满足,心理抚养就不到位。有时,看起来把事情解决了,然而下次遇到更大难题的时候,还是无法有客观的认识和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那么,这个时候,他可能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学习,直至我们发现问题再行动,为时已晚。

孩子在被抚养的过程中,就会被抚养人不断影响,包括性格与人格,行为方式与态度。孩子第一个模仿的人是母亲,其次是父亲。他会通过父母的种种行为形成自己的认知,所以有时父母面对自己养大的孩子突然变得“陌生与奇怪”,曾经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暴躁,这都是平时不经意间的举动影响了孩子形成的认知,认知使得孩子做出相应行为。孩子懂得善待小动物,懂得勇敢果断,是因为周围的人曾经这样做过,给予了他力量。反之,很多孩子习惯了饭来张口,被人照顾,所以长大也习惯被照顾而不懂如何去照顾他人,难以承受苦难,难以挑战困难,这类孩子到了初中往往表现出逃避学习、退缩自闭。

所以,为了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好榜样。夫妇之间相亲相爱,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生活之中尊德重礼,有礼有节。

健全人格的塑造不仅需要物质的支撑,更重要是心理抚养,给孩子物质财富不如教给他们立身处世的道理,健全的人格是真正决定命运走向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杨丽珠,金芳,孙岩.终身发展理念下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构建及教育促进实验[J].学前教育研究,2014(08).

[2]马振,杨丽珠,范文翼.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J].心理研究,2016(02).

[3]庞辉.家庭环境对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J].文教资料,2014(06).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家庭教育
如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教给孩子尊重 培养健全人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