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健康视角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探讨
——城市公园的景观微更新

2021-08-27郭梦涵

河南建材 2021年9期
关键词:城市公园使用者营造

郭梦涵 季 岚

武汉轻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430023)

健康可被称为是一种“自我更新、平衡与发展”的状态。环境健康指生态圈的自我更新,气体、液体、固体与温度的平衡,物种的发展[1]。而人的健康是指生命的活力、情绪的稳定和积极乐观的精神[2]。

城市公园作为给市民提供休憩活动空间、有使用功能的自然式游憩生活区域,是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也是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为市民文化提供传播的场所。同时它还具备丰富的价值体系,如生态价值、美学价值、文娱价值、社会公益价值等。而如今,许多城市公园存在千篇一律、不健康的现象,景观空间功能单一、对人的身心健康起不到有效的作用且对弱势群体关注不到位等。因此,文章从健康出发,以武汉城市公园为基础,设计将儿童、中青年、老年人等纳入考虑,在现有基础上探讨武汉的城市公园微更新方案。

1 使用者的健康需求

使用者的需求是作为衡量健康视角下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首要依据,有助于景观设计人员从本质上进行有效的、合理的景观构思与方案设计等。因此,从使用者的生理健康需求、心理健康需求与社会健康需求出发进行设计。其中,生理健康方面可通过五感调节来实现,如视觉需求、听觉需求、触觉需求等三方面;心理健康需求方面需通过交往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及领域的需求等来实现;社会健康需求是既要在满足个人需求的同时能够充分认识到个人和社会间的联系,城市公园应将每个人都作为社会的一员,为他们提供便捷与帮助。

2 城市公园的健康现状

2.1 健康的景观设施较为单一

景观设施在景观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是空间与环境结合的最佳体现,也是促进人们健康的重要法宝。在调研中发现,菱角湖公园建设时间较早,许多设施远达不到使用者的需求,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城市公园中的设施未按照各阶段使用者的年龄进行划分配置,使所有年龄段的人都聚集在一起使用;设施材料选择不合理,金属、铁质材料偏多;设施功能匮乏,特别是无障碍设施数量偏少,未关注到特殊人群的使用。因此,公园设施的设置应尽量保证其功能的完整性。

图1 菱角湖公园(图片来源网络)

2.2 健康的绿化环境匮乏

在当前的城市公园建设中,大多只注重了公园的绿化效果,忽略了植物的生态习性,未将植物对于环境的正向引导作用发挥出来。其次,缺乏对景观植物的合理配置,视觉体验效果及生态效果欠佳,从而导致植物性能的不稳定,生态功能退化。如武汉沙湖湿地公园,公园中植物共有41种,乡土类30种,外来物种11种,外来植物使用多且多样性较低,水生植物的配置不合理且缺乏层次,并且管理不到位,因此既影响景观又阻碍植物的生长。

2.3 健康的文化内涵缺乏

此类公园的设计多数比较简单,只满足了设计规范中所需要的基础功能设施,未从真正意义上考虑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因此,公园的设计几乎呈现出千篇一律、单调乏味、景观不足的现象,造成公园中的景观与城市风貌产生脱节,很难形成长久的吸引力,这类的公园通常在公园早期的建设中较为常见。在调研中发现,武汉扬子街口的口袋公园区位较好,人流量大,但园内除了设有两条长椅之外,别无其他供人休闲娱乐的设施,且公园大部分面积都被一些城市雕塑及无法入内的草坪所占据,严重影响了公园的使用率,逐渐使其成为无人问津的公园。因此,作为城区中心的公园,应增添武汉当地文化元素,突出亮点,宣传当地文化。

图2 扬子街口的口袋公园(图片来源网络)

2.4 健康的活动场地不充分

城市公园的场地不充分首先表现在缺乏系统的步行道路,其中包括慢跑道、散步道、无障碍通道以及原有活动空间被占据等。其次由于南方地区普遍水域丰富,需要打造水景观。而目前许多城市公园水体景观单一,层次感较为单调,且未兼顾到人和水生态的需求。如武汉群众公园调查中也发现,由于公园建设较早,空间场地规划不合理,因此造成园内的广场空间已被大量机动车占据,缺乏独立的人车分流系统,干扰了市民的活动。

图3 武汉群众公园(图片来源网络)

3 基于健康视角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策略

3.1 营造健康的生理环境

对于城市公园来说,健康的生理环境包括生态环境的健康和物理环境的营造。健康的生态环境又指园内健康的动植物生态系统、稳定的植物群落及水生动植物的稳定性。具体表现在水生态环境的营造、动植物生境的营造上。其中,水体作为城市公园景观的重要构成元素,发挥着生态保护作用,因此,要在适宜的空间内完善水循环系统,营造丰富的生态驳岸等。另外,植物生境在生态学中被认为是由光、温度、水、土壤、大气、生物因子等生态因子综合而成的生态环境[3]。因此要合理配置植物,模拟自然植被的斑块形态,按地域选择植物,根据植物的习性进行种植,促进植物群落的更替演变,逐步形成稳定的顶级群落。

健康的物理环境营造包括了气候环境、风环境与声环境的营造。在城市公园健康气候环境的营造上可通过丰富的景观布局、将植物与构筑物进行合理搭配等,以此来促进人的健康。而风环境可有效通风,降低公园温度。舒适的声环境营造能够在听觉上带来愉悦的享受,缓解压力,以此获得健康的环境。

如新加坡碧山公园是一个翻新项目,62公顷的公园空间被重新设计。设计师将木材进行回收利用,为公园打造了几个游乐场及一些新空间,让城市中心有了开放式的草坪以及对生态河流进行有效修复的自然景观,同时,设计师利用土壤生物工程技术来加固河堤、防止土壤流失和侵蚀,这些技术为动植物营造了栖息的空间,公园里的生物多样性增加了30%。软景河岸的打造让体验者更容易与水进行互动。并且,当遭遇特大暴雨时,紧临公园的陆地可兼作将水排到下游的通道。同时,还可搭配不同季节的植物,营造出丰富多变、高低错落的花境。碧山公园的设计发人深思,如何把城市公园作为生态设施,并与水资源巧妙融合在一起,起到洪水管理、增加娱乐空间和丰富生物多样性等功能。由于人们和水的亲密接触,增强了公民对水的责任心,也营造了健康的生理环境。

3.2 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城市公园对使用者心理的调节大体表现在缓解压力、恢复注意力,结合五感调节,让使用者在使用时满足其舒适感、安全感、宁静感等。首先,营造满足心理需求的空间,如水景、小品的氛围营造,动静空间的结合;其次,具有符合认知规律的设计手法。在视觉上,环境中使用的材料、形态、铺装应该符合分形原理,能够唤起使用者的亲生物性,释放压力,获得轻松愉悦的状态。空间中,场地的功能应该被充分的细化;最后,应选择有益于心理恢复的植物。通过植物的颜色、质感、形态等形式给使用者带来积极的心理作用。

如“Greenacre Park”公园,该公园通过对园林树木和植物的巧妙运用,结合水景地形,打造成了丰富多变的休闲空间。25英尺高的瀑布层叠幕墙,不断地吸引着游客,灵动的水声营造出一种静谧隐蔽的氛围,给体验者以五感的享受。并且,这里乔木成荫,叶子的缝隙间洒落着斑驳的光影,使人们忍不住驻足停留,这就是一个好的空间带给人们的直观感受。

3.3 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

在《隐匿的尺度》一书中曾提到社会交往活动总是从朝向公共空间的边界发展起来的,即为“边界效应”理论[4]。此理论与“瞭望-庇护”理论对于生存需求的环境有着相同的积极反应,边界有明确的朝向,增加了空间安全性的同时也便于使用者进行观察或选择,而不同尺度的空间也能够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因此,无论是何种尺度的城市公园都应考虑到不同的使用对象及当地文化来进行设计。如单独设置老人及儿童的活动区域,常设运动跑道、休闲设施及互动装置,结合当地特色文化设置移动宣传区域等,方便使用者参与的同时增强了社会性。

如云朵乐园,其概念是把水环境带有的教育功能与公园儿童的活动功能相结合,形成寓教于乐的公园。作为一个有趣的儿童公园的同时又被人们视为露天的自然博物馆。该公园以一滴水为启发,从水的不同形态入手,设计出一系列具有互动性和科普意义的景观节点,在儿童参与的同时大人也参与到其中,增强了互动性与社交体验,打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在城市公园的设计中应该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设计出满足其生理、心理及社会需要的绿色游憩的城市活动空间。

4 结语

文章以武汉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由健康的环境视角出发,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探讨了基于健康视角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问题、使用者的需求以及如何从使用者的生理、心理、社会需求出发,通过健康环境的营造,探讨由健康型景观设施单一、活动场地不足、文化内涵不充分、环境绿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充分调动使用者的积极性,参与到城市公园中来,活跃城市氛围,为城市公园设计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城市公园使用者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设计让您在喜爱的虚拟世界中自由奔跑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刘玮玉艺术作品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立体绿化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运用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