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钏儿的“死局”
2021-08-27岳炜
岳炜
关键词:《红楼梦》;解读;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1)33-0079-02
金钏儿是荣府王夫人房中的丫鬟。角色不大,出场不多。这样一个小人物,却被作者写得有血有肉,个性十足。甚至被写进了第三十二回的回目“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在第三十回中,金钏儿因与宝玉调笑,惹怒了王夫人。王夫人打了她一個耳光,骂她是“小娼妇”,说她教坏了宝玉,还要把她撵出去。金钏儿一时羞愤,投井自杀。
这个情节的描写,文字不多,却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儿,竟因这样一件小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太可惜了。是宝玉的调笑还是王夫人的打骂促成了她的死亡?三百年来,无数红迷对此争论不休。让我们再次翻开原著,通过作者的笔墨,一探金钏儿的死因。
金钏儿这姑娘,不谙世事,天真烂漫,说话做事比较随性。第二十三回里,宝玉被父亲叫去。在门外等的时候,正巧金钏儿等丫鬟也在。金钏儿见到宝玉,不忘和他开玩笑:“我这嘴上是才擦的香浸胭脂,你这会子可吃不吃了?”
这一情节足可见一个女孩的天真烂漫。可是,在那个礼教森严的环境里,这是要被认定为“有伤风化”的。幸好当时没有其他主子听见。
第三十回,一个盛夏午后,王夫人午睡,金钏儿在榻边给主人捶腿。正在打盹儿,宝玉来了。宝玉,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此刻正闲得无聊。见金钏儿昏昏欲睡,就想搞点恶作剧:先是碰了碰她耳朵上的坠子,把她逗醒,然后又从自己的荷包里掏出香雪润津丹,送到金钏儿的嘴里。并且对她说,自己想把她要过来。
金钏儿将宝玉一推,笑着说了一句:“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意思是,别急,我金钏儿在你们家,总不会跑掉的。然后又说:
“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意思是让宝玉去“捉奸”。
这本就是开个玩笑。谁知这时王夫人忽然醒了:“翻身起来,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又指着她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
此刻的宝玉,见母亲醒了,“早一溜烟去了。”
王夫人本来就一直担心儿子被丫鬟们教坏。此时听到金钏儿说话如此随便,当然怒不可遏。所以当场宣布要把金钏儿撵出去。
金钏儿听说,忙跪下哭道:“我再不敢了。太太要打骂,只管发落,别叫我出去就是天恩了。我跟了太太十来年,这会子撵出去,我还见人不见人呢!"王夫人却铁了心,一心要撵。金钏儿苦求无果,只好“含羞忍辱的出去”。再后来,金钏儿就被发现跳井自杀了。
通过以上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导致金钏儿自杀的因素有好几个:宝玉的挑逗,王夫人的打骂和驱逐,当然还有金钏儿自己言语的不慎。然而这些,似乎并不足以导致一个年轻生命的终结。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金钏儿决定跳井自绝呢?我们还是从上边的细节找原因。
王夫人要赶走金钏儿,金钏儿跪下求饶,说了一句“这会子撵出去,我还见人不见人呢”。意思是,此时自己被当作“教坏爷们”的“小娼妇”,身上有了这样不光彩的“标签儿”,被赶出去的话,就再也没有生存机会了。
特别是在那样一个礼法森严的社会环境里,贴上这样的“标签儿”,就等于一生要被钉在耻辱柱上,等于一个女孩儿的“社会性死亡”。可王夫人并没有给她任何余地,坚持要撵走她。于是,这个“罪名”就成了金钏儿的心结。
从王夫人那里回来后,金钏儿并没马上寻死。书上写她“在家里哭天哭地的,也都不理会他,谁知找他不见了……”
也就是说,回到家之后,金钏儿的情绪依然很不好,只是不停哭闹。但是没有人理她。最终导致她以极端方式了结了性命。
如果当时宝玉不是“一溜烟去了”,回到家里能有人给予她一些关心,帮她纾解一下心里的苦闷,也许就不会发生后来的悲剧。
再退一步讲,即便没有人关注,她能控制自己的极端情绪,让自己平静下来,对整个事件以及自己的未来做一番冷静的思考,也绝不会迈出那一步。
说到底,在这个时刻,最应该做的是自救。但是显然,这个天真可爱的女孩儿最终没能拉自己一把,反而被自己的“情烈”拉进了“死局”。
当然,这并不全是她的责任。对于逝去的生命,我们也不该去苛责什么。其实,即便是在今天,像她这样的孩子,也并不少见。英国《经济学人》统计数据表明,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已经位居全球第一。尤其是这些年,几乎每隔几天就会看到有类似的新闻出现。主要原因集中在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失和、感情受挫、家庭环境不良等方面。但最根本的一点,是面临挫折时心理失调。
对此,除了必要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外,我们还能做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学习掌握一些宣泄不良情绪的技巧尤为重要。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我防御机制。比如,一旦遭受了挫折,如何改变关注点,如何重新选择方法、手段,再作尝试,等等。以此走出情绪的“死局”,重新找回自信。
编辑/刘 芳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