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的教学成果调研

2021-08-26王梓同卿扬

音乐生活 2021年1期
关键词:上海大学通识问卷

王梓同 卿扬

音乐素质教育核心通识课程在上海大学开展近七年,积累了一些关于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本文将通过对选修该系列课程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于课程的开展情况、优缺点进行总结,为我国艺术教育的教学改革进行一些探索。

一、调研背景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明确提出要做好美育工作。同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教育,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论断。将“美育”置于重要的地位。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使高校美育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重要保障。

“美育”的概念最初于18世纪由著名的德国作家、思想家席勒提出。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对美育的性质、内容、任务及社会意义都作了相当全面的论述。中国的“美育”概念是王国维于1903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才提出的主张。后来蔡元培在1917年提出“美育代宗教说”,美育教育逐步受到重视。在他的后续教育事业中,成立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现代社会不仅要规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应该关注个体的精神状态。美育教育影响其性格、情感、气质等方面,对于个体的影响会更加全面与深入,从而间接影响整个社会,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美育对于个体发展来说也至关重要,一个人如果想成事,除了有理性的头脑和卓越能力以外,良好的心态、宽广的胸襟等诸多内在优秀品质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美育是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学校教育尤其是高校作为美育教育的主要平台,能够正确引导和教育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上海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和社会对于新时代综合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改革多门通识教育课程,通过不断创新全人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公民意识、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能应对之后种种挑战的综合型人才。上海大学作为综合类高校,其艺术学科相对较完善,包含电影、美术、音乐、文学等多种学科。以此为基础拓展出以下三类美育教育课程体系。

核心通识课体系:包含理工、经管、人文三大领域。三大领域中包含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经济发展与全球视野、人文经典与文化传承、政治文明与社会建设、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创新思维与创业教育六大模块。从工程技术到全球金融,从政治历史到艺术美学均有涉猎。

艺术实践平台:上海大学拥有包括弦乐团、管乐团、打击乐团、民乐团、钢琴协会以及舞蹈团等多个平台并向全校师生开放。极大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让有兴趣的同学在学有余力的同时,通过艺术团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艺术展演平台:上海大学联合社会团体定期举办活动,通过画展、影展、音乐会、话剧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师生普及艺术知识、提高艺术修养、培育对于艺术美的审美认知。

二、课程调研情况

上海大学开展音乐素质教育核心通识课程近七年,积累了一定经验。本人全程参与《外国经典音乐》与《中国经典音乐》两门课程。经过近一年的跟踪调查,结合多位任课老师的采访,特地制作一份调研问卷,调查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情况。通过问卷反馈分析上海大学实施核心通识课程的美育效果、育人效果,为后续教学规划与改革提供一些支持。

(一)专业与年级分布状况

该问卷的目标人群是2018—2019学年,冬季、春季学期选修《中国经典音乐》或《外国经典音乐》这两门音乐类核心通识课程的上课学生。有效问卷共512份。问卷显示大二的学生的比例为最高,达54.7%,超过半数,这一点与学校对核心通识课程的学分要求以及大一因大部分学生未分专业而限制了总学分的原因有一定的关系。大一、大三、大四学生分别占了17.2%、22.7%、5.4%。

在专业方面,理工类学生因本身在学校的基数较大而占有约63.1%的比例,其次是经管类约16.2%,人文类约14.7%,艺术类约5.3%,其他约0.8%。上海大学开设核心通識课程与通选课的理念是希望本科生在大学的四年里,跨专业学习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根据调研人群的专业分布可见这两门音乐类课程确实达到了这一目的。

(二)参加问卷的课程分布

在选修音乐类通识课程方面,核心通识课程《外国经典音乐》与《中国经典音乐》占比分别为42.2%和39.5%,剩下18.3%选择了音乐学院开设的音乐类任意选修课:《时代音画》和《素质教育音乐会》。

(三)参加课程的原因统计

在学生参加课程的原因方面,最主要是对音乐感兴趣,包括但不限于音乐本身、音乐发展、文化历史、中外乐器等方面,其次是同学推荐、拓展视野等原因,以下是两个课程各自的人数统计。

在《外国经典音乐》课程中,有效调研对象为212人,其中有188人是因为对音乐有一定兴趣才选择此课程,另外24人表示是同学推荐或其他个人原因选择此课程。在《中国经典音乐》课程中,有效调研对象为228人,其中184人表示对音乐有一定兴趣选择此课程,剩余44人是同学推荐或其他个人原因选择此课程。

由此可见,学生在选择艺术类通识课程时,较大原因是自身对于音乐的喜爱,即内在驱动力,这一点和上海大学开设核心通识课程的理念不谋而合。

(四)课程反馈

本次问卷调查不仅涵盖了对选修课程学生的基本情况的了解、课程内容的合理性、同学们对于课程学习的收获以及对于本课程满意度等问题,也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学校不断改进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据统计,87.6%的同学不同程度表示在选修音乐素质教育核心通识课后,对音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音乐的认知不再局限于流行音乐,并开始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接触中外经典音乐。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也激发了学生自身对于经典音乐学习的兴趣。通过对经典音乐的初步学习,开阔了学生的音乐学习视野,了解了经典音乐的历史背景及社会文化,掌握了基本的乐理知识和鉴赏能力。也有少部分同学表示,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在课程中略显吃力。

正如一位同学在问卷中反馈:“在大部分同学中,上大学之前会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接触、学习艺术,在大学如果没有这类课程,恐怕绝大多数非艺术专业的同学将不会在年轻时培养出对艺术美的欣赏意识,人文素养的缺失将有可能成为终生遗憾”。确实,从调查问卷上来看,上海大学为上大学子提供了接触艺术的良好平台与机会,核心通识课体系初步达成了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培养前瞻性思维的教学目标。

三、调研分析

在看到优势与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了解并改进尚不完善的方面。根据问卷的反馈,大部分学生对于当前上大的音乐素质教育方式相对比较认可,但由于每个调查对象对于音乐教育的需求层面不同而导致调查对象的调查结果不同,从问卷整体反映的结果来看,学生相对不满足现有的教学模式。

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我国音乐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以经验为基础,以知识和技能传授为根本目的。在课上,教师讲解示范占绝对比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注重知识灌输,让学生熟练掌握已有经验。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对于音乐能力的发展,学生主动性相对较低、缺少独立思考能力、缺乏分析音樂以及感受音乐的能力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之一。

就课程的实施效果来说,也存在一些较突出的问题:例如有些授课老师的授课内容仍然局限于音乐史——即音乐本身,很少涉及音乐以外的知识,综合知识与应用知识较少。核心通识课要注重多学科的教育,重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核心通识课的育人效果。只有把握好课内和课外扩展第二课堂的互动,才能真正发挥音乐通识课程的最大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能否在教学环节上进一步改进。上课之前将下节课要讲的知识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有一个充分的准备,这样可以更好地在课堂上提高与学生的知识互动效率,根据课程内容需要,适当布置课后作业,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经典音乐的机会。通过由浅入深、课前预习、课堂提问等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课堂质量,也可以将学生主动性调动出来。

面对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方法,将老师主讲的比例缩小,逐步探索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去准备某一课时中的某一块内容,这样既锻炼小组学生的收集、整理资料、演讲等能力,也能丰富课堂内容,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性、增加成就感等。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尤其是音乐鉴赏水平。

发挥音乐学院的专业优势,加入课堂展示,让专业学生在课堂中向同学们演奏乐器等,这样既可以使同学们近距离感受音乐、与演奏者直接交流,同时也可以为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展示、锻炼的平台。

目前在传统授课模式的基础上,同时采取了微信群解答问题,使用BB(Blackboard)电子教育平台,布置与批改作业。线上教学的大规模应用情况,初步证明了线上教学的成效。将线下、线上结合起来,使用互联网让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加科学化、信息化是课堂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现场或通过网络平台观摩音乐学院定期举办的素质教育音乐会。既可以将音乐类通识课程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阿瑟·艾夫兰著,邢莉、常宁生译:《西方艺术教育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2]徐倩:《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以上海大学为案例的研究》,2008年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3]罗楠:《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的调查与研究——以上海大学为例》,2018年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王梓同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卿 扬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上海大学通识问卷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谢文利作品
韦萍作品
问卷大调查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出版 聚焦老上大的红色历史
问卷你做主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