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教“玩泥巴” 让一年级学生在“玩”中有收获

2021-08-26陈景生吴秋影

求知导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一年级小学科学

陈景生 吴秋影

摘 要:2017年9月,小学一年级科学课在一片欢呼声中回归课堂。但自开课以来,各方反馈特别是有经验的老教师都认为,要上好一堂一年级科学课并不简单。本文在课例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三谈教学设计,在情景创设、有趣评价、开放设计、材料保障等方面提出一年级科学课教学设计的几点策略,以期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一年级;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2-0062-02

引 言

一年级科学课自开课以来,经常听到授课教师叫苦不迭:准备材料多、课堂组织有困难;学生不会写、不会画,科学记录无法开展;学生动手能力弱,不会小组合作,探究效率大打折扣等。有人说,一年级的科学课就是要让学生“玩”得开心。可是在让学生“玩”得开心的同时,如何让他们“玩”有所得呢?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哪里、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在“玩泥巴”一课中,笔者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课堂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努力让学生在“玩”泥巴的过程中,“玩”得开心,收获更多。

【第一次教学】

“玩泥巴”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的内容。教材从玩泥巴的需要出发,设计并安排了以下内容:挖泥土的活動取材,筛泥土的活动选材,活泥、捏泥的活动制作,泥塑烧制的资料学习或者操作活动再加工。

一年级学生的年龄为6~7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对事物的认识通常依靠的是直接感知。他们在美术课上或者课外活动中有一定的捏泥经验,但是没有详细观察过泥巴。

根据教材分析和一年级学生的学情和年龄特点,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在课堂教学开始前,笔者通过播放视频“小伙伴玩泥巴”,唤起一年级学生平时玩泥巴、捏橡皮泥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驱动学生自己动手捏一个泥巴造型。接着,笔者出示一盘土的照片,提问: “这些从田里取来的泥土,可以直接拿来捏造型吗?”以引导学生观察泥土。学生发现这些泥土表层有杂草、树枝、小石子,还不能马上用来捏造型,需要经历拣、捻、筛的过程,才能得到适合捏泥巴造型的细土。

学生筛完细土,由笔者提供水,然后开始和泥巴,和好泥巴后开始捏造型。

最后,笔者拓展介绍泥土需要经过加工处理才能制成陶器、瓷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筛泥土时,用教材配套材料箱提供的三件套筛网(见图2),出现了很多始料未及的问题:每次筛完后,学生掏筛网、换筛网浪费了很多时间;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能准确把筛网片卡进黑色槽里,需要费一定时间和力气;同时,学生还需要把筛网片上留着的土倒到杯子里或者其他容器里,这又增加了学生做实验的难度。教师也需要额外多备三个容器来放(见图2);筛套比较浅,在筛的过程中,很多小组没有控制好力度,把土撒出,出现原土与筛出的细土混杂在一起的现象。结果教学在混乱的筛泥土中结束,学生的实验桌上一片狼藉,学生捏泥土造型的环节根本无法实现,更谈不上教学目标的实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是保障探究学习活动顺利完成的前提。有结构的实验材料首先要易于操作,不给学生的探究过程制造障碍。为了让学生能更顺利地筛泥土,笔者摒弃了配套筛网,用生活中常见的零食罐和锡纸制作了筛杯。筛杯可以减少教师备材料的数量,降低学生筛土的难度。学生透过透明的杯体可以看到杯子里土粒的大小,从而对“泥土由颗粒大小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概念有更直观的认识。

微视频具有短小、精悍、能凸显教学重点的特点。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为了让学生更顺利地使用这套新的实验材料,笔者还把拣、捻、筛的过程做成微视频,以此吸引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持续专注于课堂。

整改完成后,笔者又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第二次教学】

有了这样一套新的实验装置及微课引导,笔者认为学生的操作会更简便、科学,课堂秩序也会更加有序。但是,问题又来了!

课堂伊始,笔者用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但是集中焦点、驱动任务的作用还不够突出,使学生陷入跟着教师的步伐走的境地。用什么教学方式可以集中焦点又能直接驱动学生,把学生内心想要玩泥巴、捏造型的热情激发出来,变“要我捏”为“我想捏”?

不合理的材料出示,带来了无序、低效的课堂。这节课的小组材料有很多,因此为了更好地控制课堂,笔者都是每个环节前才发材料,活动结束后收材料上来后再换另一些材料。可是,每个环节都出现有些小组把材料当作玩具,实验完舍不得上交材料的现象。这样一来,收材料、整顿课堂就耗费了较多时间。如果按环节分别放在1、2、3、4号学生的抽屉里,又怕他们会因为好奇把材料一次性全部掏出来。那么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有什么办法能让学生探究完主动、快速地上交材料呢?

学生和泥需要水,但笔者怕他们在领的时候会洒出水来,因此,笔者把少量的水装到有盖的小瓶子里。虽然学生知道倒水时要一点点倒,但是在倒的时候还有很多小组一下子把水倒完,出现泥巴过稀的现象。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控制水量呢?

反复思考后,笔者又进行了第三次教学。

【第三次教学】

在这堂课的开始,笔者用学生熟悉、喜欢的小猪佩奇泥巴造型导入:“你想不想自己捏一个喜欢的造型?”由此集中焦点任务“捏造型”,从而引出一系列为捏造型而做的拣、捻、筛、活泥等活动,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水量的控制由水瓶换成了学生熟悉的针筒。看到刻度,他们潜意识里会一点点地挤出水,而不会一下子把水倒完。

科学课程的开放性可以体现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这一次,笔者抛掉之前的“小碎步”和“扶着走”,大胆地相信学生,把筛泥土、捏泥巴设计成一个开放的大环节,放开手,给予学生约20分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来玩泥巴、捏造型。

“游戏教学”在于寓教于乐。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游戏教学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开放环节的基础上,笔者创设了“材料超市交换材料”游戏情景,让学生做完一个活动就快速整理好材料,用旧材料到“超市”换下个环节使用的新材料,越早完成的小组可以越早交换到教师补充的泥土,快速捏完造型的小组又可以到材料“超市”再奖励一份泥土。这样类似游戏闯关的情景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其不再出现拖拉的情况,而是互相提醒、互相帮助,快速、高效地完成了每项活动。而在这个充足的探究时间段里,教师只是充当材料交换员、摄影师、帮助者。

基于三次試教“玩泥巴”,笔者意识到,教师要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堂,用形式丰富且富有童趣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合理安排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引导他们主动探究,使其在“玩中学”。

(1)情景创设,引导学生“玩”。调动一年级学生主动“玩”的欲望,最主要在于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师可通过魔术、游戏、小故事、悬念、问题等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究兴趣。

(2)有趣评价,激励学生“玩”。三到六年级的科学课堂上,常见的评价方法是小组加星星、红旗、分数等。但对于刚从幼儿园跨入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在幼儿园阶段,他们都是以“玩”为主,更喜欢和接受富有趣味性的评价。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出更富有童趣、更好玩的评价方式来激发他们“玩”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课题,选择绿叶、花朵、水珠、气球、太阳、蜗牛等富有童趣的图案来作为小组的评价媒介[1]。

(3)开放课堂,保证学生“玩”。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如何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玩”的时间和空间呢?“小碎步”的活动虽然有利于教师调控课堂,但“大步伐”的探究活动更考验学生的能力,更能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从而让他们在“玩”中提升科学素养。

(4)有结构材料,保障学生“玩”。在探究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典型、合适、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是学生实验探究能够成功的有效保障。因此,在案例中,笔者几经琢磨,制作透明筛杯,选择针筒等材料,为学生顺利地“玩”提供了条件。

结 语

总之,面对小学低学段学生,我们不要担心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无所作为,也不能因为科学探究在时效上的局限,而放弃其基本的科学实践方式——探究,而应采用一种更宽容、更细心、更智慧的交互和启迪的方式,让学生的探究更充分、扎实、全面。

[参考文献]

张军,金娜.让一年级科学课充满童趣[J].科学课,2018(03):14.

基金项目: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实验记录小数据对教学策略的服务——以一年级为例”(课题批准号:Fjjgzx18-3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景生(1970.9—),男,福建厦门人,本科学历,高级教师,厦门市优秀教师。

吴秋影(1987.7—),女,福建惠安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一年级小学科学
《一年级》看片花成毅回应公司发通稿过度宣传
幽默、缓慢、有趣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一年级数量关系有效教学策略的探讨
原创校园纪实节目《一年级·大学季》特色分析及发展趋势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应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