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儿童视角,高效解读文本
2021-08-26董燕
董燕
摘 要:纵观当前的教育形势,“文本解读”成为小学语文教坛的热点词汇。尽管很多教育专家提倡文本教学应从多个视角展开,但是大部分教师依然选择从成人化的视角切入,让原本属于儿童的阅读时间被成人的思想笼罩。鉴于此,文章重点分析了儿童视角背景下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儿童视角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3-0051-02
近年来,“文本解读”逐渐引起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为了避免单一的解读视角影响学生的阅读判断,专家强调,教师应从作者视角、读者视角、编者视角等多个维度切入文本,但是它们无一例外都是成人化的视角,和儿童毫无关系。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应尊重儿童视角,这样才能提高儿童的阅读效果。
一、利用多元活动,对接儿童话语
在被成人化解读“主宰”的语文课堂里,儿童真实的感受常常被忽略,而这样的解读自然对儿童毫无价值,更不可能贴近儿童的心灵。为了帮助儿童寻求一种真实的文本阐释,教师不妨在课堂上开展多元的教学活动,对接儿童的话语,让儿童不再寂静无声,而是勇敢地表达自我。
例如,在教学《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歌时,在早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将教学时间主要花在诗句的翻译与理解上,总是用成人化的解读代替儿童的感受与想象,导致教学枯燥乏味,根本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将本该属于儿童的阅读时间还给儿童。对此,教师可以在多重朗读的基础上,积极地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并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而《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是苏轼的代表作,充满了诗情画意,教师不妨在课堂上开展绘画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想象中的景象画下来。比如,对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画出来。比如,有的学生在A4纸上用绿色的水彩笔画出了竹叶,用粉色的水彩笔画出了三两枝桃花,同时用天蓝色的水彩笔画出了春江水,甚至还画上了一只可爱的小黄鸭。通过对景物的比例分配,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的阅读侧重点不同。不同的侧重点代表学生的阅读视角不同,而绘画活动有利于呈现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真正实现了“与儿童的话语对接”的教育目标。
要想在儿童视角下解读文本,教师一定要尊重儿童的主体性,更需要尊重儿童的话语权。而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能够调动儿童的积极性,释放儿童的想象力,让儿童流露出真实的意愿和想法,而这恰恰是帮助儿童通向语文世界的“第一通行证”。
二、连接儿童生活,对接儿童经验
语文来源于生活,文本解读自然也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如果教师想要在儿童视角下开展文本解读活动,就需要连接儿童生活,对接儿童经验。因为文本解读并不仅仅依赖学生已有的知识,还需要依赖学生的经验,包括学习经验、生活经验以及情感经驗。这就要求教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主动连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让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感悟文本。当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文本解读,才能使阅读活动更加接地气。如此一来,才能让师生之间形成良性对话的局面。
例如,在教学《荷花》这篇课文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教师只会让学生不断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从朗读的过程中得到问题的答案。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太过单一,而且反复的朗读也会加深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厌倦感。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为了尊重儿童的阅读视角,教师需要有意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对此,教师不妨采取如下的教学策略:教师让学生先通读一遍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本第3段,这一段中作者用叙述性的语言概括了荷花的特点,因此教师不妨展示一些来自生活的荷花实拍图,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美妙联想,引导学生对“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展开想象,让学生试着用语言描述自己想象中的画面,勾勒出荷花的“姿势”。在这个环节中,直观而生动的图片,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学生对荷花产生更加感性的认知。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语句展开扩写,加深学生对作者笔下荷花的印象,进一步升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为了在儿童视角下开展文本解读,教师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生活是语文的来源,更是文本解读的基础。当学生从生活的角度理解课文,就掌握了一把通向语文世界的“钥匙”,能够解开语文的奥秘。
三、对接形象思维,激发阅读热情
兴趣是儿童学习一切知识的原动力,更是文本解读的“助燃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总是从成人化的角度进行文本解读,就会使儿童的阅读兴趣逐步丧失。换言之,要想在儿童视角下进行文本解读,教师需要尊重儿童的心理需要,尽一切努力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形象思维是儿童运用的核心思维模式。所谓“形象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以图片、视频等具象事物为载体的思维模式。为了实现形象思维的对接,教师不妨借助多媒体设施,为学生铺设文本解读的路径。
例如,在教学《纸的发明》这篇课文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蔡伦观察与发现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因为这篇文章有很多段落非常长,学生并不喜欢阅读这些叙述性内容。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确保从儿童的视角完成文本解读,教师不妨在教学导入环节为学生播放《纸的故事》这部纪录片的精彩片段,让学生了解纸的发源以及演变的过程。此外,在原文中还提到造纸术的相关知识,但是光凭文字太过抽象,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造纸的过程,这样不仅直观生动,还能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原本无法理解的细节,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文本解读过程变得妙趣横生。
“形象思维”是儿童思维的主要方式。所谓“形象思维”,就是儿童更加偏向图片、视频等较为直观的事物,对这类事物具有较强的印象。为了更好地开展文本解读活动,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形象思维,这样才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四、尊重思维特性,激发灵动幻想
儿童思维的特性就是富于想象力,而这是开启趣味阅读的关键所在。尤其在语文阅读过程中,要想从儿童的视角展开文本解读,教师就必须尊重儿童的思维特性。想象力之于学生,犹如水之于鱼,阳光之于植物,雨露之于庄稼……可见想象力对学生的重要性。而且,有些作者在创作文本时,并不会提到所有的细节,很可能会有意地删去,如果学生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在遇到这些文本时,很可能面临读不懂的局面。所以,为了更好地从儿童视角展开文本解读,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想象。
例如,在教学《穷人》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已经充分了解文本内容的前提下,教师为了锻炼学生的想象力,特意设计了一个思考题:桑娜两口子收留了邻居西蒙的孩子,他们以后会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话题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踊跃思考,积极发言。比如,有的学生认为桑娜一家的生活会更加糟糕,按照书中的描写,桑娜的家庭非常贫困,如果桑娜的丈夫不出去打鱼,一家子都会面临挨饿的局面。在这个情况下,桑娜和丈夫还要照顾这两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势必会将这个原本就雪上加霜的家庭拖向深渊,怎么可能获得幸福?还有的学生表示,桑娜一家的衣食住行全部依赖于丈夫,但是海上捕鱼难度极大,很可能花费很多时间,到头来一无所获。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成员必然是饥一餐饱一餐,又哪里有精力去照顾两个毫不相干的婴儿?尽管桑娜一家是善良的,但是善良不能当饭吃,更不能和现实对抗呀。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幸福快乐和穷富无关,虽然桑娜一家贫穷,但这些苦难都是暂时的,而这两个小婴儿的到来,意味着希望也来了。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提高文本解读的能力。
想象是学生思维的主要特性。在文本解读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彰显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维特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爱上阅读。
五、立足儿童立场,尊重个性表达
现如今,语文课堂呈现出两极化的特征:要么极度热闹,要么闭塞沉闷。而且,有的教师只顾输出自身的观点,或者引用其他人的观点,反而从来不尊重学生的表达权利,这导致语文课堂的分裂进一步加剧。事实上,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生命体,有着不同的气质、性格、习惯以及行为举止,这意味着他们在阅读时也常常会形成不同的观点和结论,而这是极为正常的现象。作为教师,需要坦然面对学生的不同点,并试着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允许学生表达不同的观点。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时,为了发散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讨论话题:“小女孩的人生悲剧究竟是谁造成的?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允许学生自由组合,围绕话题展开讨论。在学生热火朝天地讨论以后,教师和学生展开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比如有的学生认为,最应该为小女孩人生悲剧负责任的就是她的父母。原文只是提到小女孩“穿着妈妈的拖鞋走在大街上”,但是并没有具体交代小女孩的身世,显得比较模糊。如果小女孩的父母还在世,他们竟然放任一个未成年小女孩在大街上卖火柴,完全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责任;还有的学生认为,小女孩并不是个例,而是代表了千千万万个苦出身的孩子。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孤儿,有着极为悲惨的身世。但是这样的孩子却没有得到社会福利机构的救助,因此是黑暗的社会现实“谋杀”了这些可怜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儿童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才是文本解读的真正目的——让儿童流露真实的心声。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让儿童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个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一个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一定是以“童心、童真和童趣”贯彻始终。尽管教师不再年轻,無法回到童年,但是一定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开展文本解读,这样才能让儿童重拾阅读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郭春花.让语文走在回家的路上——也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6):129-130.
[2]杨 宁.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J].西部素质教育,2019(24):250,252.
作者简介:董 燕(1977— ),女,江苏南通人, 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