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表演艺术的当代价值及其转换路径
2021-08-26陈奥琳王庆
陈奥琳 王庆
摘 要:在人类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创造出了众多能够反映其生产生活且带有浓厚宗教祭祀色彩等的传统表演艺术,而其中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更是颇具代表性。以土家族舞蹈为例对其当代价值进行释析,就其中可供转换的路径展开探讨并提出思考,以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我国传统表演艺术,进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表演艺术;土家族舞蹈;当代价值;转换路径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 621X(2021)04 - 0136 - 08
引言
传统表演艺术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充分反映了先民的智慧,而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传承和发扬是我国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土家族有着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种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舞蹈更是独具一格,如当中所包含的仪式已不仅仅是传统表演艺术,还是民族观念、原始宗教、先民生产生活文化等的集中体现,所以在土家族舞蹈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传统仪式的特征。但本研究认为诸如此类的传承不能仅靠单纯的直接留存,而是应当从发展当代文化产业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价值转换,使其成为能够丰富当代人精神文化生活的艺术形式。传统表演艺术作为先民创造的文化样态建立在原始生产生活的方式上,伴随着当下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尤其是外来文化的冲击,类似土家族舞蹈这般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土壤却逐渐被侵蚀,其所表现的文化内容也开始逐渐不能适应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因此,思考其当代价值的转换并作出路径的选择已是迫在眉睫。
通过梳理国内相关文献资料可知,其中关于土家族舞蹈的研究成果大多都是针对其传承和保护方面来展开的,这些研究往往都是通过分析当前各自所存在的问题与不利的现状进而提出相关对策。此外,对土家族舞蹈传承和保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家族的某种舞蹈类型上,如摆手舞、舍巴日仪式[1]52、毛古斯舞、撒叶儿嗬等。通过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发现,从促进当地传统表演艺术发展的角度对土家族舞蹈如何产业化研究的成果较少。土家族舞蹈作为我国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其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更实际地去保护与传承土家族舞蹈,尤其是对其中所蕴含的当代价值进行转换并使其与市场形成有效对接便成了当下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土家族舞蹈當代价值释析
土家族舞蹈源远流长,早在殷商时期作为土家族先民之一——巴人所创制的军前舞就影响了周人的大武舞[2]11。经过两千多年历史的洗礼,土家族人擅长舞蹈的传统一直没有消失,并逐渐发展出同土家族人生产生活、宗教祭祀、风俗习惯息息相关的各种舞蹈。可以说,土家族舞蹈集中表现了土家族人的文化思想、宗教信仰和人文风貌[3]63,因此具有较高的当代价值,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是土家族舞蹈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土家族舞蹈是土家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表现出了土家族人独有的文化价值,这不仅体现在其“无言”的传承下有着厚重的承载力,还体现在其延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由于土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因此诸如毛古斯等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就成了独一无二的土家族历史文化传统的“活化石”,通过舞蹈能够见证土家族历史变迁和文化传统,不仅可令后人从中追根溯源,更是承载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文化载体和传播媒介。而通过将现代创意理念与土家族舞蹈相结合,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时代精髓,也能助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4],弘扬优秀的土家族文化。
其二是产业价值,主要体现在土家族舞蹈具备发展成为当地旅游产业的潜力方面。将其所包含的节庆、民俗等旅游产业化,可对提高当地就业率、带动社会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举办土家族舞蹈文化旅游艺术节以及土家族舞蹈文化展览、比赛、培训、全民参与的大型线上线下等系列活动,进而带动当地乃至周边地区旅游、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蓬勃发展。而从目前来看,我国土家族舞蹈的产业价值主要在于其独有的艺术特殊性能够为外来游客提供与众不同的文化体验,提高旅游过程中的心理满意度乃至为提升地区形象做出贡献。特别是其中还有被指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量资源,均可利用其丰富的原型素材实现旅游演出产品化,并通过各种类型的创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开发。
其三,舞蹈是一种美的艺术,土家族舞蹈以土家族人民的传统生产生活为基础,经过艺术加工形成各种舞姿和动律,不仅能给人带来丰富的视觉享受,而且还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如土家族舞蹈中的原始古朴首先体现在土家族舞蹈表演时所穿着的服饰、表演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并有着其独特的艺术理念。从服饰上看,毛古斯舞要求在舞者赤裸的身体上捆绑茅草,模拟原始社会土家族先民的服饰穿戴,其内容以“食姐”(土家语音译,意为打猎)、“送坐”(土家语音译,意为钓鱼)、“借日”(土家语音译,意为劳作)、“罗嘎尼阿乙”(土家语音译,意为抢亲)等动作表现了土家族人历史上从事渔猎农耕生产生活的情况;尤其是“砍火畲”的表演,对祖先砍、烧、挖等劳动动作进行了逼真再现[5]22。其次,土家族舞蹈中的野性豪放体现在茅古斯舞蹈动作简朴、线条粗犷的整个表演当中。表演者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土家族人对生殖的崇拜,是土家族人历史上长期受排挤所形成的渴求人丁兴旺思想的集中体现,而用古朴与粗犷的舞蹈动作来表现人类情感的审美并不是过时的,这种从人们生产生活中提炼出的形态或许正是现代表演艺术所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其四,土家族舞蹈资源丰富,还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由于土家族舞蹈动作多为表现土家族人平时的生产生活劳动,因此对其进行普及教学并不需要特殊的舞蹈教学设备,学校开展舞蹈教学也无须投入过多的成本,而这些因素都使得土家族舞蹈资源具备了开发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在校园内普及土家族舞蹈并引进专业舞蹈教师教授舞蹈动作的同时便可将土家族舞蹈蕴含的文化思想、人文风貌传达给学生。目前,土家族舞蹈已经在一些幼儿园、中小学和高等院校中开设了相关课程,不仅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编写了较为详细的课本教材,还取得了相对应的教研成果,获得了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们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其五,土家族舞蹈还具有强健身心的医疗价值。如摆手舞音乐不仅节奏感强、富有律动,其中的摆手、踢腿等动作还具有一定的运动强度,是一种典型的有氧运动。不仅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还可以有效防治腰、腿、膝盖等关节性疾病,通过锻炼可以大大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又如根据土家族“撒叶儿嗬”舞蹈元素编排的《巴山舞》经有关专家运用心率测量、血脂测量、形态测量、体能测试等多种手段对其进行研究,发现《巴山舞》作为一种有氧运动,确实能有效降低人的血脂、提升腰臀比以及提高人的体能[6]67。不仅如此,土家族舞蹈在强身的同时还具有健心的功效。可见土家族舞蹈不仅能给人以形体美,通过舞蹈动作让人亲身感受到健康的身体素质、协调的造型体态,还能排解和舒缓心情,获得情感上的享受与精神上的愉悦。
二、土家族舞蹈当代价值转换路径
(一)精准定位转换载体
首先,土家族舞蹈的当代价值转换需要依靠政府主导,从思想上提高对于土家族舞蹈当代价值转换的认识,勇于承担传承与保护的责任;其次,要深入探究土家族舞蹈当代价值的文化内涵,召集相关专家学者、民间艺人、职业舞蹈家联手当地院校等对其中可供改编的形式、动作、内容等进行传承性地创新,丰富表演样式。再次,土家族舞蹈从生产生活中来,其当代价值转换还需要当地民众的参与,尤其是从当地传统民族文化氛围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传承人,他们对土家族舞蹈的当代价值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而土家族舞蹈的当代价值转换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开发土家族舞蹈[7]86,但并不意味着要全盘抛弃传统。因此,要努力呼吁当地民众以及传承人参与进来,尊重他们的积极性和创作力,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共同推动土家族舞蹈的当代价值转换[8]120。
土家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而作为土家族舞蹈教学的重要场所,学校是实现其当代价值转换的载体之一。可构建“当地民众+传承人+学校教育”模式,通过学校的专业舞蹈教师联手当地民众和传承人共同展开对土家族舞蹈的筛选、创新和加工,将其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手段记录下来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参考的资料和模本。在此基础上,校方可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并举办“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等活动,尤其是时下慕课平台的兴起,利用其便利灵活的学习方式及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等优势,录制并开设一系列的慕课课程,把课堂从传统场景搬进传播、传承乃至专业场景,最终实现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多视角、全方位覆盖来推广和教授土家族舞蹈。
此外,包括艺术培训机构、电视台、传习所、自媒体、文化传播公司等在内的社会组织也都是实现土家族舞蹈当代价值转换的重要载体。社会组织大多以盈利为目的,而为了盈利必定会开发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艺术形式和产品,特别是一些文化傳播机构在通过开发土家族舞蹈、发现和培养舞蹈人才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知名度并增加效益的同时,也将会为其当代价值转换作出贡献。但社会组织如果只以盈利为目的而不兼顾社会责任,必定会导致土家族舞蹈遭受到破坏,因此还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加强监管,尽可能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
同时,还应推动与土家族舞蹈相关的民族工艺品加工、衍生品设计等生产环节的发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与传播手段,推动内容和功能集约化、现代化,创新传播内容,通过数字技术等对传统的公共服务内容和资源进行改造升级,推动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存和传播,实现业态创新[9]60,积极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努力推动土家族舞蹈的当代价值转换。
(二)植入符合时下民众文化消费习惯的创意理念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更要为人民服务。而作为优秀传统表演艺术代表的土家族舞蹈,实现其当代价值的转换须“走到人民中去,走进人民的心”,符合时下民众文化消费的习惯与理念。如可与湖南卫视推出的顶级青年舞者竞技秀《舞蹈风暴》、由东方卫视打造的电视舞蹈真人秀《舞林争霸》、全民舞蹈励志综艺《舞者》等专业性较强的舞蹈类节目展开合作,着力打造由观众通过各种渠道共同投票推选出来的土家族舞蹈“明星”,不断提高其影响力与曝光率,并定期与观众开展实时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亲身讲解、示范、教授土家族舞蹈,倡导学跳《土家族摆手韵律操》《巴山舞》等的全民健身理念,宣传土家族舞蹈的医疗价值,树立传递正能量与正确价值观的公众榜样,从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
此外,还需重点关注的是作为民族未来之希望的青少年们在当下信息时代的社会环境中,绝大多数往往总是被网络、追星、综艺娱乐、电子游戏等流行文化所吸引,对传统文化关注甚少甚至产生鄙弃的态度,这就会逐渐导致土家族舞蹈后继无人的问题;鉴于此种情况,本研究认为无须盲目制止和排斥,而是应当植入符合时下其文化消费习惯的创意理念来进行土家族舞蹈的当代价值转换。建议同网游公司展开合作,开发益智类、竞技类、休闲类、角色扮演类等的涵盖土家族舞蹈特质的网络游戏,从而对青少年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如可与腾讯游戏公司开发的3D音舞类手游《QQ炫舞》、由久游公司研发网易代理的“次世代”音舞手游《劲舞团》等洽谈合作事宜,将土家族舞蹈的服装、动作、造型元素创意性地植入游戏中的动态界面、穿搭风格、定制玩法、虚拟社交等层面,让青少年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和了解土家族舞蹈,进而产生自发性地推广与传播效应。
(三)开发制作土家族舞蹈旅游演出产品
近年来,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文化旅游比重的提高,外来游客对旅游演出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土家族舞蹈因其独有的文化且兼具旅游产业开发价值,可在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将其作为重要旅游资源进行挖掘,引导当地群众积极参与,打造土家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氛围,通过宣传和推广提升土家族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来吸引游客;基于此种现实,土家族舞蹈如何开发制作为当地旅游演出产品并实现当代价值转换,本研究认为可从其制作要素即硬件、内容、市场营销三个方面展开,如下图3所示。
一是要确保常驻专用剧场。这是开发土家族舞蹈旅游演出产品,进而实现当代价值转换的必要条件。专用剧场是将剧场改造为适合作品演出的场地形式,使作品在最佳的状态下得以呈现,而且可以长期进行表演,从而确保稳定的收入来源,如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产业就是在稳定的演出场地条件下得以逐渐繁盛。常驻专用剧场是针对外来游客进行演出营销的重要因素,也是为外来游客提供观看演出的便利和宣传土家族舞蹈旅游演出产品的必要元素。在旅游市场中,演出商品策划主要以“年”为基本单位,从而形成不同季度的旅游产品结构,因此介绍土家族舞蹈的旅游演出产品的宣传海报、手册等也要以“年”为单位进行制作。特别是为了土家族舞蹈能够走向旅游演出产品化,至少在当地要有一个常驻专用演出场地,让外来游客在一年四季无论何时探访都可以观看演出,所以常驻专用剧场和长期演出是开展营销活动的必要条件[10]74。如上所述,旅游演出商品是以“年”为单位组成的,那么在常驻专用剧场里进行长期演出,其所呈现出的稳定性将会减少演员及工作人员构成、布景、制作、营销等方面的费用,从而创造绝对收益。
二是要把握非语言剧的形态。当然,有本地方言或土家语组成台词的旅游舞蹈演出并不意味着不能实现当代价值的转换,但非语言剧的演出形式会更有利于外来游客理解并接受。如此一来,即使观众们听不懂其中的意思也能理解场景的土家族舞蹈旅游演出是较为理想的状态。于是就牵涉到作品内容普适化的问题,即作品需要以大众易于认可的固有文化为象征,或具有可以理解为共同价值观的角色和故事线。另外,考虑到全年常驻演出的舞台制作和运营以及演员阵容的构成,制作方不仅要有能够媲美土家族舞蹈旅游演出的丰富看点,而且还需要维持高质量的内容并保证全年稳定运营。可以说,每一场演出都要有似跑长距离马拉松般的合理策略和充分准备。
三是要理解营销时机的重要性。为了吸引外来游客,制作方的宣传周期至少要留出一年的时间。因为每年的9月至11月,旅行社会在以“年”为单位的基础上,制定第二年的春、夏、秋、冬各个季度的旅游产品,而且每季的旅游产品也至少提前三个月进行策划。同时,相应的旅游宣传文案也将在这个时间开始策划,并于每年的11月末左右发布。与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宣传营销的一次性演出不同,吸引外来游客的常驻演出至少要提前一年(事实上要提前两年以上)进行宣传营销,因此制作方需要持续地进行土家族舞蹈旅游演出的宣传营销,其所制定的营销战略和运营方式也应当将游客的去向预测指标纳入参考范围。到目前为止,为了观看某一场土家族舞蹈演出而特意去到土家族地区的外来游客并不多见,而因为到土家族地区旅游所以观看当地舞蹈演出的情况则是占大多数的。基于此,制作方要及时掌握外来游客到土家族地区的出发地及时间点,和结束旅行回到各自所在地及时间点,并提前预测外来游客的移动路线,在沿途可能停留的所有景点铺设演出宣传广告海报,派发演出周边的衍生品等。
四是要准确区分目标市场。本地游客市场和外来游客市场的旅游形态不同,出行模式也不同。例如,个体游客达到2 - 3人便可形成“团体”概念,且以散客模式较多,而团体游客有5 - 10人以上才可形成“团体”概念,且绝大多数都是组团出行的模式。因此个体游客自由度更高,团体游客则具有规划性,制作方要针对不同目标市场采取不同的宣传营销战略才能行之有效。
五是要具备合作意识。归根结底,土家族地区只有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其舞蹈旅游演出商品才能收获更多的观众,这是毋庸置疑的从属关系。但就目前整个市场来看,各表演团体在预算、职员人数等方面都有局限性,单独开展多种宣传营销活动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制作方要与旅行社或相对应的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建立联系并展开合作,在宣传有别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演出商品的同时,尽可能地使土家族舞蹈成为实现其当代价值转换路径的主力军。
(四)发挥新媒体传播作用,培养适应市场化的专业人才
时下的互联网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不断更新的传播方式,而传统的电视、电台、报纸、书刊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其领地越来越小,影响力日益微弱。随着社会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表演艺术势必应该从传统向新型的传承方式与传播模式转变,更好地利用多种平台实施宣发与推广。土家族舞蹈也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利用互联网直播、社交软件、网络论坛、舞蹈明星加盟等方式全方位地推广土家族舞蹈,加大宣传力度,实时更新传播内容。可与各大卫视、“优酷”“爱奇艺”“腾讯”等网络视频平台联手推出一系列普及土家族舞蹈类的节目并制作相关宣传和纪录片,在界面首页或黄金时段置顶滚动播出;还可与国内外优秀的新媒体舞蹈团队开展交流合作,借鉴成功经验,全方位促进其当代价值的转换。
同时,还需培养一批适应市场化的土家族舞蹈专业人才,加快转换步伐。首当其冲的便是学校教育,包括专业的艺术院校、部分高职及地方民族类院校等;但笔者认为仅仅将学校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教育虽然具有系统性、全面性、专业性等特征[11]85,培养的人才在理论、技巧、综合素质方面都有较高水平,但学校教育通常对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成本较高,毕业后能够真正从事专业的人数较少,而吸纳社会渠道来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则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所谓通过社会渠道“订单式”培养,就是与相关文化企事业单位、艺术机构、传媒公司等开展定向深度合作,让人才在实践工作中得到充分历练。如可与“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互联网直播平台联合培养适应当前信息时代发展并具有良好新媒体素养的专业人才,这种渠道的培养方式以盈利为目的,具有快速、新颖、满足市场需求等特点,更符合土家族舞蹈在其当代价值转换过程中实现人才市场化、分工专门化等发展需求。同时,也鼓励相关院校专业积极开展跨学科、跨部门以及校企合作等“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方面加强学科的融合性,构建多样化的培养体系,发挥新媒体传播的作用与优势,综合各方资源通力合作培养能够助力实现土家族舞蹈当代价值转换的专业人才。
三、基于土家族舞蹈当代价值转换路径的思考
隨着当代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诸如土家族舞蹈这类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土壤也随之逐渐缩小和被改变。虽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有着看似偶然的发展必然,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其生存空间逐渐缩小,缺乏必要生存基础的土家族舞蹈文化似乎正在被遗忘和生疏[12]。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承载着先民们的宇宙观与世界观,不仅是生产生活的集中体现,更是精神文化活动的彰显,但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等的转变,其传统的原始文化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13],因而本研究认为传统表演艺术应当适时摆脱自身传统观念的束缚,才能成为满足现代人需求的产业。
而想要实现其当代价值的转换除了上述文中所提出的路径,建议还可通过引入优秀的艺术管理人才介入其中。首先,他们不仅能够组成相关的开发、制作、推广、宣传等团队,还能够依靠自身之所学与多年的经验积累去准确筛选出可供大众易于理解、便于接受的艺术形态,进而再进行“去粗取精”来颠覆和重组表现方式,最终成为全新的传统表演艺术产品。其次,还能根据专业知识去营造出品方和制作方相互认识和沟通的环境,准确理解双方对于如何进行传统表演艺术的适当开发和合理保护等观念,同时还能让双方充分明了其特性,尤其是能够确保制作和开发费用等财务状况的收支平衡。再次,凭借其敏锐的市场嗅觉能够提前制定营销计划、宣传模式等,让需要管理的传统表演艺术产品赢在“起跑线”,并拥有针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及时反应与处理能力。最后,如果该传统表演艺术产品需要与当地的特色餐饮、酒店、民宿、交通等行业进行融合发展,那么把握好其中的各个环节并系统地利用好这些资源也需要优秀的艺术管理人才来助力。
四、结语
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是民族生存智慧的结晶,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宗教信仰、人文风貌,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土家族舞蹈作为土家族先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作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14]8。当下,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工作节奏也在逐渐加快,致使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的表演艺术文化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娱乐和消费等需求,因此也正面临着被侵蚀的危险。与此同时,近年来基于多元化的艺术市场需求所制定的一系列务实工作正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积极展开,期冀本研究所提出的路径与思考能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彭蔚.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J].怀化学院学报,2004(4):52 - 54.
[2] 袁希正.建始县民族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1.
[3] 彭福荣.酉阳阳戏的文化生态与戏剧特征[J].四川戏剧,2010(2):62 - 66.
[4] 孙霞飞.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宣传[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5] 张伟.土家族茅古斯舞的原始崇拜意识与美学意蕴 [J].四川体育科学,2011(1):22 - 23.
[6] 张弥,温柔.浅谈鄂西土家族地区社区舞蹈的现状及发展——以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J].舞蹈,2016(6):67.
[7] 盧慧.试论黔东南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6):86 - 88.
[8] 李开沛.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土家族传统舞蹈保护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2):120.
[9] 范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进公共文化与科技融合[J].人文天下,2015(3):60.
[10]胡月明.演出营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74.
[11]秦玉友.教育如何为人的城镇化提供支撑[J].探索与争鸣,2015(9):82 - 86.
[12]彭舟.民族交融环境下区域舞蹈的发展研究——以改土归流时期湘西土家族地区为例[D].延边:延边大学,2018.
[13]邱泽慧.现代化进程中印江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
[14]熊晓辉.土家族民间音乐艺术对湖湘文化的影响[J].铜仁学院学报,2013(2):8.
[责任编辑:刘兴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