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追问的策略
2021-08-26林文渊
摘 要:课堂追问是一种教学艺术,也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导火线。教师要以追问为切入点,将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向更深的知识层面,从而使其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掌握课堂追问艺术,提升追问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通过精心预设追问的时机,注意关注学生的错误点,进行有效追问,让学生深刻掌握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对课堂教学内容中的疑难点进行追问,挖掘追问资源,通过追问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促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学习主动性更强,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追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標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4-0034-02
引 言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学生追求真理的敲门砖,也是学生打开新知的钥匙,更是学生提升素养的捷径。在问题提出后,教师恰当的追问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其在追问及问题的指引下,主动思考,从而更深入地了解知识的本源,更深刻地掌握学习方法,更好地开展高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一、基于学生理解的薄弱处进行追问
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生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课本中的一些概念、定义。课堂上,学生并不是白纸一张,由于其耳濡目染或者参加课外辅导班,机械地记忆了某些定理或者性质。这就造成“我已经知道了,都会了”的假象。其实,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面。这就要求教师展开课堂追问,引导学生思维深入知识的本源,让学生在知其然的同时,也要知其所以然[1]。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当教师提出课题时,很多学生会脱口而出:“太简单了,我都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诸如此类的声音不绝于耳。此时,教师可以马上追问:“你知道三角形内角和为什么是180°吗?”热闹的场面一下子就安静下来。接着教师追问:“如果你说的是对的,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的想法?”于是,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操作验证活动。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积累活动经验,还可以加深对知识本源的理解。上述的教学过程虽看似“意外”,实则符合当前学情。课堂就要基于学生的所思所想,找准接入点追问,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
又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很多学生学习效果较差,其主要原因在于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对面积计算公式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缺乏相应的学习面积知识的思维。因此,教师可以有效运用追问艺术,从学生知识的浅薄处出发,对学生进行追问。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还能帮助学生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等旧知识进行巩固。比如,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在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们运用了什么推导方法?”学生通过回忆和教师引导认识到,先是运用了表格法对长方形的面积进行计算。此时,教师继续追问:“是否可以运用同样的方法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推导呢?”在此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运用剪切法等方法,将平行四边形通过剪切和拼接等方式转化成自己相对熟悉的长方形。教师可以再次追问:“转化后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是否相同?是否可以根据该种关系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呢?”该种追问形式,实现了从学生知识浅薄处出发,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的目标,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抓住学生错误回答展开追问
错误是成功的基础,也是学生能力提升的捷径。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错误不可避免,而错误本身也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原认知情况。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捕捉有助于突破重难点的错误、问题,并进行追问,留心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回答,让学生在错误中发现原因、剖析问题,从而提出解决策略,将其变为自身的宝贵学习资源[2]。
例如,在“一位小数加减法”练习课上,教师让学生计算“2.4+6 =”,学生上台展示将“2.4+6”计算成了结果等于3.0的竖式。此时,教师及时抓住错误追问:“小数与整数相加时,应注意什么呢?”学生在认真思考后,可以发现在计算本题时,习惯性地计算4加6等于10,而没有注意到在“小数加减法中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的计算法则。在此之后,教师可以继续追问:“本题的正确答案是多少?”学生重新审题后,也能正确地计算出本题的答案。又如,在学习“升和毫升体积单位”时,很多学生在换算时总是出现错误,如1升=100毫升。此时,教师应抓住学生的错误,问学生升和立方分米的关系,通过追问,学生得出1升与1立方分米之间的关系,然后类比得出1毫升与1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最终通过追问,学生得出1立方分米等于1000立方厘米,而1升等于1立方分米,1毫升等于1立方厘米,进而得出1升等于1000毫升的结论,这样学生较好地构建了在体积单位方面的知识体系,培养了自身核心素养。
教师在利用学生的错题资源进行追问时,要能够对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对问题的本质进行准确把握。教师选准突破口,在对学生实施有效追问的同时,引导学生辨析数学问题是课堂追问的价值所在。例如,在对x和y的比例关系进行判断时,教师可以列举出“2x=y”“3/x=y”两个例题。结果发现,一些学生认为在第一个式子中,x和y具有反比例关系;而在第二个式子中,x和y具有正比例关系。此时,教师可以追问学生做出该种判断的理由。一些学生回答:“2x属于两个数相乘,而3/x=y属于两个数的比值。”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如果采用简单的方式对学生粗暴地进行纠正,很难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通过追问的方式,要求学生对各自的道理进行说明,使其明确所犯错误的真正原因。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改善数学学习效果。对于该道题,教师可以追问学生:“你能根据这两个算式,说说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吗?”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巩固和学习,以此夯实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为其更好地改正错误奠定基础。
三、结合知识关联点追问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编排前后关联度比较强,知识点设计也是循序渐进的。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基于更高视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充分考虑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并结合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对学生进行追问,以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教师通过不断提升追问的有效性,可以较好地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在明确教学重点的同时,增强各部分知识点教学的联系性,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学习难题。
以“认识长方形面积”为例,学生在计算长5cm、宽3cm的长方形的面积时,采用将正方形平铺的方法累加得出一个长方形(见图1)。在学生得出该结论后,教师展示图片(见图2)并进行追问:“这样摆完了吗”,引发学生讨论,接着继续问:“为什么这样摆,也能够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学生此时回答:“沿着长方形的长摆5个,沿着长方形的宽摆3个,横着看摆了三行,竖着看摆了五列,不用全部平铺就可以得到长方形的面积。”最后,教师再继续追问学生:“运用该种思路只计算这个长方形,但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要一个个平铺吗?”以此引发学生继续探究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四、精心设计和把握追问的关键点
教师在追问时,要防止满堂问和随意问等情况的出现,只有对追问的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把握问题的关键,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实效,确保预期目标得以实现。首先,教师要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及时进行追问。如果学生在解答题目时,出现了一些认知方面的困难和错误,教师应能够及时发觉,准确把握提问时机,采用巧妙的方式进行追问,对学生真实的思维状态进行探索,据此对预设问题进行调整,促使教学活动更加灵活。其次,教师要明确追问的目的,逐步引导学生对知识点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教师在追问时,要以完成教学目标作为基本的导向,对教学目的加以明确。教师采用追问的方式,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促使学生的知识内涵更加丰富[3]。
例如,在学习“面积”的概念时,学生往往會将面积和周长混淆。因此,教师在进行追问时,应把握追问的关键点,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例如,对于“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很多学生回答是8平方厘米。从学生错误的原因来看,他们混淆了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在学习时产生了错误的观念。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帮助其找到错误关键所在。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拼一拼,如把4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组合起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求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在此之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看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它的边长又是多少呢?”很快,学生能够发现自己出现错误的关键所在,进而能够解决存在的一些错误的数学观念,对面积和周长概念的差别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由此可知,教师通过运用追问的艺术,对追问的关键点进行精心设计与准确把握,能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数学概念。
结 语
从教学实践可知,课堂教学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教师不仅需要重视预设,还需要关注生成。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抓住问题的关键因素、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通过追问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在对知识深度理解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实现了能力的提高、素养的提升。但是,教师务必讲究追问的方式方法,让追问更加高效,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符玲利.精彩课堂 贵在追问:刍议小学数学课堂追问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8(08):55-56.
尹恒俭.“追”出精彩:刍议小学数学课堂追问的切入时机[J].小学教学参考, 2014(02):60.
周玲娇.“问”有学问方能出“彩”: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追问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7(29):58-59.
作者简介:林文渊(1989.7—),女,福建福州人,本科学历,小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