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改革中践行陶行知教育理论 促进幼儿发展
2021-08-26许维维
摘 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对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意义。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应学习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爱满天下”三大教育理论,促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引导幼儿园生成活动的开展,激发幼儿在游戏中进行深度学习,以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陶行知理论;幼儿发展;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6-0004-02
引 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现阶段幼儿园教育模式正发生着涅槃式的重生。课程游戏化改革、生成活动开展、幼儿深度学习的激发等新型教学模式,正被广大一线幼儿教师不断接受并积极探索。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念也是围绕“培养人”提出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上,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具有很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教、学、做合一”,通过课程游戏化改革,让幼儿通过游戏的方式去感知、建构知识经验
在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中,“做”是教学的重点,他主张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得出真知。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强调将课程融入游戏中,让幼儿通过游戏的方式去感知发现、建构知识经验体系。在传统的幼儿园教学管理中,幼儿的活动游戏时间往往被安排得比较紧凑,其最大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安排、牵引着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幼儿在这样的课程作息安排下没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在生活、游戏、学习活动中缺乏自主权,这导致幼儿的发展变得被动、消极,缺乏后续生命力。课程游戏化项目“六个支架”中明确提出对幼儿园一日活动时间进行弹性化改革,赋予幼儿自由、自主、愉悦的探索时间和空间。
案例一:春夏秋大班作息时间表
案例中,图1、图2分别是课程游戏化改革前后我园春夏秋季大班作息时间表。通过对比,不难发现课程游戏化改革后,幼儿的时间变得更为自主,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了更多的游戏时间。众所周知,课程游戏化要求教师将游戏理念融入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以游戏为幼儿在园的基本活动形式。3~6岁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游戏,这一时期幼儿的智力发展处于前预算阶段,对于他们而言,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通过游戏进行感知,把所经历的事情通过大脑再建构,内化成自己的认知经验。因此,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就是提供更多的游戏机会,让幼儿参与探索、认知、学习的过程,这正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学、做合一”理念,能使幼儿以游戏的方式参与学习,动手操作、感知经验、建构知识。
二、“生活教育”,让幼儿建构生成课程,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程设置模式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1]幼儿园生成课程源于幼儿,生成课程的开展过程就是教师使幼儿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建构,以帮助幼儿发现并掌握更多深层次的知识。
案例二:生成活动“萌娃喂兔子”
【活动起源】
一天中午,幼儿餐后散步到后山坡,发现小兔子懒洋洋地在笼子里晒着太阳,大家陆续围拢上去。“小兔子,你吃饭了吗?你怎么不动了?”“小兔子,你是不是饿了?”“老师,我们能给它喂吃的吗?”在得到教师的同意后,幼儿给小兔子喂食的兴致大增。一名幼儿提出:“我们没有东西喂兔子啊。”“我阿婆说兔子喜欢吃草,我们去找点草来。”幼儿都想到去小山坡和南花园找小兔子爱吃的植物,大家便分头行动,分别找来了他们认为兔子爱吃的各种青草。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将青草喂给兔子,但等了好久,都没看到小兔子吃,幼儿有点扫兴。回到教室,幼儿热烈讨论起小兔子为什么不吃自己找的青草。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幼儿大致得出了两个结论:第一,小兔子可能不太饿,不想吃;第二,小兔子不喜欢吃他们找到的食物。于是,生成活动“萌娃喂兔子”由此产生。
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此生成活动完全源于幼儿,即“生活所原有”。活动的引子是幼儿在散步途中的发现——小兔子;活动的起源是幼儿对小兔子的关心——给小兔子喂食物;活动的开展是幼儿对小兔子为什么不吃东西进行探讨与思考。
【活动开展】
作为小班的生成活动,“萌娃喂兔子”内容虽然简单,却是幼儿从生活中发起的。教师将生成课程建立在幼儿兴趣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尝试探讨,引导家长协助幼儿进行调查,为幼儿创造喂养小兔子的机会。课程计划跟随幼儿知识经验的发展、兴趣点的变化进行弹性调整。通过一段时间的课程探究,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了生活中常见兔子的品种、名称、外形特征;知道小兔子爱吃萝卜、白菜,不能喝生水;给小兔子取了好听的名字——大白;尝试制订喂养计划(轮流喂养),将给小兔子喂食的任务安排到在园的一日生活中。
生成活动的开展促使幼儿在原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生活经验和完善新的知识体系“生活所自营”。在生成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幼儿通过观察认识了常见的小兔子种类,熟悉其外形特征;通过喂养了解小兔子爱吃的食物,熟悉其饮食习惯;通过帮助小兔子起名字,萌发爱动物的情感;在喂养、照顾小兔子的过程中学会制订计划、执行计划。這些知识技能的习得和发展,都是幼儿在日常的在园一日活动中、在与兔子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
【活动收获】
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一起制订了“喂兔子计划”。在每天喂兔子的过程中,幼儿与兔子的情感越来越深,责任心也越来越强。幼儿在园的每一天,喂养兔子都被他们视作首要任务记挂着。幼儿的这份热情足以证明他们在此次活动中收获了“关爱照顾动物”的情感体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领域中提到的“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目标必须“在幼儿生活经验基础上”落实,“生命教育”亦是生活所必需的教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3~6岁学龄前幼儿的教育不能脱离幼儿的基本生活,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幼儿教育模式,以幼儿的兴趣为基础,结合原有的生活经验,开展生成活动,帮助幼儿积累知识经验、提升动手能力。因此,幼儿园生成活动需要关注、了解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需要,结合幼儿的兴趣适时激发,逐步深入、有效开展。
三、“爱满天下”,用“爱”激发幼儿深度学习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2]新课程改革的最高目标是培养会学习的人,实现终身学习。幼儿的深度学习属于高级阶段学习,追求主动学习、知识建构、知識迁移和提高思维品质是其旨趣所在[3]。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用“爱”来激发幼儿进行深度学习。
(一)用“爱”营造民主和谐、自由平等的心理环境
幼儿深度学习的过程是幼儿在与环境的不断互动中进行探索、总结、架构经验的过程。民主和谐、自由平等的关系,有助于幼儿在自主学习中大胆取材、自主探索,不被外界因素所干扰。教师应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与幼儿建立民主和谐、自由平等的关系呢?一方面,教师要真心关爱每名幼儿,不用师长的威严去管教幼儿,遇到问题时,以平等的身份和幼儿商议,主动听取幼儿的意见;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语言和行动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爱,让幼儿觉得所处的环境是安全的、温馨的、自由的。
(二)了解每名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尊重个体差异
幼儿因性别、年龄、气质特征等因素不同,其兴趣爱好也存在差异,教师在日常生活游戏中要呵护每名幼儿的兴趣爱好,创设有益于幼儿深度学习的游戏环境,尊重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鼓励幼儿进行探索,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开展幼儿深度学习指导活动。
(三)耐心等待,呵护不同幼儿的成长过程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也是一种基于时间探究的学习。因此,充足的时间是幼儿深度学习的保障。在日常游戏中,教师要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进行游戏探索,允许幼儿尝试错误。不同的幼儿因认知能力水平不同,在游戏中进行深度学习需要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教师不能因为集体进度而阻碍个别幼儿的成长。
结 语
在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幼儿教师应大胆突破传统的课程模式,通过课程游戏化的手段创设“教、学、做合一”的游戏课程;结合幼儿的兴趣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生成活动的开展;用“爱满天下”的情怀关爱每名幼儿,挖掘幼儿在游戏中实现深度学习的可能,最终让幼儿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陈琴,庞丽娟.论儿童合作的发展与影响因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03):43-47.
金雪佳.浅析幼儿教师如何践行“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J].学周刊,2015(01):221.
田波琼,杨晓萍.幼儿深度学习的内涵、特征及支持策略[J].幼教金刊,2017(Z1):19.
作者简介:许维维(1987.8—),女,江苏海安人,本科学历,幼儿园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