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中“四美”赏析探索
2021-08-26董红涛
董红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为拓宽学生学习运用领域,初中语文课程在古代散文中引入了大量的古人的游记类文章,如《小石潭记》《满井游记》《三峡》《与朱元思书》……特别是在八年级下学期语文课程中,在第五单元,编者给我们编排了一个单元的游记类现代文章,用以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情感,加强学生情感体验。作家梁衡的《壶口瀑布》便被选于本单元教学内容中。
《壶口瀑布》虽然是一篇写游记文章,但作者却调动形象生动的笔触,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的情状和态势,热情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 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 作家梁衡在“描写”“意境”“哲理”“语言”四个方面都在实践自己的美学追求。笔者在这里,就这四个方面的赏析,做浅显的探索。
一、雄浑而又细腻的描写美
在景物描写方面,文章视角独特,层次分明。在简略描写雨季的壶口瀑布时,作者采用的是常见的站在河岸上俯视的视角,虽然能感受到黄河的气势,但这种感受是模糊的、疏远的,甚至是“可怕的”。作者写自己“匆匆离去”,完成了对这一视角的自我扬弃,实际上也就将自己的文章与大多数描写壶口瀑布的诗文区别开来了。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对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的描写,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写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水中有画,水中有诗,水中有情!作者先俯视龙槽,明“壶口”之来历;再仰观河面,看巨瀑之源头;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 “跌入”龙槽,继而又随水雾由下而上,直抵青山;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最后,视角转换,收回脚下,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
二、奇雄而又险静的意境美。
文章随着视角的变换,作者笔下景物的意境也有所不同。俯视龙槽,河中有河,重在“奇”;仰观河面,浊浪奔涌,“宇宙間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重在“雄”;看河水冲跌而下,碎为水雾,重在“险”。以上三重境界,从美学角度来看都属于阳刚、崇高一类。接下来细写龙槽附近的河水,不仅形态丰富多样,还映着七色彩虹, “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美。最后给巨石一个特写,景物由“多样”返归“单一”,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美。文中描绘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这样就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与大量只是表现雄浑壮阔一种意境的同主题散文迥乎有别。
三、唯美而又深刻的哲理美
文中,作者还用不小的篇幅表达自己的思考,富有深刻的哲理。从“我突然陷入沉思”一句开始,文章便从以写景为主转向议论为主。在游记中发议论,难点在于恰切自然,或者说,作者所发的议论须与景物的特点存在某种契合之处。壶口瀑布的景观本身集河、瀑、潭、雾、虹、石等于一体,而梁衡在写作本文时,把重点放在一组对立统一的关系上———石约束水、水激荡石,这组关系造就了壶口瀑布,水和石在这组关系中互为主动与被动。作者很自然地得出了自己对黄河个性的看法:“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作者不是泛泛地赞美壶口瀑布展现出的自然伟力,也没有循着一般思路,将其作为伟大中华民族的象征加以歌颂,他紧扣河水在壶口展现出的多种形态,联想到人生的五味杂陈;由水侵巨石,认识到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进而引申到“历经磨难,方显个性”的哲理。这样的感受与思考,既没有偏离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象征的文化语境,又带有较强的个性色彩和独特的人生体验。
四、畅达而又典雅的语言美
本文语言的突出特点是畅达自然与典雅凝练相得益彰。从整体来看, 《壶口瀑布》是用畅达、自然的书面语写成的,文字精致凝练,极少冗词赘语。同时,作者又非常善于从古典文学作品中吸收语言的精华,然后自然地融会在自己的文章中。本文中随处可见的四字短语,就是作者借助古典、锤炼语言的明证。这些四字词语精练生动,简洁整饬,余味无穷,使得文章的语言典雅而有韵味。此外,本文语言节奏感强,张弛有度。在表现河水滚滚而来、急坠而下、四溢奔流的场景时,作者多次使用“更闹,更挤,更急”“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这样的短促急骤的句式,突出画面的动态;在描写河底巨石的形态时,作者使用的句式就比较舒缓,表现出画面的静态。本文语言善用拟人,生动形象。本文在描写河水时,大量使用拟人手法,借人写水,非常生动形象。这样的写法,既能展现出水的形态,也有利于表现水的情态,还可以含蓄地体现出作者的心态,可以把景物写活。词精准,表现力强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本文在描写景物,特别是描写河水时的用词非常精准,表现力很强。如写河水奔涌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其中“势如千军万马”是总体描绘波浪,“挤着、撞着”则突出波浪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密度”很大,“推推搡搡”是横向的动态, “前呼后拥”是纵向的动态,这样就把“撞”的情态写得非常细致而生动。
参考文献
[1] 杨兆军.写花喻人,风骚独领——《爱莲说》"四美"赏析[J].中学生读写,2004(5):58-59.
[2] 帅水云.《爱莲说》“四美”赏析[J].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 2001(6):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