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经济“半年报”
2021-08-26熊丽
熊丽
上半年,我国宏观政策效应不断释放,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等指标总体向好。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专家指出,在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风险挑战有所增加的背景下,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良好表现充分证明,中国经济实力强、底盘稳,具有强大韧性和巨大潜能。
发展基础更牢
上半年,我国宏观政策效应不断释放,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等指标总体向好。从经济增速看,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长5.3%,两年平均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二季度同比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5.5%,比一季度平均增速加快0.5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3%。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这表明两年综合经济增长动能整体增强。当前经济环比增速与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的2019年较为接近,经济运行有望回到疫情之前平稳运行状态。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今年上半年,随着经济稳定恢复,就业优先政策显效,我国就业形势总体改善。城镇新增就业698万人,完成预期目标的63.5%,新增就业目标完成情况良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2%,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
就业稳,物价同样稳。上半年,消费市场供给相对充足,CPI上涨0.5%,涨幅比去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
“看运行效益,要看三个‘钱袋子:一个是政府的‘钱袋子,看财政收入;一个是企业的‘钱袋子,看企业利润;还有一个是老百姓的‘钱袋子,看城乡居民收入。”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7月15日表示。
从政府的“钱袋子”看,财政收入继续增加。1月至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4.2%。
从企业的“钱袋子”看,企业盈利增强。1月至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83.4%,两年平均增长21.7%,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7.11%,比上年同期提高2.05个百分点。1月至5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5倍。
从居民的“钱袋子”看,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2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12.0%,两年平均增长5.2%,与经济增速基本同步。
“考虑到去年以来我们遭受疫情冲击,可以说实现5.2%的人均收入增速是相当不容易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实现这个增长,既有经济恢复的因素,带动了就业增加,进而带动收入增加;同时也有政策支持的因素,各地加大了民生保障力度,还有市场主体自身的努力。
发展动力更足
观察中国经济动力足不足,“三驾马车”是重要指标。上半年,在生产继续回升的同时,我国投资、消费、出口保持稳定恢复态势,协力拉动经济恢复。
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看来,中国经济在疫情之后整体复苏良好,显示出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投资、出口、消费,是推动中国经济的三大重要力量。在整个疫后经济复苏期间,这三股力量发挥作用的时间点有所差异,但最终整体连贯起来支撑中国经济复苏基础不断加固。“‘跑得最快的当数出口。相对出口而言,消费和投资,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恢复有一定的迟滞,但到今年一季度数据也都转正,上半年更是持续恢复。”刘俏表示。
数据显示,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904亿元,同比增长23.0%,两年平均增长4.4%,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单位18个商品类别同比增速均超过10%,其中七成以上商品类别同比增速超过20%。前期受疫情影响较严重的餐饮业上半年收入21712亿元,同比增长48.6%,规模与2019年上半年基本持平。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主任许宪春表示,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7%,拉动经济增长约7.8个百分点,和去年同期的向下拉动形成鲜明对比。
从投资看,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6%,两年平均增长4.4%,比一季度加快1.5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上半年同比增长19.2%,两年平均增长2.0%,在1月至5月由负转正的基础上加快1.4个百分点。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制造业投资的改善一方面与外需较强、带动出口需求持续位于较高水平有关;另一方面,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制造业、中小企业的结构性政策效果逐步发挥。
向好因素更多
下半年经济运行将如何走?刘爱华认为,支持经济进一步恢复、进一步向好的因素在逐漸累积、逐渐增多。一是经济的内生动力逐步增强;二是市场主体信心不断增强;三是全球经济目前延续复苏态势,为外需的增长奠定了基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仍处于恢复进程中,稳定恢复的基础需要进一步巩固。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表示,上半年中国经济依然呈现非均衡复苏态势,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需要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三箭齐发”。预计下半年中国经济将逐步回归潜在经济增速。
“上半年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基本符合预期。下半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温彬认为,宏观政策宜继续保持稳字当头,随着外部冲击的加大和增长压力的增加,工作重心适度向稳增长、稳市场主体等偏移,继续加大力度提振内需。
刘俏认为,未来政策着力点应当重点关注两方面:一是怎么真正提升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二是怎么让数量庞大的中小微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不确定的内外部环境的双重冲击下能有足够的利润,能够实现更加稳健、可持续的发展。
延伸
阅读
经济“半年报”,透露出怎样的信号?
文│王整
7月15日,备受关注的经济“半年报”发布,怎么看中国上半年的这份经济成绩单?全球疫情走势错综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中国经济的下半年又该如何走?宏观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对此给出了独到的分析。
问:如果把上半年GDP的增幅做一个分段来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同比增长7.9%,二季度的增幅远远落后于一季度。但是再叠加去年进行两年平均的话,两年平均增长第一季度是5%,第二季度是5.5%,这是缓慢的增幅。怎么看待?
刘元春:首先同比这样的参数可能会受到去年基数的影响,去年一季度我们的GDP同比负增长6.8%,到了四季度呈现出正增长6%,所以说去年呈现出来的是前低后高的态势。因此它所导致的基数效应就会呈现今年前高后低的态势,但是这种态势并不说明中国经济的复苏在放缓。为了弥补同比增速参数的缺陷,国家统计局就公布了两年平均增长速度。两年平均增长速度把基数效应相对地缓和了,所以一季度是5.0,二季度5.5,这个季度数据能够反映出我们复苏在逐步加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就是环比增速,一季度是零点几,二季度能够提升到1.3,这也说明我们经济复苏的动能在进一步的强化。
问:现在餐饮和旅游恢复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能说基本恢复了吗?
刘元春:从绝对额来讲,我们看到餐饮已经呈现出一个弥补短板的态势,但是从增长速度看,它依然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相对于2019年同期,今年二季度的增长速度能够由负转正,这表明中国经济在补短板上已经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是疫情依然存在,依然会给餐饮和旅游服务带来不确定的冲击。因此,餐饮、旅游的恢复,还有相当长的路程要走。
问: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6%,两年平均增速大概是5.2%。如果跟GDP的两年平均增速5.5%左右相比是略低的,怎么看这个数字?
刘元春:这个数字从中期来看,与GDP增长速度基本是持平的,当然由于在复苏的过程中,分配的关系会发生一些变化,特别是当就业水平还没有常态化,我们的工资性收入就很难常态化。在经济恢复的过程中,一些经营性的收入、一些财产性的投资性收益也很难恢复到正常的位置。还有,去年转移支付的力度很大,导致今年转移支付的增长速度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这样可能看出相应的居民收入比GDP增速略低。但是随着就业水平的常态化和后期在收入分配改革上的破题,这种格局会得到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