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功能与孤独症儿童共情的关系:教养方式的多重中介作用
2021-08-26张晓霞
张晓霞
(楚雄州特殊教育学校 康复就业指导中心,云南 楚雄 675000)
一、问题提出
孤独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为“Autism”)是一种复杂且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1]目前,孤独症的概念化已经发生了变化,最新版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5;APA 2013)将原来的非特异广泛性发育障碍(PDD-NOS)、亚斯伯格综合症(AS)和自闭症(AD)统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孤独症),以社交障碍、有限的兴趣及重复的行为两大特征为主[2],其中,社交障碍是孤独症儿童的主要特征。有研究表明:孤独症儿童因难以感知和理解社交线索,在解码他人的情绪特征方面存在障碍,从而难以回应他人的情绪以及向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绪[3]。查曼(Charman)和西格曼(Sigman)等人认为,这是因为孤独症儿童存在共情缺损,导致他们无法对他人的观点进行采择,所以孤独症儿童在情绪感知、理解和表达等方面存在障碍[4-5]。共情是一种对他人情绪状态进行感知、理解及回应的能力,主要包括情绪共情(与他人产生相符的情绪反应)和认知共情(识别他人的情绪状态)两部分,共情是一个重要的心理过程,它促进了个体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发展[6]。因此,孤独症儿童共情能力提升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在儿童社会性情绪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7]。依据家庭生态系统理论[8],家庭功能这一家庭要素会对个体共情发展产生直接影响。Olson(2000)指出,家庭功能是指在家庭中成员间情感联结、沟通以及家庭处理事件规则及反应的有效性[9]。家庭功能越低或家庭环境相对较为混乱,越难以营造出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相较于普通家庭,孤独症儿童的家庭在教养孤独症儿童的过程中需要为其提供更好、更优质的资源,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才能满足孤独症儿童的发展需求,并且已有研究表明,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度、功能良好的家庭孩子更能体验、感知以及表达情绪,情绪调节和把控能力的发展可提升孩子的共情水平[10-11]。因此,本研究的假设1为:家庭功能对孤独症儿童的共情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教养方式,指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与养的过程中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观念、态度及行为[12-13]。家长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父母亲的态度和行为是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4],同时,这也影响到儿童的心理特征、认知、语言以及当前和未来行为等能力的发展[15-16]。已有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对个体的共情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17]2。如在情感温暖、鼓励式等积极型的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其认知能力、共情水平以及亲社会行为出现的频率都较高[18-19],而父母采取强制的、带有惩罚性的方式反而不利于儿童共情能力发展[17]2。根据人与情景交互作用理论——个体功能的发挥和发展是个体与所处情景交互作用的结果[20]。教养方式与家庭功能都是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家庭环境因素,但家庭因素对个体所起的作用大小受“最近过程”的影响,即互动距离的远近[21]。在研究中,教养方式与家庭功能相比,实质为亲子互动的一种模式,对孩子的发展会产生更大的影响[22],则孤独症儿童家庭功能可能会通过教养方式进一步产生作用。相应的研究也表明,教养方式能够在家庭功能与个体心理发展方面存在中介作用[23]。由此可知,教养方式可能会影响孤独症儿童家庭功能与其共情间的关系。因此,研究假设2为:教养方式在家庭功能与孤独症儿童共情间存在一定的中介效应。
综上所述,研究将对孤独症儿童的主要照顾者进行调查,旨在考察家庭功能对孤独症儿童共情发展的影响,以及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云南省的部分特殊教育机构以及特殊学校对3~15岁的孤独症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取自愿配合的方式获取相关调查资料,回收问卷188份,有效问卷共168份,有效率为89.4%.其中,孤独症儿童男生有124人,女生有44人;城市户籍为91人,农村户籍为77人;独生子女有107人,非独生子女有61人;轻度孤独症有60人,中度孤独症有72人,重度孤独症有36人。
(二)研究工具
1.家庭功能量表
研究采用由我国学者徐洁、方晓义等人根据Olson等人(1983)编制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 Ⅲ)”而修订的中文版本,对孤独症儿童的家庭功能进行评量,分别从亲密度和适应性两个方面对家庭功能进行评估,共20个条目,该量表是5点计分,从1~5分别是“不是” “偶尔” “有时” “经常”和“总是”[24]。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Alpha是0.890。
2.家庭教养方式量表
研究采用由丽珠和杨春卿(1998)编制的“家庭教养方式问卷”,该量表分为5个维度,即溺爱性、民主性、放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5点计分,分别是“从不” “很少” “有时” “经常” “总是”[25]。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Alpha是0.832。
3.格里菲斯共情量表父母版(GEM-PR)
GEM量表是根据达德(Dadds)等人(2008)编制的“共情指针量表”改编而来[26]。研究采用我国学者肖运华修订的由他人进行评量的版本[27],共23个条项,分为情绪共情(9题)和认知共情(6题),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照正反向计分进行相加,该量表的总分越高,表明其共情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Alpha是0.781。
(三)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将所有的题项进行Harman共同方法偏差检验[28]。通过分析得到24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第一个因子方差解释率为12.75%,低于临界值40%,说明未有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三、研究结果
(一)研究变量的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结果
由表1可知,家庭功能与孤独症儿童的共情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民主性、专制性及不一致性的教养方式有着显著正相关;民主性和专制性的教养方式与孤独症儿童共情呈显著正相关。温忠麟等人的研究指出,当变量二者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时,一般无须在对其做进一步的探讨[29]。因此,研究分别将民主性和专制性的教养方式作为中介变量加以验证。
(二)家庭功能对孤独症儿童共情的回归预测检验
通过回归分析检验家庭功能对孤独症儿童共情的直接预测作用,由表2可知,家庭功能对孤独症儿童共情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277,p<0.001),即家庭功能发挥越好,孤独症儿童的共情能力发展也越高。
(三)教养方式的多重中介效应模型检验
以家庭功能为自变量,民主性和专制性的教养方式为中介变量,孤独症儿童的共情为因变量构建模型。如果模型中每条路径均显著,说明中介变量起到中介效应[30]。经修订后的模型如图1所示,模型拟合指数良好(见表3)。
表1 研究变量的相关分析及描述统计结果(N=168)
表2 家庭功能对孤独症儿童共情的回归检验
图1 家庭功能通过教养方式影响自闭症儿童共情的路径
在多重中介模型中,中介路径主要有: “家庭功能→民主性教养方式→孤独症儿童共情”和“家庭功能→专制性教养方式→孤独症儿童共情”两条。由图1可知,家庭功能对孤独症儿童共情的预测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95%的置信区间[-0.055,0.527]中存在零,表明在该模型中家庭功能不能作用于孤独症儿童的共情发展。家庭功能能显著正向预测溺爱性(p<0.001)和专制性(p<0.01)的教养方式;另外,民主性(p<0.001)和专制性(p<0.01)对孤独症儿童共情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结果见表4。
表3 教养方式多重中介效应模型拟合指数
表4 民主性和专制性教养方式的多重中介效应分析
由表4可知,该模型中中介路径1为:家庭功能→民主性教养方式→孤独症儿童共情(占总效应的77.89%);路径2为:家庭功能→专制性教养方式→孤独症儿童共情(占总效应的22.11%),即家庭功能对孤独症儿童共情的影响有77.89%是通过民主性教养方式起作用,有22.11%则是通过专制性的教养方式产生作用。
四、讨论
(一)家庭功能、教养方式与孤独症儿童共情的关系
以往诸多研究表明,家庭功能与教养方式存在一定的关系,在本研究中,除放任性的教养方式外,家庭功能均与其他类型的教养方式呈正相关,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研究不一致,瓦林特(Valiente C)等人(2007)和仰惠茹(2018)的研究表明,家庭功能的良好发挥利于家长形成积极的教养方式,反之则易形成消极的教养方式[31-32]。可能存在以下两种原因:一是可能与样本量过少有关,从而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偏差,后续研究应扩大样本量,从而增加数据的有效性;二是可能与孤独症儿童本身的特性有关。吴怡娜(2009)[33]的质性研究发现,家长对孤独症儿童所采取的教养行为会受到儿童本身的障碍程度、特性等因素的影响,会根据儿童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所以,在家庭功能与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中可能需做进一步的探究,可将孤独症儿童的特性进行考量。
研究结果也显示,家庭功能与孤独症儿童的共情呈正相关,并对孤独症儿童的共情存在正向预测作用,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34-35]。该结果符合家庭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36],家庭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37-38]。家庭功能良好的家庭,成员间的互动陪伴时间较多,情感关系较为密切,当面临外界事件时,会灵活改变家庭规则、角色等来保持家庭功能平衡[39]。氛围融洽、规则明确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情绪理解、控制、管理等能力发展[40],而情绪能力的发展可进一步促进个体共情发展[41]。因此,本研究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启示性:在孤独症儿童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应注意增加彼此间的联系,增强情感联结,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健康、适宜的家庭环境,这不仅能让家长个体的发展受益,还能让儿童在家庭环境中获得积极的影响,进而促进其社会性技能的发展。
研究还发现,民主性和专制性的教养方式与孤独症儿童的共情呈显著的正相关,且能正向预测孤独症儿童的共情发展。家长采取积极民主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善、友爱等积极的人格品质,因而教养方式越民主,越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而专制性教养方式虽然较为消极,但在不同文化教育背景下,它对孩子的发展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42]5。并且,还有研究发现,由于孤独症儿童注意发展的缺陷,父母所采取的专制、控制型的教养方式利于促进孤独症儿童发展[43]。因此,对于孤独症儿童而言,也许适度的“专制性”教养方式契合孤独症儿童的学习特性,将利于促进其共情发展。
(二)教养方式的多重中介作用
研究发现,当放入教养方式这一中介变量时,教养方式在家庭功能和孤独症儿童共情之间起完全的中介作用。家庭功能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家长所采取的教养方式产生影响,进而对个体共情发展产生影响。究其原因,家庭的功能发挥得较好的家庭,其成员间能够建立起紧密的心理关系,互帮互助在这样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家长与孤独症儿童建立良性的互动,倾向于采用民主、鼓励理解的教养方式,利于促进孩子社会性(包括情绪)方面的能力也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而专制性的教养方式虽然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养成,但由于孤独症儿童的自身的特性[44-45]或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42]5,专制性的教养方式在家庭功能和孤独症儿童的共情间存在着一定的中介作用。由此可知,因孤独症儿童本身的特殊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会存在不同的情况,因而影响其发展的家庭因素较为复杂,后续研究可采取其他的研究方法或从不同的视角深入探讨孤独症儿童个体的发展与其成长环境间的关系。
总体而言,本次研究结果对我们的启示为:家庭环境对孤独症儿童发展的影响是复杂的,家庭功能可通过教养方式影响孤独症儿童的共情发展,这对于孤独症儿童共情干预视角的转换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即在提升孤独症儿童共情能力的干预中,不能仅从儿童角度去拟定康复计划进行干预,还应当走进他们的家庭尤其是对功能混乱或失调的家庭进行干预,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善而促进孩子的发展。良好家庭功能的发挥,有利于儿童获得各种社会性技能和提升社交能力。同时,家长对孩子所采取的教养方式也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应着手考虑对孤独症儿童的家庭进行教育干预,引导家长对家庭和孩子形成正确的认知,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并通过适宜可行的帮扶活动,如提高家长的教养能力和家庭的抗压能力、增加亲子互动技巧,等等,以促进孤独症儿童的共情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家庭功能、教养方式与孤独症儿童共情间的关系
家庭功能、教养方式与孤独症儿童的共情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显著性,家庭功能与孤独症儿童共情成正向相关关系,家庭功能与教养方式中的民主性、专制性以及不一致性成负向相关关系,与溺爱性和放任性不存在显著关系;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民主性和专制性与孤独症儿童共情成正向相关关系,与溺爱性、放任性和不一致性不存在显著关系。
2.家庭功能、教养方式对孤独症儿童共情有显著预测作用
预测作用结果显示:家庭功能对孤独症儿童共情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即整体家庭功能发挥越好,孤独症儿童共情发展也越好;当放入教养方式中介变量后,家庭功能不再对孤独症儿童共情具预测作用,则是通过教养方式产生作用;从预测检验结果看出,民主性和专制性教养方式对孤独症儿童共情具有较高的解释力。
3.教养方式的多重中介作用
有中介效应检验可知:民主性教养方式比专制性教养方式在家庭功能与孤独症儿童共情中的中介效量大。孤独症儿童民主性教养和专制性教养在家庭功能与其共情发展之间存在多重中介作用,其中,通过调整家庭功能,采取积极教养方式,从而提升孤独症儿童共情能力,这一影响路径的中介效应较大。
(二)建议
1.出台地方性支持政策,加强政策保障
当前,相关政府部门已经出台了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以及相应的孤独症儿童家庭支持建议,然而,由于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地区对于孤独症儿童家庭支持政策的贯彻落实缺少相应的配套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孤独症儿童的发展。就此,笔者认为:一是各地要根据上级文件为指导,结合本地发展情况,制定适宜的帮扶救助支持措施;二是要提高政策的操作性和政策实施的有效性,重视对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的利益维护。
2.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推动多部门合作机制
孤独症儿童是构成社会常态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存在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笔者建议:一是当地政府应当收集相关信息资源,并在本地孤独症儿童家庭中实现信息共享;二是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强教育、卫生、保健、民政等多个部门的合作,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为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和缓解家庭压力;三是为孤独症儿童家庭赋能增权,提升家长自我效能感,从而改善家庭整体功能,为孤独症儿童的发展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
3.家长注重自身发展,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均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或学校应当为家长组织相应的专题培训班,开展育儿专题讲座,帮助家长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养方式,从而促进孤独症儿童共情的发展,为其日后社会交往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