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软科学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2021-08-26董星
董 星
(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广东省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070)
0 引言
软科学(soft science)是与电子计算机软件的性质和功能相类比而得名的[1]。日本是最早使用“软科学”具体名称的国家[2]。20世纪70年代末,软科学这一学术术语传入中国,直到1998年左右,“知识产权”第一次作为高频关键词出现在国内关于软科学的研究文献中[3]。2003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成立软科学研究和专利战略推进工程领导小组,并于次年开始组织申报知识产权软科学研究项目,2004年知识产权软科学开始设立专项科研项目。在我国,知识产权主要从属于法学学科,是民法学二级学科,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目前只有国家和地方知识产权局设立知识产权研究专项,因此,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软科学项目能够相对集中地反映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所需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国知识产权软科学研究的风向标,也最能映射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本文选取2016-2020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立项项目作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项目数量、依托单位、研究热点及趋势进行深度剖析和解读。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从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汇总2016-2020年软科学研究立项项目有关情况,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7月31日,共172项,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分析了立项情况及分布趋势,同时使用词频分析工具对立项项目的题目进行了分词和高频词分析,最后对通过上述方法获取的分析结果进行进一步解读,总结并展示近5年我国知识产权软科学研究的热点,并根据趋势发展描绘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2 研究分析
2.1 项目年度立项情况
本文将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研究正式立项的172个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按照立项时间进行统计(见图1)。从立项数量上看,每年的整体立项数量保持平稳,平均每年立项34项;从涨幅来看,近5年未有显著的增减变化。
图1 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立项项目数量年度分布
2.2 项目依托单位分布情况
本文将单个项目的依托单位有超过1个以上的,保留第一个依托单位作为分析样本。2016-2020年,项目共有123家依托单位。因各依托单位所属系列不同,为了更直观地展示知识产权软科学研究力量分布情况,将123家项目依托单位分为5类:高校、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如知识产权局等)、企业和其他(见表1)。毋庸置疑,高校是知识产权软科学研究领域的主力军,因其获得立项数最多,占总数的48%;科研机构和各级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所承担的项目数量次之,也是重要的项目依托单位来源;企业作为项目依托单位虽然获立项的总量不高(见表2),但是却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其中,北京的企业获得立项数目占比达50%,其次是广东的企业,占比达33%,说明北京和广东地区企业相对比较重视知识产权的研究工作。
表1 2016-2020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研究项目依托单位类别
表2 企业作为项目依托单位的分布情况
如表3所示,立项数排名前10位的依托单位中,有7家高校,包括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江苏大学、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这7家高校均设有知识产权相关专业,多数已经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学院,且除了江苏大学外,都是“211”高校。由于高校项目主持人的职业特性,对于知识产权学科的深入实践和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高校获取立项数目较多与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排名第一的南京理工大学(6项),近5年每年都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立项,除2016年和江苏省知识产权局联合承担一个项目外,其余5个项目均为独立承担,可见在知识产权软科学领域,南京理工大学具有非常强大的研究实力。这与南京理工大学的学科建设不无关系,2005年7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知识产权局、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正式成立,成为南京理工大学下属二级学院,同时也是全国第一个由3家省部级单位共建的知识产权学院[4]。该学院的龙头学科就是知识产权学科,表明高校学科建设对科研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助推作用,学科建设与科研产出形成了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此外,立项数排名前10位的依托单位还包括3家研究机构,分别是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5项)、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5项)、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4项)。其中,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是国家级法学研究机构、党和国家重要的法治智库,由此可见,这3家研究机构对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政策及实务的研究在国内都具有一定的权威。
2.3 立项主题内容及热点分析
利用分词工具对项目的题目进行分词,然后对标原始题目对分词结果进行人工判读,去除明显无意义的词,对同义词或近义词进行合并,如将“对策”“策略”统一合并成“对策”,将“网络”“互联网”统一合并成“互联网”。如表4所示,项目题目中出现2次以上的主题词共98个,从排名前10位的高频词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围绕知识产权开展的制度和人才研究是近5年的热点问题。作为专项资助的国家知识产权软科学项目,知识产权毋庸置疑是项目的核心研究对象,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近5年知识产权软科学研究的发展变化,展示更多的研究元素,本文将排名第一的高频词“知识产权”,以及排名前10位中的“机制”“制度”“政策”“对策”这类不直接反映具体研究要素的高频词从分词词表中去除,然后再将其他主题词(词频≥2次)节选出来,利用VOSviewer软件绘制共现图谱(见图2),借此总结和分析近5年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的研究热点。
表4 2016-2020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研究项目主要词频分布
图2 2016-2020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研究项目高频词共现聚类图谱
如图2所示,圆圈和标签组成一个元素,元素的大小取决于节点的度、连线的强度,元素的黑白深浅程度不同代表其所属的不同聚类[5]。通过该图谱可以查看每个单独的聚类,本文是通过主题词共现展示研究热点的分布情况。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各研究热点,本文根据聚类情况用数字在图上标注出来,1~6是项目热点领域。通过溯源项目的原标题进一步凝练各研究热点,其中:热点1是与产业相关的专利问题,如2016年厦门大学的项目“引导我国产业发展的核心专利挖掘研究”、2019年中南大学的项目“智慧医疗产业专利问题研究”;热点2为高校科技成果管理与转化,如2017年天津市知识产权局的项目“促进高校院所知识产权成果跨区域转化模式研究——以京津冀为例”、2018年西南交通大学的项目“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所有制改革的动力机制及其政策选择研究”;热点3是知识产权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如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的项目“知识产权学科与专业建设基础研究”、2020年中国政法大学的项目“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规范化标准化研究”;热点4是“一带一路”知识产权机制研究,如2020年华东理工大学的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双边条约法律制度研究”;热点5是与企业发展相关的国内外知识产权问题,如201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的项目“企业海外经营中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提升研究”、2018年上海政法学院的项目“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知识产权风险问题研究”;热点6是地理标志的认定与保护,如2019年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的项目“我国原产地地理标志统一认定的技术路线与指标体系研究”、2019年四川大学的项目“地理标志保护统一框架构建研究——国际规则借鉴视角”等。
2.4 发展趋势分析
参照图2数据筛选方法,将主题词按年度进行分列统计,选取年度排名前20位的高频词,形成高频词逐年趋势图(见图3),以此解读和预测知识产权软科学领域的研究趋势。如图3所示,自2016年开始,“学科”和“人才”作为高频词出现在项目的题目中,溯源立项原始题目可知,包含这两个高频词的项目大多是围绕高校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展开的,这显然与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密不可分,也进一步证实了国家知识产权软科学项目对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的引领和导向意义。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引发学界的讨论,项目情况也能加以印证:除2019年只有“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知识产权合作机制构建研究”一个相关项目立项外,在其他年份,“一带一路”均作为高频主题词出现。
图3 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研究项目的前20位高频词分布
作为知识产权最重要的类型之一的专利,在项目中是除“知识产权”“制度”之外出现频次最高的主题词,特别是在2016-2018年的项目中均属于排名前两位的高频词(在图3中,2019年虽未直接显示出“专利”一词,但是在当年也有与专利有关的项目获得立项),与专利相关的“技术”“产业”“成果”“服务”等词也有高频出现的特征。结合项目的原始题目可知,与制度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如法律、评议、保护与运营,与产业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如专利制度、专利评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备受关注。
从逐年高频词的演进情况看,自“一带一路”走进知识产权学者的研究视野,域外知识产权的法律适用、国际规则和全球化问题逐渐在学界聚焦,例如哈尔滨工程大学的项目“域外适用的知识产权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化工大学的项目“新形势下参与完善知识产权全球治理研究——以‘一带一路’为视角”、北京阳光知识产权与法律发展基金会的项目“知识产权基本法中域外适用问题研究”、华东理工大学的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双边条约法律制度研究”、南京理工大学的项目“海外知识产权纠纷防范应对机制研究”、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的项目“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等。
3 结论
3.1 研究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高校作为科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阵地,是生产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背景下,随着《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推动实施,高校作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的重要主体以及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而备受重视。未来,知识产权领域的研究势必会继续紧随国家政策的动态发展,这也是知识产权软科学研究服务决策的一大要义。
3.2 关注知识产权跨学科研究
学者们开始从不同学科语境探讨知识产权问题,从知识产权软科学服务社会发展目标的角度出发,未来知识产权与知识经济、知识产权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以及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等交叉学科问题会吸引更多领域的学者加入进来。
3.3 研究方向呈国内外融合趋势
当前我国已由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但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下,加之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知识产权保护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需要在制度和理念上进行再创新[6]。在遵守国际规则与适应国内需求的基础上,应谋求深度融合与发展,探索更加符合国内创新发展的衡量标准和有益路径,增强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