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贫院士和他的“科技小院”

2021-08-26河南正道

金秋 2021年9期
关键词:小院农民科技

※文/河南·正道

张福锁今年61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教授。自2009年起,他率领师生团队扎根农村,致力脱贫攻坚,先后在河北、吉林、内蒙古、山东等地建起270个“科技小院”,探索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科技人员与农民分离的问题,创建了科学家与农民深度融合、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精准扶贫新模式——

教授带弟子进驻农村

2009年春节后的一天,河北曲周县白寨乡北油村来了一群陌生人,这些人大都是学生模样,领队的是位50岁左右儒雅斯文和善的男子。他和村主任接洽后,把村里一个没住人的小院收拾干净,就和那些学生模样的人住了进去。

村民们对这些人颇为好奇,以往常的经验,他们断定这些人是来推销化肥、农药或其他农产品的。奇怪的是,那些人在村里住下后,并没有走家串户推销东西,而是在田间地头转悠,用袋子、瓶子之类的容器取些土,说是拿回去化验,这些人到底是干什么的呢?

那群人领队的中年男子叫张福锁,系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教授。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出身农家的张福锁认为躲在象牙塔里搞研究,造成科研与生产脱节,科研人员与农民分离。搞农业的就要下到农村去,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并解决他们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他把这个想法向校领导汇报后,校领导肯定了他到农村推广科技的想法,同意他带着学生到农村开展产学结合。河北曲周县曾是全国著名的盐碱滩,经过老一辈20多年改土治碱艰苦改造,当地百姓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但农民如何进一步实现绿色增产和农业增收仍面临巨大挑战。于是,张福锁把首个科技助农扶贫点选在了河北。

当北油村的农民得知中年男子是大学教授,带着学生来村里指导他们种田时,议论纷纷。一个种田老把式说:你们这些城里人,种田能种得过我吗?

面对村民的质疑,张福锁带着学生们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打破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屏障,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做到住在小院随时找得到,行在地里随时看得见,下到田里及时给帮助。渐渐地,农民们被张福锁的科学种田知识折服了。

一天,张福锁看到一户村民准备收麦,他搓了搓麦粒,发现麦仁还不饱满。根据天气预报,接下来的几天都是晴热天气,小麦仍有最后冲刺的空间。于是,他建议这户村民一周后再收割,收割过早,粒重低,籽粒不容易分离,品质也不好。小麦蜡熟末期至晚熟期粒重及籽粒容重都是最高,品质好,是小麦的最佳收割时期。

张福锁的建议那户村民没听进去,让张福锁很无奈。不过,紧挨那户农民责任田的另一户农民却听进心里,并按张福锁的建议一周后再收割。后来,张福锁找到两位农民,让他们把收割脱粒后的小麦进行比较,结果,听从张福锁建议的那户农民收成比提前收割的那户农民每亩多收了数十公斤,而且粒大饱满。鲜活事例面前,早收割的农民后悔没听从专家建议。

“科技小院”展现科技力量

张福锁师生倾力为村民进行科技种田服务,乡亲们把他们当成自己人,经常把他们叫去吃饭,种田方面的事情更是经常向他们请教。

一天早上,天刚亮,一个老汉就敲响了张福锁的门,他手里拿着几棵发黄的大豆秧苗,问张福锁是怎么回事儿?张福锁指导学生化验了秧苗根系泥土,指出大豆枯黄是因为缺铁、钙等,此外,细菌感染也是黄叶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补救措施是平衡配方施肥、补充微量元素锌、铁、硫、钙等。村民按照张福锁指点,两周后叶子渐渐返绿了。

张福锁带领学生倾心为百姓进行科学种田指导,得到村民拥护,乡亲们称他们居住的地方为“科技小院”,张福锁觉得这个称呼非常接地气,也很亲切,正式把他和学生们办公和住宿的地方命名为“科技小院”,这也是他在国内建起的第一家“科技小院”。

张福锁以点带面,在曲周县建起多家科技小院。他在研究、推广高产高效技术解决贫困户增产增收问题的同时,高度重视贫困户农技培训,推动扶贫与扶智、输血(推广农业技术)与造血(提升农技水平)的紧密结合。

河北曲周县相公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宋春雷耕地面积1.9亩,主要种植苹果树,张福锁与他建立科技帮扶关系,通过跟踪苹果生产全过程,针对性地帮助他制订果园管理方案,协助购买农资及指导他进行田间管理,以提高技术到位率。

2018年受倒春寒影响,当地农户苹果产量降低,而宋春雷在“科技小院”师生建议下,提前防冻防治,较其他农户直接减少损失30%。2019年苹果产量约为每亩7000斤,较2015年每亩增产2000斤,果实品质也有了大幅度提升,糖度由12.3%增加到14.2%,每亩果园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有科技小院精准扶贫,2019年底,宋春雷成功摘掉“穷帽子”,他还很有信心地说:“我一定能成为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榜样。”

在曾经的深度贫困县吉林通榆,张福锁师生创办的“科技小院”大显神通。面对盐碱地造成的低作物产量问题,“科技小院”引进水肥一体化技术,使农作物产量由过去一公顷1万斤左右,增长到一公顷2.6万斤左右。随之而来的是,农民每亩地收入增加1000多元,实现了增产增效又增收,加强了通榆县脱贫攻坚进程。

“科技小院”很接地气

2009年至今,张福锁院士带领团队师生每年300多天扎根农村,创建科学家与农民深度融合、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的“科技小院”精准扶贫新模式,目前已在全国建立270个科技小院,培训农民近50万人。

“科技小院”结出累累硕果

张福锁领军的“科技小院”不仅向农民传递科学种田知识,培养一大批种田能手,还使得同学们在实践中产学结合,迅速成长。

索玉倩从攻读研究生开始,就跟随张福锁团队进驻“科技小院”。来自城市的她起初对下到农村与农民共同劳动有些不解,对自己的前途有些迷茫。后来,通过一场又一场科研技能培训,一堂又一堂田间认知课程,一次又一次农户调研锻炼,一天又一天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生活,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更了解老乡的希望与梦想,从而激发了自己的学习斗志,从不懂——学习——解决问题,最终获得自身的蜕变和成长阅历,并在短短三五天里,写出4万字《我和科技小院的故事》的文稿。

三年级研究生牛晓琳下到山东乐陵“科技小院”,当地盛产金丝小枣,但枣子成熟期常有裂果现象。为了解决这一让枣农头疼的问题,牛晓琳自己承包了两亩枣园,运用自己所学,解决当地金丝小枣裂果问题,丰富的试验资料和实践经验,让她发表了6篇论文,并借助互联网开设网店,帮助农民网上卖枣,成为当地农民的“福星”。

中国农大博士生李宝深第一次来到全国最大的香蕉生产企业——广西隆安县金穗集团时,以前既没在课本上学过如何种植香蕉,更没见过真正生长的香蕉树。在和几名同学合作砍了2万多根香蕉后,通过改善肥料结构和施肥方法,解决了裂果问题,两年半之后,总结形成了广西香蕉优质高产技术推广模式,获得的17项专利全部来自生产并应用于实践。现在,博士二年级的他已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香蕉工程中心常务副主任,正如全国政协原主席俞正声的评价:“你们深入一线,产学结合,走对了路子。”

12年来,张福锁院士和他的“科技小院”取得累累硕果。2014年,张福锁开创的“科技小院”相关成果获得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在2017“三农”发展大会上获得“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样”第一名,2016年,张福锁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研究论文《“科技小院”让中国农民实现增产增效》,把中国“科技小院”的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全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认为:“科技小院”既是引导农民致富的一条新路,又是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的一种新模式。

2019年,在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上,张福锁团队因“科技小院”所起到的科技扶贫巨大作用,被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如今,张福锁和他的团队正在把“科技小院”升级为2.0版,希望学生通过在科技小院的历练,培养独立科研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提供更多有益的宝贵经验。

猜你喜欢

小院农民科技
全国科小院 山农居第四
耕牛和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小院觅夏凉
农民
科技助我来看云
方方正正的“小院”
科技在线
春到小院来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