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2.0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探究

2021-08-25姜能兴

考试周刊 2021年59期
关键词:生物信息技术实验

姜能兴

摘 要:科技进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它与生物课堂教育教学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符合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教学发展变革的新机遇。信息技术2.0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正确认知“互联网+教育”的教育理念,从原来的简单课件应用,到智能化、大资源转变,是一种质的提升。教师要实现教育过程更加地灵活化、有效化,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及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应积极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积极引入“互联网+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在满足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的同时,在生物学科领域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2.0;初中生物;融合策略

信息技术是教育现代化最具代表性的技术,在教学中积极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实现教学过程达到“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效果,让生物课堂教学内容新颖,形象生动,从而明显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传统的信息化1.0向信息化2.0方向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也能促进教师提升自身的素质。初中生物作为学生初中阶段必修课之一,要积极尝试“互联网+教育”教学,用理论指导实践,在满足教育要求的同时促进生物课堂教学水平有效提升,以下内容针对信息技术2.0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融合策略进行了研究。

一、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特征

深入研究“互联网+教育”的变革特征后共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趋于平等化,教师在课堂中成为“导学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点学习新的知识,教师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共同探究知识的同伴,并且探究的过程不只局限于课堂上,还在信息技术中共同研究知识点。二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黑板的运用次数较少,而是利用多媒体技术与智能化技术向学生展示教学方案,比如应用于教学中的智能学习工具、大数据技术、学习分析技术等。三是教學结构。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结构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教学过程不再局限于课堂中,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四是学习方式。学习知识时,学生由以往的单一式学习过程转变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并实现移动式的学习。学生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不受到时间与地域的限制,挖掘自己想要掌握的知识点。五是学生的学习需求。“互联网+教育”教师可以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存在的各种学习需求,根据不同需求制订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全方位地满足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六是教学形态。教学的形态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由于互联网本身包含开放性特点,可以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二、 信息技术2.0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意义

以往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相融合的信息技术为1.0,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下,它改变了中国的信息化教育理念,并提出了教育应转变成“互联网+教育”的信息技术2.0模式,因为互联网技术已经在各行业中发展中产生了较强的促进作用,推动了各行业的快速发展。因此,“互联网+教育”的2.0模式是中国现阶段教育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2.0与1.0之间的区别在于,工程1.0利用了互联网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教学中,更侧重关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而工程2.0是教育信息化的升级,是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是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向信息技术素养提升转变,是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它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智慧教育时代。信息技术2.0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相融合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移动教育App、网络学习平台与课堂教学相融合,能够显著提升教育质量与教学效率,还可以将节省而出的课堂时间拓展知识,能够让学生掌握生物领域中更多的知识,或者是了解生物前沿等,利用生物前沿去激发出学生喜爱生物学习、愿意在生物领域中不断发展的思想意识。

三、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2.0深度融合的策略

(一)利用移动App学习,实现更好的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科教学前普遍采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前制作成教学视频,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预习教学视频,是以往实现预习过程。此预习方式在实践中确实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只是存在着学生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虽然在课堂中能够让教师根据自己预习时记录的不理解问题进行讲解,但是学生在预习时只是初次熟悉知识,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对预习内容产生遗忘,即使教师针对学生记录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会因推动时效性而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预习手段可以改变成课堂教学开端时实施预习的教学手段,此时并不需要教师提前制作教学视频,而是教师在课前搜集并筛选出适合学生且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知识的移动App学习,因为在App内将每节课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阐释,并且还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阐释方式,还在教育内容中引入了图片、教育视频等,在激发学生预习兴趣的同时,可促进学生快速的理解知识点。教师在给予学生一定时间预习后,教师可以在App内根据知识点提出相应的问题,目的是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如教师可以使用问卷星、好分数等App,根据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做出学情数据分析,分析出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而实施针对性的实施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中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在课前搜集并筛选出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知识点的App学习,并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移动终端处进行下载安装。然后,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师指导进行预习,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将相关问题输入到App学习平台,并回答,如:“北极熊吃奶属于什么行为?”“丹顶鹤学飞属于什么行为?”“蜘蛛从出生之日就会自行结网属于什么行为?”等,学生逐一回答后可验证出学生的预习效果。教师获得学情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反馈来指导教学,教师要逐一了解每位学生的回答结果,对于回答错误的现象要及时进行纠正,进而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将教师阐释的教育过程转变成学习App阐释,显著降低教师教学压力的同时,能够让教师针对学生实际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及时解决,教育过程具有针对性的效果,并且也节省出了大量课堂教学时间,可以应用于拓展知识的教学中。

猜你喜欢

生物信息技术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第12话 完美生物
做个怪怪长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