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助读 揆情度理

2021-08-25万如意

考试周刊 2021年60期
关键词:情境教学

万如意

摘 要: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浅谈情境教学法在文言文学习中的应用,试图获得一种普适的经验,以助于未来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应抓住文本情理的表达,通过问题、诗画、范读、研讨、补充故事和配乐等形式创设情境,使文言文学习变得生趣盎然,学生欣欣然有所得。

关键词:猜读;通读;悟读;情境教学;揆情度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文言文教学应当摈弃串讲,教师须用心设计教学情境,在理解基本内容的台阶上,熏染和引领其感悟作品蕴含的情志,获得人生的教益。

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深化理解,促进表达,提升语文素养。它的核心是激发学生情感体验,最终目的是感作品所抒之情,明作者所言之志,提升综合素养。鉴于文言文表达上的特殊性,情境教学法运用起来,效果是明显的。笔者以教学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诫子书》为例,浅谈情境教学法在文言文学习中的应用。

一、 诗画导入,定调情境氛围

古人赋诗为文,绝大多数为了抒情言志,少数是要表达对事物的看法。既然抒情言志,体悟情志就成为这类作品学习的重中之重。方法也很明确:读、悟、品、写。具体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借助图画、音乐、视频等媒介,经由文字之舟,进入到作者的内心,抚触其情感,听闻其志向。

首先,出示课件,图是映阶碧草、森森松柏,武侯祠耸立于前,徐徐出现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问学生诗中写的人是谁,自然得出诸葛亮;接着问有没有读过他的文章,有的学生会说《出师表》或者《隆中对》;再问诸葛亮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忠心耿耿、赏罚分明、知人善任、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从而激发了学生表达对诸葛亮所了解的知识,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其次,学生进入情境后,应及时总结学生发言,导入课题。千百年来,诸葛亮的学识和才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但是,

今天不谈他作为蜀国丞相治国理政的鞠躬尽瘁,也不谈他作为军事家指挥千军万马打仗时的运筹帷幄和神机妙算,谈谈他作为父亲,是怎样教育孩子的。下面就来学习一封诸葛亮给他儿子写的一封信——《诫子书》,书写课题。接着是解题,诫,是警告、劝诫;子,本来指子女,这里指儿子诸葛瞻;书,是书信。进而明确这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带有警告意味的书信。这样就为全文定下了一个父亲谆谆教诲儿子的氛围和情感基调。

二、 猜读激趣,揭示文本疑难

文言文表达方式独特,初学的人读起来因为不懂意思,往往“卡顿”。常常读一句,不认识的字就查文言词典或者看注释,读读停停,阅读进展慢。容易乏味厌倦,甚至畏难不前。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猜读,一路汹涌澎湃,先贯通下去,把握大意,先有个整体的感受和认识,回过头来再解决佶屈聱牙之处。

猜读就是顾名思义地读,凭借语感读,字音,断句,甚至于节奏语气都是这样。《诫子书》全文5句话,笔者请三位同学朗读,两句两句地读,其他同学听有没有字音和断句上的问题,不看注释,猜测句意,并标注疑难的地方。这是初读,反馈的信息是:字音有“夫”“淫慢”“险躁”等;断句有“夫君子之行”“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等。明确正确读音和断句后,让学生再自由朗读一遍,做到正确、顺畅、流利。

音讀不准,断句不对,除了知识上的不足之外,就是意思不理解。猜读可以激发趣味,帮助学生逐渐摆脱依赖注释的习惯。比如“夫”,完全可以猜作“丈夫”或者“男人”,代入句子,不管是“夫君子之行”还是“夫学须静也”都讲不通。有了猜的尝试,再看课下注释,发语词,读fú,没有实在意义,跟句末的语气词“矣”“也”一样,只表示语气。这个过程使他的记忆非常深刻、牢靠。知识也就掌握扎实了。当学生猜错了,表明这里是文章学习的难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调整教学,给出适切的引导。

三、 通读揆情,感受文字温度

学生猜读过后,也看了注释加以验证。接下来的整理非常必要,方式是教师的范读。范读是情境教学的题中之义。它实际包含了教师对文字传达的情感和志向的把握,远远高于读音、断句等基础知识。好的范读如诗如画,音韵铿锵,又如知音倾诉,密友促膝言志。能够一下子将学生从知识的理解提升到情志的初步感受上去。

教师范读,需要给学生布置任务,扫清字词障碍,斜线划分长句停顿处。读后强调一下随历史发展,有些字的读音现已不常见。“夫”(fū):a. 旧时称成年男子,如渔夫。b. 旧时称服劳役的人,如拉夫。c. 与妻子结成配偶者,如丈夫。第二种读音fú:a. 文言发语词,无实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b. 文言助词: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让学生选择的话,很容易选出发语词。这样出示课件,让学生猜读时的疑难处得到全面深刻的解答。

文字的朗读理解,目的是读懂它的意思,感受其中的情感。疑难点解决了,让学生自由朗读,提醒注意情感。接着创设情境:这封信,不仅后人大加称赞,据说当时诸葛亮本人也很自得,并且从中摘录了两句,写成书法作品挂在书房,根据你的阅读体会,你觉得会是那两句?为什么?学生自由表达,教师补充依据:“淡泊”是说诸葛亮不贪图功名利禄,他曾在《出师表》中表明心志: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本无意于功名利禄,刘备三顾茅庐,才肯出隆中。他忠心耿耿,即便对昏聩无能的刘禅也从无二心。一心北伐,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伐失败,请求“自贬三等”,仍旧兢兢业业,勤勉有加。终至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年仅54岁便英年早逝。文章就是去世前写的,劝诫儿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加之“非……无以……”双重否定变肯定,语气增强,真可谓严肃而又深情款款。让学生含着款款深情临摹课本上启功先生的书法,再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猜你喜欢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化教学
小学英语情景教学在课堂的实际应用探索与研究
试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