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微读”的方式遇见

2021-08-25戴平卫丽燕

考试周刊 2021年60期
关键词:相融兴趣情感

戴平 卫丽燕

摘 要:微,就是小,就是细。微读,就是从细微之处去品读,抓细节,细细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走进文字的背后,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习得学习的方法,使得学生、文本、情感、能力相融,以微见著。微读课堂,在语言文字的细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习得方法,学以致用,把“法”与“用”有机融合,学知识,升能力,整个文本教学在微读促使下,有了取舍,更朴实、扎实,语文教学有了智慧,更是智慧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微读;相融;兴趣;情感;能力

“微”,在《说文解字》中指隐行也,会意字,本义为隐秘地行走;在《广雅·释诂二》中指小也;但汉,班固在《白虎通·情性》中却说“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者也”。可见,“微”是一种能力,一种动力,更是一种智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育热爱祖国语文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而为了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微读”不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所谓“微读”就是细读,从细微处去品读。王崧舟老师说:“阅读,不过是以文本为镜,照见一个新的自己,你敞亮,文本才会对你敞亮;你敏感,文字才会对你敏感。”当“微读”文本,就会有所发现,文本的思路、情感的内涵、语言的精妙都“敏感”和“敞亮”,学生就会融入文本和课堂之中,此时的课堂别有一番风景。

《搭石》是一篇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的散文。文本极具画面感,是对极其普通的生活场景描述,语言质朴生动,自然含蓄,不着痕迹,是一篇可以赏心“微读”的美文,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微读”让学生与文本、情感、生活相融。那么,《搭石》一文教学怎么通过“微读”产生相融呢?

一、 抓题眼,以微促趣,兴趣与学习相融

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就是文章的题眼,以题目入手,看似细微,但从入微之处却能唤起学生切实的感受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教学有水到渠成之势。

例如,《搭石》一文,题目就清晰明了地告诉人们文本叙述的内容,但对于江南水乡的孩子而言,只知道小桥流水,却不知“搭石”为何物,对此词不甚了解。教学伊始,教师直接揭示题目,告诉学生“搭石”即为一物,何物?请学生带着对题目的疑问走进文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文本,思考:“搭石”是什么?从文中找出答案。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既导入了文本,又训练了学生默读,完成了单元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的任务,且还激起学生学习的趣味。学生从文中找出答案,简单地说:“搭石就是天然石块。”具体理解:“搭石就是进入秋天,天气变冷,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出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去。”这是对“搭石”全面的理解,从时令、要求、间距和样子形成了一幅搭石的画面。

一次简单的由题目的导入,一次简单的对题目的理解,从细微之处入手,细读文本,既训练了学生默读的习惯,又让学生在默读中学会了思考,得到解惑,让学生感受到思考要从浅入深,学习要有深度学习的意识,这样的学习才能收获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唤起,一块“细微”的“搭石”顿时泛起了学习的浪花,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这是情感的涌动,态度的使然,无声的相融。

二、 嚼细节,以微品情,感情与语用相融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对文本内涵的挖掘以及对优美句段的赏析上,过多强调“优美”和“人文的品悟”,而忽视了“语文的本真”。而事实上,统编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文质优美,让学生能够美美读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着力于一些让人们掠过却不乏精妙的地方,引导学生“微读文本”,这可能就是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甚至就是一个标点的“微读”,使得学生能够有大的受益,情感的共鸣,也有可能是浑然天成的相融。

标点,往往就是情感的体现,“细读”标点更能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真情。例如,“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中的感叹号,即是作者对平时人们走搭石场景的由衷感慨,是对生活中人们一次次走搭石,一日日走搭石情形的赞叹。透过这个感叹号,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人们每一次走搭石的有序,那习以为常的画面,虽然看似普通,卻包含着最淳朴的民风。这简单的感叹号,虽细微,却是情感的最重音,这是全文唯一的感叹号,用在最普通的场景之时,正是以微见大,以微见著,作者真挚情感的表现。以此作为“微读”,可让学生充分感悟生活之中往往最普通的画面、最普通的细节彰显的却是人们的真性情,让美好的画面深深印在学生的心头。学生也从“微读”中品出语文味,品出人间真情。

再如,“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一个分号,把优美画面中的声、影形象地区分开来,让学生领悟到美好的境界是有声有色融合在一起的。

两处“微读”标点,不但让学生明白了标点的活用,朗读时自然流畅,富有节奏,更让学生透过标点进入情境,悟出滋味,悟出真情,“微读”标点让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让情感流进学生心间。

“微读”词语可以让学生品出词境,品出真情。例如,“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一句中抓“伏”“总要”“理所当然”三个词语去“微读”。先“微读”“伏”,“伏”就是“弯”的意思。那作者为什么不用“弯”,而用“伏”呢?因为“伏”表示更低,更可以让老人轻而易举就趴到年轻人的背上,也可以看出年轻人是心甘情愿,这是年轻人从内心深处发出来的对老人的尊敬,这是最朴实的美德风景线,景美,情美,人更美。在此基础上,继续“微读”,“总要”是统领、总领的意思;“理所当然”就是当然是这样的意思,为情理之中发生的合乎情理,不容怀疑的意思。两个词语前后相关,隐含着乡村百姓那淳朴的民风——尊老爱幼,这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个人的骨子里。抓住词语,展开“微读”,学生理解了词意,想象出了画面,悟出了真情,更从平凡、细微之中的举动看到了中国人那传承了千年的品性,联系已经学过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淳朴、率真的中华美德让学生感同身受,这样的“微读”让课堂中的学生会说,能说,想说,而语文教学的最理想的境界——朴实、真实、扎实就在“微读”教学中。

针对文本的细节,咬文嚼字,钻研标点,细细品味,这样的“微读”能让学生学到深处,悟到内涵,受到启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学生语言的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还促使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产生共鸣,与文本情感相融一体,这也是情感熏陶与“微读”品悟的无痕相融。

三、 练方法,以微升力,能力与取舍相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内容的深入理解,应该让学生走进文本的背后,与文字、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领会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精妙。学生通过“微读”文本,对文本表达方法进行感悟、理解、斟酌,对语言文字背后的内涵进行探究,从而在递进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学其方法,并学以致用,促进自身能力的提升。

例如,《搭石》一文作者借“搭石”为线索,细微描述了“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几处平凡画面,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家乡的淳朴民风。文本语言质朴生动,内容画面感极强,文本的教学重点为“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内容”,这是两个相对立的关系。为此,初始教学以较快的速度默读文本,整体感知内容,并且交流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以达到掌握默读有实效,并以此指导和运用贯穿于整个教学中,让学生对文本能有取舍,找出重点内容来“微读”,提炼画面感。再通过“微读”课堂教学,让生活画面体现内在美,让学生走进文本的灵魂深处。学生在快速默读和“微读”一快一慢的结合中,让生活画面掠过眼前,留在心间,也让乡亲们淳朴、无私的品质展现在面前,文字的精妙也使学生有所触动,提升了自身的能力,这是学习方法和能力提升的无缝相融。

以“微”明察秋毫,有了物外之趣;以“微”窥一斑而知全豹,有了洞察之乐。“微”虽渺小,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它也能构筑起庞大的体系。“微读”虽是抓了细节品读,但课堂教学的节点、重难点和文本的灵魂处都被学生细细品味了,它成了涓涓细流淌进了学生的心田,使得浓浓的语文味,在处处“微读”之中融进了学生的思维之中,让“生”与“文”有机融合在了一起。这是语文教学的智慧,更是智慧的语文教学。

作者简介:戴平,卫丽燕,江苏省宜兴市,宜兴市周铁小学。

猜你喜欢

相融兴趣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心相融
情感
尹延新:天人合一 物我相融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我能让水油相融哦
行在柘荣,相融于神奇的山水间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