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浅析
2021-08-25苗雪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文/苗雪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近年来,随着政治环境渐趋稳定,乌克兰经济逐步复苏,国内企业创新积极性有所增强,为乌克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基于乌克兰国家统计局工业企业创新情况调查数据,对乌克兰工业企业创新活动进行梳理分析。
一、乌克兰工业企业创新活动概况
根据乌克兰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工业企业创新活动指标分析,全乌参与调查统计的4733家企业中,积极开展工业创新活动的企业有777家,占工业企业的16.4%。其中,加工业的企业最多,有737家;电力燃气等能源供应领域企业16家,供水、污废处理领域企业13家,采矿业企业11家。在加工业领域,从事食品、饮料和烟草制品生产的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数量最多(191家),其次为从事机械制造、冶金和金属制品生产、橡胶塑料制品生产、车辆生产等领域的企业,数量均超过50家。
一是创新活动的主要方式。根据2018年统计数据,739家工业企业在生产领域实施创新,占企业总数的15.6%。共引入生产新技术、新工艺2002项,其中节能减排新工艺和新技术926项。生产创新类型产品3843种,其中968种是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在创新产品中,有920种是新型机器、设备装置等。按工业生产领域划分,引入新技术和工艺最多的领域包括加工制造业(1189项)、采矿和采石业(776项)。金属成品生产(机械和设备除外)企业引入节能减排新工艺和新技术最多(105项)。
二是创新活动资金构成。乌克兰工业企业创新资金主要有四个来源:企业自有、国家预算、非居民投资者和其他资金(见表1)。其中,自有资金是企业创新投入的主要来源。2019年,企业自有资金投入共计124.749亿格里夫纳(占创新总成本的87.7%)。国家预算资金在企业创新资金中的占比从2015年的0.4%,增加到2019年的3.9%。2018年工业企业创新支出为121.81亿格里夫纳,比2017年增加33.5%,创新产品(包括商品和服务)销售额为248.61亿格里夫纳,比2017年增加40.3%。工业企业的创新支出主要构成:购买机械、设备和软件的支出为82.91亿格里夫纳(占支出总额的68.1%),用于内部研究与开发27.06亿格里夫纳(22.2%),外部研究与开发5.03亿格里夫纳(4.1%),获取外部知识(获取新技术)0.46亿格里夫纳(0.4%),其他支出6.34亿格里夫纳(5.2%)。
表1 2016—2019年乌克兰工业企业创新活动的资金来源
三是主要行政区工业企业创新活动情况(见表2)。创新支出和收益情况:企业创新投入资金最多和创新产品销售金额较高的州是扎波罗热州、哈尔科夫州和基辅市。值得注意的是,基洛夫格勒州、利沃夫州和切尔卡瑟州从事创新活动工业企业数量和创新投入数量虽然不高,但是创新产品销售额比同类地区要高。创新型产品产出最多的州有:哈尔科夫州(占创新产品总数的14.6%)、苏梅州(11.8%)、基辅州(9.4%)、利沃夫州(9.2%)、扎波罗热州(7.9%)。引入创新工艺和/或技术流程最多的州有:基辅市(922项)、哈尔科夫州(179项)、基辅州(135项)、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州(134项)。
表2 2018年乌克兰主要行政区工业企业创新活动
四是主要工业生产领域工业企业创新投入情况。主要经济领域工业企业创新费用支出较多的行业有:冶金、金属成品生产(不包括机械和设备制造),食品、饮料和烟草制品生产,(未分类)机械和设备制造,汽车、拖车和其他车辆制造,橡胶、塑料制品和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生产,制药,木制品、造纸印刷。创新支出最少的行业是焦炭和精炼产品生产和供水、污废处理。工业企业内部研发经费支出数据显示,在车辆制造(60.6%)、机械和设备制造(50.1%)以及制药业(60.9%)领域的企业内部研发比其他经济领域投入要高,内部研发经费支出占其全部创新支出的一半以上。另外,电气设备制造(48.6%)以及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制造(58.1%)领域,虽然其全部创新支出并不排在行业前列,但是这两个领域的企业在内部研发上的投入占比分别为48.6%和58.1%。纺织、皮革制品生产行业内部研发投入最少,焦炭、精炼产品生产和供水、污废处理两个行业完全没有企业内部研发支出。
五是主要工业生产领域工业企业创新产品销售情况。2018年,乌克兰工业企业创新产品(包括商品和服务)销售额达到248.61亿格里夫纳,仅占全国工业企业销售份额的0.8%。其中,面向市场的创新产品产值为78.64亿格里夫纳,占创新产值的31.6%;本企业新产品产值为169.97亿格里夫纳,占创新产值的68.4%。创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较高的行业有: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制造(5.8%),汽车、拖车和其他车辆制造(5.2%),电气设备制造(3.3%),(未分类)机械和设备制造(2.6%),制药(2.4%)。创新产品销售额最少的行业为采矿业(0.1%),以及冶金、金属成品生产(机械和设备除外),占0.7%。
二、乌克兰工业企业创新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企业创新特征分析
一是小型工业企业创新活动更为活跃,未能形成大中型企业引领重点行业发展的趋势。根据2016—2018年统计数据,全乌参与调查的29,129家企业中创新型企业为8173家,占企业总数的28.1%。工业企业13,762家,其中创新型企业4060家,占29.5%。整体上,创新型企业数量未达到三分之一。全乌4060家创新型工业企业,其中小型企业(员工人数10~49人)为2128家,中型(50~249人)1266家,大型(250人以上)666家。小型企业占工业领域创新型企业的比例最高。大中型企业创新活力不够。分规模考察企业创新的活跃度及创新型企业的分布情况详见表3。
表3 2016—2018年全乌工业企业分规模创新活动统计单位:家
二是企业创新投入稳步增长,但是科研成果商业转化率低。数据显示,工业企业内部研究投入比例稳步增长,2018年,工业企业内部研发投入27.06亿格里夫纳,比2017年增加39.4%。从费用构成看,2018年,企业内部研发经费投入占创新投入的22.2%,表明内部研发经费是企业开展创新的物质基础。但是企业超过一半以上的创新支出还是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和软件,占支出总额的68.1%,而用于购买其他外部知识的投入仅占0.4%。
三是企业自主创新占主导地位,国家和地方扶持企业创新力度不够。调查显示,企业主要依靠内部资源开展创新活动,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提升,从企业创新经费来源看,企业多以自主投入研发开展创新。2018年,来自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的创新经费仅占企业创新支出的5.2%和0.1%,88.2%的创新经费由企业自己投入。
四是科技创新成效低,新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2018年,乌克兰工业企业创新产品(包括商品和服务)销售额达到248.61亿格里夫纳,仅占全国工业企业销售份额的0.8%。工业企业面向市场创新产品(包括商品和服务)的产值为78.64亿格里夫纳,占创新产值的31.6%,本企业新产品的产值为169.9亿格里夫纳,占创新产值的68.4%。创新产品市场竞争力不高,基本没有国际市场新产品。
(二)乌克兰工业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持续创新动力不足。从参与调查企业数据分析,全乌三分之二的企业没有开展创新活动。小型工业企业在创新企业数量上占多数,但是因为自身资金水平和技术水平有限,在研发投入上无法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大中型企业创新活动不够,无法成为重点产业领域创新的支撑力量。大中型企业创新潜能亟待激发,对中小型企业创新的支持需要加大。
二是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通过以上数据分析,企业创新支出中用于购买机械、设备和软件的支出最多,用于获取外部知识(外部技术)的支出最少。而企业外部研发经费占创新支出的4.1%,由此可见乌克兰科研成果在本国工业企业中的商业化率很低,企业更多依赖自身的独立开发,未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三是新产品创造能力偏弱。从创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百分之一都不到可以看出,全乌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水平偏低,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数量很少,创新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均没有竞争力。由此分析,企业在知识产权获取和运用方面能力不足,是严重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是政府扶持力度不足。从乌工业企业创新资金来源构成看,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企业创新资助强度很低,企业基本依靠自有经费投资创新活动,融资渠道不完善。创新成本高、风险大、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政府应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财政和金融支持,完善创业基础和创新服务,才能激发企业技术创新活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中乌科技创新性企业合作思考
近期,我国和乌克兰签署政府间《关于深化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合作的协定》,该协定签署是中乌政府深化经贸合作的具体行动,体现了两国企业加强互利合作的需求。中国企业更应把握机遇,深入研究乌方合作需求,促进双方合作走实走深。根据对乌工业企业创新能力调研,特提出如下思考。
一是建立政府间创新对话机制。在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基础上搭建高水平创新对话平台,加强两国在创新战略与规划、创新政策与机制、科技金融、技术交易和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等方面的战略对话,促进双方科技与产业创新合作提质升级。
二是搭建中乌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平台。乌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意愿强,更依赖创新突破技术路径,获得市场份额。我国中小企业是乌克兰创新技术在国内落地的主要渠道,双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促进科技创新技术的落地能力和商业化能力需求上目标一致,更容易找到合作的落脚点。但是从对乌合作现状看,协调机制不够完善,企业合作面临信息不对称、资源碎片化、恶性竞争等问题,各地应整合对乌合作资源,实现相关平台和系统的互联互通,避免合作资源的重复浪费。
三是中国企业在参与全球布局和竞争中,应瞄准目标国产业合作中的科技潜能,产业合作聚焦技术研发,补企业研发能力的短板。从乌克兰工业企业创新能力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乌克兰在冶金、新材料、先进制造、交通等领域有一定的研发积累和人才储备,中国企业对乌合作应深挖其优势行业技术潜力,改变传统人才和成熟技术引进的单一模式,转向以产业合作促技术研发,提升中国企业研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