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科创大走廊为联动轴构筑面向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

2021-08-25王凡曹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科技中国 2021年8期
关键词:光谷科创走廊

■文/王凡 曹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科创走廊”是指特定区域的相关城市通过集聚创新要素、改革创新制度而打造形成的创新要素高度集聚、高端人才资源汇集、新兴产业创业密集、能够对创新发展发挥支撑作用的重点发展区块,一般沿着城市主干道呈“廊状”布局。目前,全球典型科创走廊主要包括美国101号公路创新走廊、英国M4创新走廊、日本东京-横滨-筑波创新带等。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融合发展以及区域一体化共识不断深化,在湖北武汉、浙江宁波以及江西赣江两岸,诸多科创走廊正在悄然兴起,并集聚了文创港、创新中心、双创产业园、生态产业园、产业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平台载体,成为带动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面向“十四五”时期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我国科创走廊布局必须坚持世界眼光、未来引领,抢抓重大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群体性突破机遇,以更大格局、更宽视野谋划布局科技前沿领域,构筑面向未来的产业竞争优势。

一、国内典型三大科创走廊建设发展情况

(一)光谷科创大走廊:世界级科技产业创新策源地,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先行区

武汉光谷科创大走廊是以武汉市东湖高新区为核心承载区,联动市内武昌、洪山、江夏等区,辐射带动鄂州、黄石、黄冈、咸宁等市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先行区。围绕光电子信息、大健康、智能创新产业带,光谷科创大走廊致力于打造“光芯屏端网”、生命健康等万亿级产业集群,同步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化发展。作为全省乃至长江中游创新最为集聚的区域,光谷科创大走廊集聚了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近百所高校、73名“两院”院士,已初步形成“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全链条创新体系,涌现出一批全球领先重大创新成果。2020年,光谷科创大走廊内科技型企业超过10万家,高新技术企业5000家以上,“独角兽企业”6家,搭建了30余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及一批区域性技术转移转化平台。

目前,光谷科创大走廊定位于串联“武鄂黄黄咸”重点园区和重要创新平台,完善梯次联动的区域创新与产业布局,以点带面提升区域间互联互通与协同创新水平,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融合发展,将光谷科创大走廊打造成为创新转化轴、产业协作轴、设施联通轴(见图1)。近年来,光谷科创大走廊陆续获批建设脉冲强磁场、精密重力测量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等基础前沿创新基地,建设了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布局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新兴产业,涌现了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在线新经济等一批新业态,集聚了中国信科集团、人福医药、东贝集团、科峰传动等龙头企业,布局了国家存储器产业基地、华为全球光能力中心等重大项目。

图1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创新空间布局

(二)甬江科创大走廊: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样板区,长三角一体化重要经济增长极

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是浙江省建设“一港两极三廊四新区”环杭州湾经济区布局的核心组成部分,涉及江北、北仑、镇海、鄞州等区县和高新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等功能区。根据《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空间规划》,甬江科创大走廊致力于打造长三角地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引领性科创策源地,建设全球新材料创新中心、全国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发展高地以及创新创业生态最优区三大战略高地。2020年,甬江科创大走廊集聚宁波中心城区40%创新资源,包括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宁波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30多家高等院校及研究院所,全市1/3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云集于此,同时集聚了高新技术企业482家,占全市比例28%,科技型中小企业3000余家、国家级单项冠军入库企业6家。

作为长三角科技创新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甬江科创大走廊正在发挥宁波兼顾内外资源、实现双向带动的优势,突出制造创新和技术转化两大特色,提升宁波在浙江省大湾区、大上海都市圈乃至全球创新网络中的资源配置能力和影响力。甬江科创大走廊是全市新兴产业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在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领域具有较强比较优势(见表1)。其中,新材料产业以膜材料、磁性材料、高分子材料为核心,正加速迈进国际一流水平;科技服务、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发展领先全市。未来甬江科创大走廊将立足资源禀赋特色,以科创赋能为导向,以特色园区为载体,以创新功能单元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经过5~10年的建设,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引领性科创策源地,为宁波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提供强大支撑。

表1 宁波市优势主导产业基本情况

(三)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中部地区局部创新高地,全国重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根据江西省科技厅出台的《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建设方案》,按照“核心驱动、点面推进、协同联动、错位发展”导向,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将构建起“一带三区十中心”空间结构,形成串联科创城、高新区和特色小镇、创新平台的南北向带状空间,推动整体沿赣江北拓南延。值得关注的是,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总体定位为“一高地两引擎”。“一高地”,即对接G60科创走廊和粤港澳科创走廊的创新高地;“两引擎”,即全省高质量创新强大引擎、全省高质量发展强大引擎。预计到2025年,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5%,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5000件,技术合同成交额每年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5%,引进培育各类新型研发机构30家以上,在光电信息、航空、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科技成果。

作为未来全国中部地区创新发展重要一极,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将突出重点区块和重要节点,集中优势资源,采取超常规举措,较短时间内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新兴产业、创新载体、开放创新、创新服务“四大升级”。特别是基于“一带三区十中心”空间结构,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重点依托紫阳大道、赣新大道(规划)、昌九大道、轨道交通一号线等交通通道,串联科创大走廊全域,打造万亿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见图2)。“三区”是指以科创大走廊区域内赣江新区、南昌高新区、小蓝经开区等三大区块为主体,立足功能定位和产业基础,联动推进科技创新核心区、新兴产业示范区建设。“十中心”是指科创大走廊沿线重点布局不同功能的科技城、特色小镇与研发中心、创新载体等,分别为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本草物质科学研究设施)、中国科学院江西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西分院、江铜研究院、欧菲中央研究院以及技术协同创新园、南昌光谷、航空科创中心、私募基金小镇、物联未来港等十大创新中心。

图2 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创新空间布局

二、以科创大走廊区域为联动轴,打造高精尖创新产业带

(一)光谷科创大走廊: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带

近年来,光谷科创大走廊坚持精准聚焦、协同布局、错位发展原则,推动跨城市、跨园区产业协同创新,推动光电技术泛在化、融合化、智能化发展,强化光通信、激光优势领域领跑地位,加快布局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战略领域,提升智能终端、物联网、空天信息等新兴领域,致力于打造“光芯屏端网”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

“光”领域方面,大力发展超大容量超长距离超高速率光传输系统、新型光接入系统等关键光系统,光子集成等高端光电子器件及新型超低损耗光纤和特种光纤,重点突破特种激光材料,发展高功率窄线宽光纤激光器、量子点激光器、硬脆材料激光加工设备等产品。

“芯”领域方面,重点发展三维存储芯片、硅基光电芯片、光通信芯片、红外芯片、北斗导航芯片等产品,推进开发国产化芯片设计工具,布局光刻机等芯片制造核心设备、先进封装与测试设备及材料。

“屏”领域方面,加快推进OLED中小尺寸面板研发与产业化,重点攻关Mini/Micro LED、QLED、印刷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培育发展激光微距显示、全息显示等技术与产品,完善柔性PI基板材料、有机发光材料、驱动芯片等关键核心元器件。

“端”领域方面,加快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安防等智能终端产品,重点突破操作系统、网络安全软件、高性能数据库系统、安全支付系统、云计算软件和服务、工业软件等智能终端软件。

“网”领域方面,布局下一代物联网,发展物联网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发展面向不同行业的专用光纤传感器、激光传感器、高端CMOS图像传感器等传感器产品。推动北斗在公共服务和新兴消费领域应用,提升地理空间大数据智能实时服务能力。

(二)甬江科创大走廊:世界级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带

面向2035年远景目标,甬江科创大走廊锚定新型功能材料等22个创新功能单元,通过规模化集聚和精准化定位,将构建起“一廊双核、多节点”的空间发展格局。依托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甬江科创大走廊聚焦提升宁波的科技创新、产业应用以及技术服务能力,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项目,推动构建具有宁波特色、在长三角地区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绿色高分子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电子化学品、高性能工程塑料、功能性膜材料等技术产品。其中,电子化学品重点加强为集成电路配套的光刻胶、高纯试剂、电子气体等化学品的研发。高性能工程塑料加强塑料改性技术、特种塑料生产技术研发。功能性膜材料重点突破高性能光学膜、水溶膜、热收缩膜等功能性高分子膜材料技术。

轻量化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轻质合金、改性塑料等领域。其中,碳纤维复合材料重点突破高效成型、材料—结构—性能一体化设计、多材料连接等技术。轻质合金主要围绕铝、镁、钛等轻质合金,突破熔体质量控制、高合金化铸锭成型、大规格中空薄壁挤压型材等技术。改性塑料重点加强塑料共混与合金技术及长玻纤维增强技术等研发。

功能材料领域:重点发展新型稀土功能材料、先进能源材料、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其中,新型稀土功能材料重点突破高丰度稀土应用新技术。先进能源材料重点研究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高性能热电材料和高性能节电材料等,突破相关能源材料工程化技术。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研究磁、光靶向生物材料及应用技术,突破高端医疗植介入器械的原材料及制备关键技术。

(三)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世界级航空产业带

围绕科技城、创新园区、特色小镇等建设,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将聚焦高端装备制造、通航FBO运营、MRO运营、飞行器展示中心、航空物流、航空展览、航空救援等航空产业重点领域,全面对接“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航空科创中心等国际化科技创新载体,构建现代航空产业体系,使之成为全国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和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着力打造融“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金融服务、人才集聚”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全过程服务链。

航空装备领域:重点突破大型飞机整体设计和集成制造技术,开发大推力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推动绿色环保飞行器技术、健康监测智能维护系统与客户产品支援综合集成应用技术、轻质高强高韧结构材料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智能制造领域:研发涉及航空产业的智能制造基础通信设备,智能制造控制系统,新型工业传感器,制造物联设备,仪器仪表和检测设备,制造信息人机交互设备,制造信息安全保障产品等重点产品。

航空运营服务领域:做精主流通用航空机型的托管维修工作,逐步开发商用公务机、直升机、民用客机等高级别维修业务,重点开展应急救援、灾情监测、环境监测等社会公共服务,拓展农林喷洒、电力巡线、航拍航测等生产型作业服务。

航空物流领域:注重地面交通、通关环境、地面服务、航线网络、适空产业、土地资源等多种因素的支持协同,发展“机场+产业服务链”,聚焦行业“垂直化整合”关键特征,重点朝着关注资金流与信息流重要性转变,向“快供给、链集成与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三、若干思考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相关部门应该根据我国“十四五”期间对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并结合美国101号公路、日本筑波地区、英国伦敦剑桥走廊代表的创新产业带的发展经验,对未来我国科技创新大走廊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科研布局、具体措施等方面进一步细化和调整,保证其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且能与时俱进。细分和规划这些需要建立的、小量级的新产业链接,为后续的产业链壮大发展先行先试并积累经验。在建立新的纵向产业链的同时,要形成技术创新管理的完整环路,关注和激发新的横向产业链。

二是加快载体建设。针对光电子、新材料、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需求,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模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创新创业与孵化育成相结合”原则,整合智慧政务、基础服务、技术创新、科技金融、国际交流以及人才引培等六大类通用型服务,构建系统化、多维度、全生命周期的产业服务平台。探索组建具有独立法人、实体化运行的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等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推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为创新产业带发展提供技术源头支撑。

猜你喜欢

光谷科创走廊
赵括很忙
神奇的走廊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走廊上的时光
走廊上
“武汉光谷军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平衡和谐是更好的教育——武汉市光谷第五小学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