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中南早春保护地马铃薯品种筛选
2021-08-25鲁进恒张中州李天奇秦素妍李秋华
鲁进恒,张中州,李天奇,秦素妍,李秋华,袁 谦
(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漯河 462000)
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的粮菜兼用农作物,因其营养全面[1],产品开发链长[2],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且该作物有耐贫瘠适应性强的特点,在全国各地有着广泛的种植分布[3]。保护地种植马铃薯,是一种迎合市场的种植模式。该模式通过大棚、小拱棚和地膜的3层覆盖,可以把收获期提早一个月左右,能赶上价格波动的高位区间,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因而在豫中南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且有巨大的发展潜力[4~5]。但该模式内种植的主要品种和露地种植的品种并无大的区别,主要为费乌瑞它和中薯5号,品种单一,且费乌瑞它本就不抗疫病[6~7],在高湿的保护地环境内疫病发生更甚[8~10]。因此为了丰富种植品种的多样性,试验选择了8个品种(系)进行了保护地栽培试验,对其生物学特性,抗病性以及经济性状进行比较分析,以筛选出适宜保护地栽培的马铃薯品种。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
参试马铃薯品种共8个,分别为希森6、雪川V7、费乌瑞它、试验1、兴佳2号、LHY-1、 LHY-2、中薯5号,其中 LHY-1和 LHY-2为引自大兴安岭农林科学院的新品系。种薯级别皆为原种。
1.2 试验地点及基本情况
试验于2020年安排在漯河市舞阳县保和乡8 m×60 m简易钢架大棚内进行,大棚东西向布置。试验地为沙壤土,地势平整,肥力中上。地块3 a内未种植茄科类作物,前茬为玉米,秋收后深翻耕冻垡30 d。每667 m2施腐熟腐熟有机肥0.75 t、硫酸钾型复合肥(15-15-15)100 kg,耙地时一次性施入。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3次重复,以中薯5号为对照,共24个小区。每小区面积为18 m2,起垄种植,每小区3垄,垄距1.2 m,垄长5 m,垄上两行,株距0.25 m,12 cm播深,合计120株。
1.4 田间管理
试验于2019年12月26日采用机械播种并覆膜,12月28搭建保护地设施,包括简易钢架大棚及大棚内小拱棚。于2020年的1月9日浇一次出苗水,并于2月6日进行膜上覆土以利出苗[11]。2月7日喷施封闭除草剂,为了调查品种的抗病性,整个生育期不喷施杀菌剂,其他管理同大田管理一致。保护设施于4月2日拆除,试验于5月8日收获。
1.5 调查及数据处理
试验设计调查各参试品种的物候期、植株性状、田间表现、块茎形态及产量表现。调查及统计标准参考《马铃薯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12]。其中早、晚疫病的调查于4月18日进行,采用5点取样法,每小区调查5株的全部叶片,按田间发病率和不同严重程度,统计各小区的各级病叶数和严重度,计算病情指数。马铃薯收获时按各小区实收测产,调查统计产量。
早、晚疫病病情分级标准(以叶片为单位):
0级:无病害;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11%~2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21%~50%;V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0%以上。
病情指数=Σ(各级病叶数×相对病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
发病率(%)=发病株(薯)数/调查总株(薯)数×100
数据采用Exce和DPS进行数据分析[13],单因素方差分析,平均数间差异显著性测验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试品种的物候期
试验小区于2019年12月26日播种,2020年5月8日收获。从表1看出:参试品种的出苗期集中在2月10至2月16日之间,其中中薯5号最早,于2月10日出苗,试验1最晚,于2月16日出苗;成熟期差距较大,最早的为中薯5号于4月17日成熟,最晚的为LHY-1,于5月6日成熟;生育期最短的是费乌瑞它67 d,其后依次为中薯5号、试验1、LHY-2、兴佳2号、希森6、LHY-1、雪川V7。其中费乌瑞它、中薯5号和试验1的生育期在70 d左右,为早熟品种。
表1 参试品种的物候期(月·日)
2.2 参试品种的植株形态及田间表现
从表2可以看出:参试的8个品种中费乌瑞它、希森6号、试验1、LHY-2的叶色为绿色,中薯5号、兴佳2号、LHY-1的叶色为深绿,雪川V7 为浅绿;费乌瑞它的花色为浅紫,LHY-1的花色为紫色,其余皆为白色;株高在51.6~67.3cm之间;主茎个数介于2.2~4.6之间;出苗率均能达到90%以上,其中出苗率最高的为中薯5号为96.15%,最低的是LHY-1为91.33%。疫病的发病率早疫病总体上高于晚疫病,但是晚疫病病情指数大于早疫病。早疫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最高的皆是雪川V7,其次为费乌瑞它,最低的为LHY-1;其中晚疫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最高的也为雪川V7,其次为兴佳2号,最低的为中薯5号。雪川V7是8个试验品种中抗疫病能力最差的,抗性最好的为LHY-1。
表2 参试品种的植株形态及田间表现
2.3 参试品种的茎块形态及产量表现
从表3可以看出:在8个参试品种中,费乌瑞它、希森6号的薯块为长椭圆型,雪川V7、LHY-1为短椭圆型,兴佳2号、试验1为椭圆, LHY-2、中薯5号为圆型;LHY-2的皮色和皮肉均为白色,其余品种的皆为黄色;单株茎块数量介于5.7~7.7之间,单株重介于0.45~0.69 kg之间;商品率差异较大,最高的为希森6号,可达94.37%,其次为费乌瑞它和中薯5号,最差的是LHY-1,仅为73.42%;各个品种的产量水平差异很大,总体上介于29 934.90~39 846.45 kg·hm-2之间,其中产量最高的为希森6号,较对照增产了28.32%,居第2、3位的分别为费乌瑞它和LHY-2,其中只有雪川V7较对照减产了3.6%。
表3 参试品种的茎块形态及产量表现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8个参试品种所采集的数据分析,所有品种均能在保护地栽培模式下成熟。但其生育期与品种登记(或报道)的生育期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希森6号、兴佳2号的生育期有所缩短;中薯5号、费乌瑞它的生育期有所延长,分析其原因为保护地内的小环境对不同生态类型品种[14~16]的影响所致。
试验表明: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植株的主茎个数与薯块商品率呈负相关。这个结论给了我们一个指导生产的建议:间苗是提高薯块商品率的重要手段。保护地栽培本就是一种集约化、高投入、高收入的种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投入一定的人工进行间苗以提高商品率是经济的,也是值得提倡的。关于主茎个数与薯块商品率呈负相关的这一结论,在已发表的文献中未见相关报道。而主茎个数与产量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此结论与吴成金[17]关于产量与主茎个数呈显著正相关的结论相左。
在所有的8个品种中,希森6号和费乌瑞它分居产量水平的第1、2位,而唯一的白皮白肉品种LHY-2居第3位,这3个品种均适合在保护地栽培模式下种植。其中希森6号由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选育,是既适合鲜食又能用于加工薯条的品种,能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18],近年在北方产区的种植面积增速很快[19],综合考量其生育期及抗病性,建议大面积推广种植。费乌瑞它本就是主栽品种,但在保护地内栽培需做好疫病防治工作。LHY-2为本单位引入新品系,有很大的产量优势,抗病性中等,因其白皮白肉的特点,可在有市场需求的情况下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