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皮素、尿钠肽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2021-08-25刘宇凡
刘宇凡
(广东省揭西县人民医院 内三科,广东 揭阳 515400)
0 引言
缺血性脑血管病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存在较高的患病率、致残率以及死亡率。相关数据中显示[1],我国每年新发脑中风有200 万人左右,死亡率达到136/10 万,其结果明显高出欧美国家的4~5 倍左右,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第一位死因。由此可以看出,寻找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风险因素并及时选择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减低疾病的发生率[2]。近些年,随着临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手段、技术的不断更新,虽然能够提高疾病的救治能力,但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差,因此早期诊断对疾病及时发现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3]。最新报道显示[4],内皮素、尿钠肽在疾病预测中至关重要。本文对此展开实验,选择我院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11 月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或者健康查体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检测内皮素、尿钠肽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织中的表达,利用脑蛋白水解物治疗后的疗效探讨预后相关性,为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依据,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11 月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5 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住院的70 例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或者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男34 例,女31 例,年龄50~70 岁,平均(62.47±1.03)岁;对照组男38 例,女32 例,年龄50~70 岁,平均(62.81±1.11)岁。两组基本资料相比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5]:①研究组符合疾病诊断标准,且经过影像学(CT、磁共振等)检查确诊;②研究组属于初次卒中,急性起病,发病至入院时长不超过48h;③研究对象与家属签订知情书;④对照组无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住院者。
剔除标准:①既往有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者、有精神性疾病不能合作者;②妊娠或者哺乳期女性;③合并严重心、肝、肾、甲状腺功能异常及其他系统疾病;④心源性或其他来源的脑栓塞、动脉炎或其他原因的脑梗死。
1.2 方法
统计并整理所有患者的齐全资料,分别在入院时、治疗一个月后测定其内皮素、尿钠肽指标,选择单核细胞分离液加入透明无菌的离心管内,清晨收集所有观察对象的空腹静脉血(15mL),置于无菌抗凝管内,以3000r/min 速度进行离心操作,时间10min,将离心后的细胞沉渣利用2%苔盼兰染色,选择细胞悬液缓慢加入单核细胞分离液上,活细胞计数,培养箱37℃,5%CO2孵育,24h 后收集上清液,放在-80℃冰箱中待检。严格遵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固相夹心法(武汉博士德生物有限公司)测定内皮素、尿钠肽水平。
研究组治疗方式:除了常规治疗之外,选择0.9%氯化钠溶液(250mL)+脑蛋白水解物(20mL),静脉滴注,1 次d,共持续用药一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内皮素、尿钠肽指标水平,同时比较研究组治疗结果及不同疗效患者的相关指标,最后分析各指标与疗效以及预后的相关性。
其中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的患者归为显效组,无变化、恶化的患者归于无效组。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内皮素、尿钠肽指标水平的对比
研究组的内皮素、尿钠肽指标水平均高出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内皮素、尿钠肽指标水平的对比(pg/mL)
2.2 研究组治疗结果及不同疗效患者的相关指标对比
研究组65 例患者经治疗后,其中基本痊愈有11例,显著进步19 例,进步27 例,无变化7 例,恶化1 例,总有效率87.69%(57/65)。其中显效组在性别上与无效组相比无差异(P>0.05),但在年龄、吸烟史、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内皮素、尿钠肽、GOS 评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研究组不同疗效患者的相关指标的对比(n=65)
2.3 各指标与疗效以及预后的相关性
经Pearson 相关性进行计算,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内皮素、尿钠肽与疗效、GOS 评分呈现负相关性(P<0.05),见表3。
表3 各指标与疗效以及预后的相关性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多种脑血管性疾病的总称,尤其多发生在老年人群,直接危及患者的机体健康以及日常生活质量[6]。研究表示[7],脑卒中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常见类型,其在我国居民死亡因素中占据首位,且近几年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病率不仅持续上升,同时呈现年轻化趋势,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极大负担。
曾有报道显示,若得不到有效的干预和防御,脑血管疾病恶化可成为脑卒中等危险的重要诱发因素,因此积极呼吁社会各界开展一级预防,以消除病因及其危险因素,是疾病防控的重要保护因素,而积极探索预测预防的指标及有效的药物干预对疾病的严重程度评估具有重要价值[8-9]。随着相关报道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内皮素、尿钠肽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存在一定关联。从本次研究结果中看到:研究组的内皮素、尿钠肽指标水平均高出对照组(P<0.05)。研究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达87.69%,其中显效组在性别上与无效组相比无差异(P>0.05),但在年龄、吸烟史、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内皮素、尿钠肽、GOS 评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经Pearson 相关性进行计算,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内皮素、尿钠肽与疗效、GOS 评分呈现负相关性(P<0.05),提示内皮素、尿钠肽在疾病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同时能够对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判断,其指标与疗效、预后存在密切关系。其中内皮素作为体内最强的血管收缩物质,一旦与机体组织中的内皮素受体发生结合,对第二信使cGMP 进行刺激,进而导致三磷酸肌醇水平升高,促进细胞内钙离子增加,最终造成血管收缩,血小板堆积,并增强平滑肌细胞的功效,积极参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过程[10-12]。而尿钠肽从机体中分泌,能够对抗钠潴留,防止血管收缩,并有效稳定循环系统内环境。其中心室成为指标合成或者分泌的主要位置,正常情况下心室储备量极少,且大部分储存在心房[13]。一旦心室发生机械性牵张、缺氧缺血,均可刺激尿钠肽基因表达,并增加其分泌,最终造成凝血功能、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发生病理生理性改变,并引发多种疾病发生[14-15]。因此两者指标的水平不断减低后,表示疾病明显好转,同时保障预后,进而看出指标与患者疗效、预后存在密切关联,可成为预测疾病的重要指标,值得推广。
综上所述,内皮素、尿钠肽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预后预测上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