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视角下课程改革与就业互动模式优化研究
——以安检业务实务课程为例

2021-08-25陈婉莹张佩浩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安检员实务课程内容

文/陈婉莹 张佩浩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精神,高校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

“安检业务实务”作为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理实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能否贯通于本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对培养高质量民航安全检查技能型人才至关重要[2],也与学生能否高质量就业息息相关。

一、课程分析

“安检业务实务”课程是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一般在大专院校的大二学年开设。该课程属于理实一体化课程,总课时数为64课时,其中包含32课时的理论课和32课时的实践课。课程内容学习借鉴专业核心技术一体化建设思路,围绕民航安全检查员的技术技能要求,创设课程内容一体化、教学环境一体化、学练一体化,将整门课程按照教学载体划分为职业道德、基础知识、查验证件岗位、人身安检员岗位、X射线图识别岗位、开箱(包)员岗位及应急处置七大主要模块,形成前后呼应、分门别类、重点突出、由简到难的体系架构。要求学生熟悉安检工作程序,具备安检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四大安检岗位能力、安检设备的使用能力等多项能力。

为紧密联系岗位,高校可与多家机场安检鉴定站合作,在校内开设民航初级安检员培训,利用学生的晚自习、寒假和双休日进行培训,完成300培训课时后可进行考核和鉴定,要求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和岗位紧密对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新时代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思政的设计与融入

民航安全检查作为保卫民航安全、严防劫机和炸机事件的第一道关卡,其重要性和战略性不言而喻。目前,国际政治环境复杂多变,恐怖主义威胁依然存在,这对民航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育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崇高价值理念的、德技并修的民航安检员,高校可以从制定标准为切入点,建立课程思政目标,找到“安检业务实务”课程与思政内容的契合点,建立生成性的契合关系,结合课程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性质,将思政要点巧妙地与课程内容相结合,让学生真切领会思政精髓,而非教师照本宣科式地讲解,学生被迫接受学习内容,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一)建立目标

“安检业务实务”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合格的民航安检员。为了更好地寻找思政融通点,首先需要设置合适的思政育人目标,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已有的课程专业目标,教学团队从职业道德、岗位纪律、精神等不同层面制定具体的课程思政目标:培养“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情感;钻研业务,提高技能的岗位目标。以“安全第一、严格检查”为根本宗旨,秉持“文明执勤、热情服务”安检行业工作原则的行业目标;以“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为导向的民航精神的精神目标;以保卫空防安全、保障国家和人民安全为己任的安全卫士的终极目标。思政育人目标层层递进,涉及层面由小到大,从岗位、行业到精神层面,以满足国家、社会对民航安检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总体规划

“安检业务实务”课程采用模块化内容编排方式,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安检基础知识、安检职业道德,并掌握安全检查各个岗位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实际岗位的应用能力。在保持课程任务和框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为了更好地将课程内容和思政内容结合,教学团队从基础内容模块出发,找寻两者契合点,罗列各个模块中的思政元素。

例如,在模块一了解民航安检中,除了知识层面需要学生掌握民航安检工作的基本知识以外,还要求学生基本了解和全面认识民航安检工作,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为导向的原则,将“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理念落实在安检人员的职业行为中,树立敬业、勤业、乐业的良好道德风尚。

(三)教学设计

制定课程思政元素大纲后,需要在符合思政育人目标的前提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大纲中的思政要点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以此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见表1)。

表1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三、课程改革与就业互动模式提升策略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专门性人才,高校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职业主要面向民航安检员,而“安检业务实务”课程作为民航安检员必备核心技能之一对就业有较大帮助,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中对提高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设置“双导师”制度

民航专业教师团队专兼结合,均具备较高的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可兼顾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等工作,但思政素养有待提升,可通过走访相关企业,对具体岗位进行实习实践,提升整个教师团队的思政意识。另外,设置企业导师,不仅能在课程实践环节给予学生指导,而且能够定期与校内导师进行专业和思政方面研讨,提出较好的实际岗位上所需的思想建设方案。

(二)搭建产学合作平台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搭建产学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民航行业的企业资源,如大路通用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等企业,满足学生参观、实习需要的同时,企业导师也应提升思政意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岗位价值。结合民航岗位需要,编写适合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的安检员培训教材,并搭建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尝试阶段的成效反馈给校内教学团队,校内教师据此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三)设置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

课程团队通过走访多家企业,深入挖掘实际岗位中所需要的思政元素,为了检验课程思政效果,校内外导师共同设置从精神、岗位到道德不同层面建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见表2)。

表2 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

四、结语

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培育满足新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之路还很长,文章仅以本专业核心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为例,以建立思政育人为目标,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设计,针对目前的就业岗位提出设置“双导师”制度、搭建产学合作平台、设置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等提升就业质量的策略。

猜你喜欢

安检员实务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行李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一分和十分
一分和十分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ODI实务
FDI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