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职教学治理视阈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1-08-25李平平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2期
关键词:民办辅导员协同

文/李平平

随着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深入发展,目前已形成了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十大”育人体系[1],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管理育人职能[2]。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也应与时俱进地进行转变,随着教学管理向教学治理转型[3]和民办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特点,民办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教学治理具体涉及科研、课程、学生工作三项主要工作,这就需要在教学治理过程中,协调好三者关系,发挥协同育人效应。发挥协同育人效应首要任务就是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才能保证高职院校教学治理育人工作健康、有效发展。

一、现代教学治理的概念

现代教学治理是教师、学生和相关人员为实现教学目标,以民主协商形式对教学过程诸要素进行共同管理,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动态过程[3]。由此可见,教学治理彻底改变了传统自学校教务处到二级学院、与教师和学生关联不大的自上而下的“官僚”教学管理模式,就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相关者服务于教学的潜力和热情,避免了因“官僚”体制带来的教学管理上的失误。鉴于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经费考量,其二级学院的课程、科研和学生工作管理几乎集教学秘书于一身。

二、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构建民办高职院校教学治理下的课程、科研和学生工作协同育人机制,也必须依据协同创新理论来支撑。由亨利·埃茨科威兹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率先提出的三螺旋协同创新理论,完美地阐释了为达成共同目标、三种相互关联的要素新型互动关系,该理论并不过分强调三个要素中那个是主导,而强调的是三者功能之间互补的协同作用效应,通过协同工作以达到目标,并促进目标螺旋式上升,形成持续发展创新的动力,并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中得到了尝试应用。根据该理论,所构建的民办高职院校教学治理下的课程、科研和学生工作协同育人机制不但要清晰课程、科研和学生工作三者各自育人职能,更要清楚三者育人联系,才能真正起到三者协同育人效应。

(一)机制要素

根据三螺旋协同创新理论、系统科学理论,构建图1所示的教学治理下的课程、科研和学生工作协同育人机制。教师(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学生和教学秘书是协同育人机制中的三个行为主体:教师承担课程和科研育人、学生负责反馈育人效果;学生管理的具体工作由辅导员完成;为此,教师主体是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复合主体;教学秘书负责收集、整理信息,根据学校立德树人相关文件对信息进行初步判断,为学院领导做育人决策提供参考,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等工作。为了有效地开展协同育人机制建设,需要进一步理清课程、科研和学生工作育人内涵。

图1 协同育人机制示意图

1.课程育人。针对课程性质不同,课程思政又分为基础课、专业课思政两种课程模式。为此,专业课思政模式主导着二级学院课程育人。更准确地讲,民办高职院校课程育人是指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更突出了专业育人的特点。

2.科研育人。随着高职院校服务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校企合作教育政策的颁布实施,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生存内涵的深入发展,民办高职院校承担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愿望越来越强烈。又鉴于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科研设备受限的办学实情,民办高职院校科研课题更多地是与中小企业合作的生产技术攻关横向课题,这也是民办高职院校科研育人的一个特点。

3.学生工作育人。学生工作育人是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工作的核心任务,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但文化素质不高,而且难于管理,这给学生工作和育人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

(二)要素关系

协同创新理论重视各要素协同合作关系,这就要求明晰课程、科研和学生工作三者育人的关系,促进三者协同育人科学、有序地发展。

1.课程与科研育人关系。对于民办高职院校而言,教师承担的横向课题实质上就是合作企业科技人员与任课教师合作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问题,是深层次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学生参与任课教师横向科研课题研究工作,也就更适合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符合校企合作育人高职教学规律。

2.课程与学生工作育人关系。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不参与教学管理,学生工作也与课程建设没有实质性联系,唯一的联系也就是辅导员通过监督、督促学生上课,与课程发生关联。辅导员和学生不参与课程建设就造成了课程建设中学生工作的“缺位”,这也予以学生为本的新时代教育理念相违背。现代教学治理中的学生是教学治理的主体,这样学生就有权力参与课程建设,学生自身利益追求也成为课程建设的一个主导影响因素。

3.科研与学生工作育人关系。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较少参与科研活动,参与科研活动也仅是教师指导的各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但新时代已将科研育人列为仅次于课程育人的第二项。这就造成科研育人过程中,辅导员的“缺位”。为了增强民办高职院校科研育人效果,科研育人已成为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不可逾越的选项,这就要求民办高职院校必须要求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起到鼓励、关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作用。

三、管理体制建设

根据管理学理论,必须设置与协同育人机制相吻合的管理体制,才能保证协同育人机制的具体实施。现代教学治理理论要求教学利益相关人员进行协商解决教学问题,构建中国特色的民办高职院校教学治理机制,必须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与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不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特征在于“保证中国共产党协商主体的首要、主导地位”。由此,根据现代教学治理理论,教学治理必须保证教学秘书在协商解决课程、科研和学生工作协同育人教学问题时的主导地位,在教学秘书领导下,开展育人教学活动。这一点在民办高校显得更为重要,这也是由民办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本质所决定的。

四、运行机制建设

只有科学、可操作的运行机制才能保证管理体制顺利实施。为了有效地将民办高职院校科研、课程和学生工作协同育人机制贯彻到具体教学治理实践中,必须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制定与管理体制相吻合的协同育人运行机制。该运行机制的实施是以制度为保障,该制度涉及教师、辅导员及学生的职责与运行管理制度。

任课教师不但要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和科研育人任务,而且应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向教学秘书做以汇报,方便教学秘书、学院领导动态掌握教学育人信息。

辅导员要在原工作职责基础上,强化学生工作育人责任意识,并利用协同育人教学联系会议这个通道,向教学秘书汇报所负责班级的学生育人教育情况及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将学院领导的育人决策贯彻到班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

学生代表作为教学治理活动重要成员,不但要将班级同学思想动态及时向辅导员汇报,而且要通过联席会议,向教学秘书、任课教师和辅导员进行沟通,并提出整改建议和协助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育人活动。

评价制度。评价是促进工作的最好办法,通过建立辅导员学生工作育人、教师课程和科研育人评价体系,对任课教师、辅导员工作进行评价,并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参与年终工作总结评比。参与教学治理活动的学生也应进行工作质量评价,并作为各种评优的参考依据。

五、激励机制

开展教学治理和协同育人工作,无形中增加了教学秘书、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量。为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协同育人工作,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应在物质和精神上加以激励。对于教学秘书而言,由于该岗位起到自上学校教务处、至下二级学院桥梁作用,为此,该岗位激励机制最好由学校层面实施;而对于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应由二级学院根据学校激励政策实施,这主要考虑每个二级学院专业和管理特色;对于参与教学治理和协同育人活动的学生,应在评选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时给予优先考虑。

六、结语

新时代“三全育人”促使民办高职院校开展“教学管理”育人。现代教学治理改革不但给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理念,而且为“教育管理”育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施平台。教学治理所涉课程、科研和学生工作育人职能需要三者协同工作,发挥协同育人效应。三螺旋协同创新理论为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学校教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进行相应的改变,以保证教学治理协同育人效应最大化。

猜你喜欢

民办辅导员协同
民办本科院校开展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