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期待视角探讨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

2021-08-25汤薇张子涵张长乐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2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院校人才

文/汤薇 张子涵 张长乐

2021年4月12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以及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紧密合作,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与技能素质逐步被社会与企业认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工匠精神以及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学生在正确的职业预期基础上围绕职业目标有意识地去培养与训练而成的。只有清晰的职业目标、有序的职业规划以及按照规划去进行职业技能的和职业素质的打造,高职学生才有望能从高初始就业率和高离职率并存的就业困境中走出来。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前景与就业困境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社会输送大量服务于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近年来,我国愈发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2015年全国高职院校达到1341所,到2019年底高职院校已达1423所,高职院校校均规模达7776人。2020年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其中高职毕业生约为385万人。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中有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会出现结构性的供需矛盾,高职学生在毕业季往往会感叹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用人单位也感叹招不到合适的技能型人才。原因有多方面:第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能及时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满足企业对一线人才的要求;第二,学生对自身缺乏客观的评价,求职时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第三,由于每年就业人数的增加以及本科院校的扩招影响,用人单位对员工招聘的学历门槛有所提高,一些高职学生可以承担的岗位往往会优先提供给本科院校的学生。

针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困境,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措施。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李克强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各地要清理取消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高职学生就业困境单靠政府、企业发力是不够的,关键途径是要切实提升高职学生自身就业能力,这需要高职院校做好自身的内涵建设,培养出能够与社会、企业对口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同时,高职学生要自觉调整好职业预期,有准备地练就技术技能,才能赢得好的就业空间,赢得好的职业发展的起跑线。

二、高职学生职业期待现状与特点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获得初次就业、保持就业并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1]。就业能力不仅是指获得工作所需要的相关能力,还应是一种可以延展、可以连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初次就业能力是帮助学生打开职业之门,保持就业能力是为学生开展职业发展助力。当前高职学生的高初始就业率与高离职率并存,说明高职学生初次就业与保持就业这两种能力之间缺乏可持续性和可延展性。正所谓“学不立志,犹如植木无根,生意将无从发端”。如果将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纳入到学生职业目标体系中,那么他们的就业能力才有望成为一种职业能力的连续体,不仅具备获得职业的能力,而且也获得职业发展的素质。职业目标需要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期待基石上。职业期待是指学生对未来从事的某种职业的认知和定位,是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包括对未来职业的信念、态度以及对职业收入与前景的总体期盼[2]。高职学生职业期待的客观性和明确性程度将最终影响他们就业能力的培养。课题组对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在校学生、订单培养的毕业生进行了职业期待与职业发展的调研,试图了解当前高职学生职业期待现状与特点。

(一)对就业影响因素的认知由外至内

高职学生将就业影响因素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就业压力大、转本难度大、工作经验缺乏、专业技能不够、工作强度大、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首先,学生感知到来自人才市场的就业压力,想要找到满意的工作实属不易。其次,“专升本”扩招导致“专升本”道路竞争明显增强。学生在倍感就业宏观环境压力下,开始从自身角度来探寻就业的影响因素,他们将工作经验、技能水平作为第三、第四择业因素。工作强度和职业规划则作为最后考虑的因素,这是学生对他们将来所从事职业的认知还不清晰的缘故。就业影响因素的排序体现了高职学生对就业认知上两大特点:一是对就业环境的认知经历了从外在因素到内在因素探究的过程,体现了当代高职学生就业态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二是对职业工作的强度、职业规划认知不到位,会使他们在职业能力培养上缺乏长远性考虑。

(二)职业规划执行力不够

调研发现,28.4%的学生制定了明确的职业规划并实施计划;44.2%的学生编制了职业规划,但规划不够清晰和明确;23.7%的学生只是偶尔想过职业规划中的部分内容;3.7%的学生根本没考虑过职业规划类的问题。由此可知,大多数高职学生有做职业规划的意识,也会动手去编制职业规划,但其中只有大约1/4的部分学生会在实践中去尝试和实践职业规划。学生没有深入去考虑职业规划的原因很多。有的学生是缺乏相应的技术去做职业规划;有的学生是对未来就业岗位不甚了解,无从做起;还有的学生是在编制或实施职业规划的过程中失去了耐心和信心,等等。

(三)未来工作的预期过于理想化

高职学生在就业单位选择上存在着较高的预期。调研发现,有34.2%的学生希望毕业后到国家机关工作,有55.7%的学生希望能够去会计事务所、银行、商场、工厂等单位工作,10.1%的学生会选择去小型企业。学生们大多数都希望能找到体面的、工作环境好的工作单位。显然,这种就业预期对于刚毕业的高职学生来说过于理想化。如果将就业单位定位为中小型的服务流通类企业,对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商管理学院的学生来说比较客观些。

月薪期待调研中,选择月薪2000元~4000元的人数占3.7%,4000元~6000元的人数占27.0%,6000元~8000元的人数占26.1%,8000元~10000元的人数占14.0%,10000元以上的人数占29.3%,学生的月薪期望值为7771元/月(见图1)。根据毕业生收入反馈,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学生毕业后第一年的月工资普遍在3000元~5000元之间,平均为4173元/月。显然,学生对工资收入预期普遍过高,过于理想化。

图1 高职学生对月收入的预期

通过上述分析,高职学生的就业态度由以往的被动就业逐渐转为主动就业。有一部分学生会主动制定职业规划,调整职业预期,并由此有序地培养获得就业和保持就业的相关能力。但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只是被裹挟着去学习、考证、实习,去思考部分就业问题。由于对职业期待考虑的深度不够,造成他们在就业能力培养上的短视。他们会重点培养获得工作的能力(如面试技巧、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等),而对于保持就业能力(如责任心、执行力、自我管理、科学思维能力等)培养就缺乏动力。

三、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职业期待影响着高职学生职业目标设置的正确性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引导和促进学生建立合理、客观的职业期待促进他们的职业能力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着手展开。

(一)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首先,高职院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具有职业咨询专业的教师队伍。对入学初期的学生进行职业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职业定位为“面向社会、企业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其次,各院系要建立职业导师制[3]。职业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岗位就业等专业性咨询和指导,辅助他们依据个人的特征、偏好、个性等因素制定职业规划,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持续的修正和优化。第三,要遵循分类指导和分层指导原则进行就业指导。分类指导是根据学生的职业意愿、个人特点、家庭情况等情况,进行职业指导。分层指导是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级和所处的学习阶段的不同进行职业指导。分类指导和分层指导保证了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学生在就业指导方面能够获得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帮助。

(二)专业建设紧密对接社会需求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服务于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一线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人才市场需求的晴雨表。高职院校要根据当下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调整专业方向,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安排相应的教学课程,旨在为社会为企业提供服务于一线的技术型高素质的人才。加强校内教师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市场需求。

(三)创新产教融合模式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培养人才的过程。合作方式有多种形式如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徒制培养、订单式培养、实训基地共建等[4]。校企两个平台、两种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互为补充,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职场,磨练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素养。同时对学生职业期待的探索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调研发现,没有参与订单培养的学生中只有28.4%的学生制定了明确的职业规划,而参与订单培养的学生中就有51.7%的学生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并为之做了努力。同时,订单班69.0%的学生认为订单培养模式对他们就业和在企业的职业发展有帮助,显然订单培养模式下学生制定职业目标的主动性、实施性更强。图2显示订单培养模式对他们的获得就业的能力(如专业知识和技能、应聘能力)以及维持就业的能力(如社交能力、工作经验、心理素质)帮助明显。

图2 订单培养对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作用/%

(四)调整就业心态,做好职业准备

社会亟需大量高技术高技能的人才,高职学生就业环境中机遇和挑战共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做好职业准备。首先,对个体要有客观的认知与评价。对个体要进行深刻的探索包括生理心理特征、个人偏好、价值观、学识能力、抗压能力等。其次,制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学生在校期间对未来有多种憧憬,有的选择继续深造,有的选择毕业后工作或毕业后创业。在本科扩招的背景下,很多学生会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安排在专升本上。当专升本受挫后,他们的就业往往会陷入“被动式就业”。因此,学生要权衡个人具体情况,制定就业目标和相应的路径,为将来继续深造、就业、创业做好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实现自主择业。最后,在校期间要依据制定的职业目标去努力尝试,在试错的过程中,调整职业预期的偏差,提升目标职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院校人才
人才云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