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独立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的顶层理念梳理*
2021-08-25程熠
程 熠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 400000)
独立实践教学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性课程,其也是培养环境设计应用型实践人才的重要课程,故而环境设计专业的独立实践教学课程在课程改革的语境下应成为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首要之事。那么,高校实施环境设计专业独立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的首要之事,又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应是宏观上对独立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的顶层理念进行梳理,这种顶层理念的梳理行为是课程改革过程的首要环节,它将梳理出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和指导理念,对助推课程改革大有裨益。梳理出来的顶层理念是基于时代、基于社会、基于专业、基于学科、基于人才培养之上的,在此顶层理念的导引下,环境设计专业的独立实践教学课程将不断地内在深化与外在完善,以此建设成环境设计专业健全的独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笔者在进行独立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的顶层理念梳理时,将其顶层理念分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进行讨论,价值理性即是独立实践教学课程改革中以精神为导向的价值观,工具理性则是独立实践教学课程改革中以工具崇拜、技术主义为导向的价值观,前者注重精神素质,后者注重工具技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提出的,他指出人的理性应该包含两种不同的类型,即价值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和工具理性(value rationality)。下面笔者将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视角梳理出环境设计专业独立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的顶层理念,并阐述其对于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独立实践教学课程的价值理性:工匠精神
《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今天“工匠精神”中的“匠”早已从木工的本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中央提“工匠精神”其内涵不仅仅指个体层面对产品的精益求精和尽善尽美,其背后还有更深厚的文化、伦理与制度内涵的指向。在更深层次上,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倡导“工匠精神”,体现的是对人和劳动的认同与尊重,想唤醒的是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以及劳动者自身的社会担当。环境设计专业独立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以树立“工匠精神”作为应对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前置条件,是时代的需要,更是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顶层理念。只有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独立实践教学课程中强调与时俱进的“工匠精神”,才能从根本上助推实践教学课程质的变化,才能更好地架设学校学习和企业要求间的底层桥梁。
(一)“工匠精神”于课程改革的意义
“工匠精神”于独立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的意义,一方面是:为独立实践教学课程注入工匠精神。独立实践教学课程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将推进工匠精神在课程建设中的渗入,将补充工匠精神作为独立实践教学课程的课程目标,将全方位地注入工匠精神到独立实践教学课程之中,打造以工匠精神为精神基底和精神引领的一流课程。另一方面的意义在于:深化独立实践教学课程的实践性。独立实践教学课程存在实践性不够深入,且显于表面的问题,这种问题导致课程越来越失离实践、远离地域、脱离市场,进而导致人才培养质量较低的种种问题。工匠精神理念在课程改革中的引入,将深化独立实践教学课程的实践性。工匠精神本就具备深入实践、在场在地、专注实操等内涵,将工匠精神应用于独立实践教学课程改革,将在各类实践性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把控课程对于工匠精神的展现,从而深化课程的实践性,解决浮于表面意义上的实践性课程问题。
“智能化时代中,工匠精神应成为所有公民的民族品格”,为独立实践教学课程注入工匠精神,并深化其课程的实践性,能够推进基于工匠精神之上的独立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同时赋予课程内涵工匠精神的价值理性,不断完善与丰富独立实践教学课程的改革,进而推动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
(二)“工匠精神”于人才培养的意义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课程,独立实践教学课程赋予工匠精神的价值理性之后,可以显现出工匠精神对于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可以为环境设计人才培养塑造“匠心”。“匠心”是工匠精神的精炼,培育设计人才的“匠心”亦是在培育工匠精神的素养,其包括“专注力、坚韧性、精细化、手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的素养。”“匠心”的塑造,是环境设计人才实践性综合素养的培育,其符合环境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逻辑,并将为人才培养注入具备工匠精神的“匠心”,使环境设计人才能够具备完全的设计人格。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环境设计人才的设计实践能力。工匠精神于人才培养的意义不仅在于精神素养和设计人格的完全,还在于设计实践能力的提升。工匠精神指向于实践层面,必然要走向实践空间,进行环境设计的空间营造。在工匠精神作为基底的课程实施中,环境设计人才从各类独立实践教学课程中磨炼与提高自身的设计实践综合能力,设计实践能力的提高亦将提升环境设计人才实现自身设计理念的手段。因此,工匠精神在独立实践教学课程中,对于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的意义,将不仅仅在于精神素质层面,也将在于设计实践层面,在两个层面的相互影响下,环境设计专业将会养成以“匠心”为基底,以设计实践能力为技能的复合型设计专门人才。
二、独立实践教学课程的工具理性:艺术+技术
早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理论先锋约翰•拉斯金就提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的学术主张,该主张到今天依然有效。“环境设计的出现来源于智能技术和艺术审美的结合”,因此内涵艺术与技术的环境设计专业,在实践教学课程的改革中,十分有必要去突出“艺术+技术”的理念。辩证地讲,环境设计的技术实践离不开艺术的指导,而艺术的魅力也需要环境设计技术实践去体现和传播,离开了艺术的环境设计技术实践无法根本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因此,我们在环境设计专业独立实践教学课程的建设中必须从根本上重视“艺术+技术”的理念。“艺术+技术”是工具理性,是以工具、技术为导向的价值观,这种理念会在独立实践教学课程改革及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其产生一定的意义。
(一)“艺术+技术”于课程改革的意义
“艺术+技术”是工具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融通,艺术性借由工具技术而表达,而体现,工具技术则以艺术性为指引。在环境设计专业独立实践教学课程改革中,“艺术+技术”顶层理念的引进,注重的是技术的引进,以及技术与艺术的融通,进而对课程改革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引进技术,可焕新课程。独立实践教学课程注重设计实践,因此设计实践过程中所应用的工具技术成了实现设计理念的最优手段,引进时代化、科技化、智能化的技术,可以打造课程的前沿性,使课程内容与其先进技术相结合,比如引进3D打印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VR技术、全息投影技术等等,使课程与技术相连,从而焕新课程的时代活力与创新动力,也能够使环境设计学生紧跟科技发展潮流。另一方面,融通“技艺”,可创新课程。技术的引进,要有设计理念的牵引,而不是设计技术的随意使用,工具技术是设计实践理念的表达手段,使技术符合艺术,使技术彰显艺术,使技术表达艺术,从而提高独立实践教学课程的艺术性与技术性,达到课程的“技艺”融通。如此,独立实践教学课程在“艺术+技术”的工具理性下,将得到技艺的双向补全和升华,进而达到一流课程建设的目标。
(二)“艺术+技术”于人才培养的意义
“艺术+技术”的工具理性应是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之向。环境设计专业属于艺术学科,但因其跨学科性及突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使之具备了艺术性和技术性的双重实践特性。设计实践的行为是艺术活动,设计实践的手段是技术活动。因而“艺术+技术”的融通性理念是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它之于人才培养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培养环境设计人才的技术性表达能力。环境设计人才未来的主战场就是环境空间的设计实践,包含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的设计实践,前者需要计算机软件(如SKETCHUP、CAD、3DMAX、LUMION等)以及AI技术、VR技术、3D打印等技术进行空间实现和表达,后者需要深入场地,进行测绘、设计、指导等工作。因而前者虚拟空间的设计表达十分重要,它是后者物理空间筑造的前提和基础。“艺术+技术”的理念会在课程中注入与时代相连的、与专业相连的工具技术,使环境设计人才在课程中掌握各项技术的使用技巧,以此熟练地应用各项技术在设计实践中的表达,从而塑造具备技术性表达能力的环境设计人才。另一方面,培养技艺双修的复合型设计人才。“艺术+技术”理念的意义不仅仅是技术性层面的浸润,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使环境设计人才能够从课程中获取“艺术+技术”的双重滋养,从而养成艺术的思维、艺术的修养、艺术的眼光和人格,以及技术的应用能力。使得环境设计人才在技与艺的融通中不断完善自身的设计人格,最终成为技艺双修的高素质复合型环境设计专门人才,而不是单单偏向于艺术或者技术的一类设计人才。
三、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时代语境对环境设计专业独立实践教学课程的顶层理念进行梳理,是独立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顶层理念中具备价值理性的“工匠精神”与具备工具理性的“艺术+技术”均对课程改革和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其一方面能够推进独立实践教学课程的优化改革,使之建设成为优质的一流课程;一方面能够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以“工匠精神”为基底,“艺术+技术”为核心的高素质复合型环境设计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