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现行科学教育

2021-08-24陈远志马国秋吴金东吴宗杰卢城钦胡岚恩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90期
关键词:实践科学创新

陈远志 马国秋 吴金东 吴宗杰 卢城钦 胡岚恩

【摘要】所谓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分科知识体系。而现行的科学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仅限于了解状态,十分浅显;到了初高中,则被简单地概括为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学科,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这个阶段的科学教育被厚厚的数理化课本与试卷覆盖了它原有的意义。本文将结合陶行知的三大生活教育理论来谈谈当今的科学教育发展。

【关键词】科学;教育;实践;学校;创新

一、现行科学教育的弊病

1.不够重视

先从基础教育谈起,在小学阶段科学教育属于了解范畴,不做硬性要求,没有应试压力,导致从学校到家长对科学教育的忽视。学校科学教学仅只局限于学校、教室并且以枯燥的形式照本宣科,生硬地教授知识。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还要死记硬背。这导致难以对科学提起兴趣,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再到初中、高中,科学被化为物理、化学、生物三大学科,并从此时起,升学与这三大科目息息相关,学校和家长又因此对此非常重视,纵使如此,学校仍然是枯燥的传授知识,刷题,刷题,再刷题,而家长则是给学生报起补习班。种种原因致使学生对科学兴趣缺失,更有甚者产生厌恶。这种重视是畸形的、病态的。

2.缺乏资源

科学教育,重在实验。需要以实验为基础,亲身实践感受科学的意义所在。因此,科学课如果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教具和学具——教学器材、仪器、设施,就无法达到教学目标。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有些地区的学校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就算想要给学生做实验也有心无力。虽然有些学校设备资源充足,但为了追求升学率,要么仅是随意地做几次试验,要么就是直接让学生记住经典试验的过程与数据。长此以往,养成学生迷信权威、主观臆断的不良习惯,缺乏科学素养。

3.没有示范作用

部分学校,不重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注重学习的结果,仅要求学生熟知科学知识,而忽视实验技能。面对书本上的知识,学生没有切身的经历,对知识感到陌生,对知识背后的科学现象感到模糊,难以想象。久而久之,学生缺乏创新动手能力,而现在恰恰最需要的便是创新的能力。

二、生活教育理论在科学教育中的实践

1.从“生活即教育”理论看当今科学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提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自营, 生活所必须的教育。”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了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生活决定教育, 教育也作用于生活, 只有将生活注入到教育的骨髓中, 教育才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当然也就包括科学教育。

陶行知认为,“生活”两字不仅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 而且包含了人每天遇到的事與人、与自然的关系, 包含了广泛意义的生活实践的意思。而科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科学是创造的科学,是实践的科学。“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 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科学的蓬勃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实验。因此,科学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联系。

纵观现在国内的科学教育,生活仿佛从中剥离开来,学校里只是“填鸭”式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们。一些教师的教学资源只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就更不用说科学实验教室了。在教学科学课时,很多实验都是由教师口头阐述,依靠学生自主记忆。个别教师认为做实验浪费时间而且不考试没必要这样做。学生也因从小知识与实际分离,可能会学到一点支离破碎的科学知识,但却不知道科学处理问题的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养成更是显得脆弱,更不要说只是知识创新了。

现如今,培养创新意识在如今已变得尤为重要,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又依赖于创新教育,需要教师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单纯只进行枯燥的知识传授是不行的,要落实于生活实践,才能帮助我们撞开那扇创新的大门。正如陶行知曾说:“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 需要生活的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

以幼儿教学为例。例如,在自然角中,教师结合季节组织幼儿进行种植活动,为每个幼儿准备花盆,提供大蒜让幼儿自己种植,并标记好名字。在幼儿入园后,教师要让他们先观察自己种植的大蒜,并观察其变化。之后,教师要指导幼儿浇水,并在科学活动中鼓励幼儿发言,说一说自己种的大蒜有哪些变化,并介绍其外形与特征。在生活化情境下,幼儿亲身感受了大蒜的成长过程,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也渗透了对幼儿热爱动植物情感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将生活中的科学利用起来,让每个环节、每个角落和每个空间都与幼儿生活加强联系,促使幼儿真正感受到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从“社会即学校”理论看当今科学教育

陶行知认为,学校是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

首先,社会本身就是一所教育资源极其丰富的学校。我们不应该把学校的定义局限在一座小小的、筑起围墙的、与世隔绝的房子里。古人所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是极其荒谬且错误的。因为知识本就源于生活中人们的积累,而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知识便得以产生和传播。这何尝不是先秦时期孔子、墨子等圣贤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途径?孔子周游列国,广纳弟子;墨子在乡间市井授人“兼爱非攻”的思想。先人尚且如此懂得如何利用社会来教书育人,而到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继续前进的今天,人们为何却故步自封了呢?

反观今天的教育现状,家长们只狭隘地把学校看成是那三尺讲台,把教育和生活、学校和社会割裂开来;单一地认为学生的学习只需要待在那个拥挤的房间里就可以遍闻天下事了,完全把社会当作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不利因素,把生活与学习对立起来。有些学生经常是学校、家、补习班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甚至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能力,脱离了社会,成为“高分低能”的学生。这种“伤仲永”式的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方仲永”难道就是我们的教育想要培养的人才吗?而古人早早就告诉我们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了。千年前的陆游便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场所,它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生活的经验,还有做人的道理。这些完全不比在学校所学的文化知识差。邓小平也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检验所学知识和把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所以,社会作为教育场所的巨大作用不能被忽视,而是要灵活地运用起来,努力营造全民学习的氛围。

猜你喜欢

实践科学创新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