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成人Ⅲ型阴囊疝效果分析
2021-08-24王丙阳
王丙阳
河南周口丽清医院普外科 周口 466000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的常见病,2018年的国际腹股沟疝指南指出,近1/3的男性将在其一生中罹患腹股沟疝[1]。随着临床对腹壁解剖认识的不断深入和腔镜等微创技术的日趋完善,各类手术方式不断演变[2],但无论开放还是腔镜术式,其各自优劣方面还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3-6]。本研究通过对46例行疝修补术的成人Ⅲ型阴囊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otallyextraperitoneal,TAPP)治疗成人Ⅲ型阴囊疝的临床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01—2020-01我院普外科行疝修补术的46例男性成人单侧Ⅲ型阴囊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均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以及超声或CT检查,符合Ⅲ型阴囊疝的诊断标准和相关手术指征[6-7]。(2)认识功能正常,无精神疾病史的患者。排除标准:(1)合并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者。(2)慢阻肺、复发疝、嵌顿疝、严重良性前列腺增生等。依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TAPP组和OTFH组,各23例。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1.2方法TAPP组:全麻,患者取头低足高10°仰卧位。经脐下缘1.5cm弧形切口建立CO2气腹,维持压力13mmHg(1mmHg=0.133kPa)。穿刺10mmTrocar,置入腹腔镜。分别于患侧腹直肌外缘脐水平和对侧脐下2cm穿刺置入5mmTrocar,作为操作孔,置入器械实施手术。术中由疝囊的腹膜反折处打开疝囊壁,直视下解除疝内容与疝囊壁的粘连后还纳,再向内环口方向分离5~6cm便可横断将精索腹壁化,无需将疝囊完全剥离。具体手术方式参考文献[8-9]。OTFH组行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Lichtenstein):全麻,取患侧腹股沟韧带中点上1cm至耻骨结节切口,逐层切开进入腹股沟管。横断疝囊方法同上,将近端疝囊自精索上游离下来直至疝囊颈部后结扎、切除。具体手术方式参考文献[10-11]。
1.3观察指标(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离床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2)术后并发症(切口血清肿、尿潴留、阴囊积液、暂时性术区感觉异常)发生率及随访12个月期间的复发率。
2 结果
2.1手术相关指标TAPP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离床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少)于OTF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术中情况和术后临床指标比较
2.2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TAPP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OTF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所有并发症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2组术后均获12个月随访,其间均无复发病例。
表3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Ⅲ型阴囊疝的诊断标准为[12]:(1)疝环缺损直径≥3cm。(2)腹股沟管后壁缺损,疝环周围的腹横筋膜菲薄、萎缩无张力。(3)疝囊及其内容反复进出阴囊。与Ⅰ、Ⅱ型疝不同,Ⅲ型阴囊疝的疝囊巨大,其颈部和底部与周围组织、精索往往形成致密粘连;患者病史较长,疝内容长期反复突入疝囊,往往与疝囊壁形成粘连。均增加了修补术的难度和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应由手术操作技术成熟和经验丰富的医生完成。
目前治疗腹股沟疝的手术方式主要有以Lichtenstein、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Rutknow)为代表的LIHR术式,和以TAPP、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preperitoneal,TEP)为代表的OTFH术式[2]。关于LIHR、OTFH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已有诸多研究给予分析和探讨,虽然仍存在不同意见,但术者应根据自身技术水平、患者的意愿,以及医院的条件选择适当的术式已在临床达成共识。本研究通过对46例行疝修补术的成人Ⅲ型阴囊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了TAPP与OTFH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术后随访12个月期间2组均无复发病例。但TAPP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均优于OTF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充分表明TAPP与OTFH均可有效防止术后复发,但TAPP具有手术用时少、术中出血量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更加符合微创理念[13]。但由于该术式操作切开腹膜进入腹腔,损伤了腹膜的完整性,故有可能诱发腹腔粘连而影响预后效果[14]。
鉴于Ⅲ型阴囊疝疝囊巨大,颈部和底部与周围组织、精索,以及疝内容与疝囊壁往往存在致密粘连。故无论是TAPP或OTFH,为避免游离精索和疝囊时损伤精索内结构及疝内容,均无需将疝囊完全游离,只需在疝囊腹膜的反折处打开疝囊壁,还纳疝内容后,向内环口方向分离5~6cm后将其横断即可。本研究不足之处为样本量较少、随访时间较短,其远期效果仍需今后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予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