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形束CT评价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正畸-正颌手术前后髁突位置变化的临床价值研究
2021-08-24周向向余炜伟阚全龙杜琎佳
周向向 余炜伟 阚全龙 杜琎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 郑州 450052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09—2020-09于我院口腔科行正畸-正颌治疗的15例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男7例,女8例;年龄17~22岁。纳入标准:(1)无正畸-正颌治疗史。(2)无弹响、疼痛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3)髁突形态无病理性改变。排除标准:(1)骨代谢异常者。(2)风湿、免疫等关节类疾病,以及全身系统性疾病者。(3)下颌骨性偏颌等畸形者。
1.2方法
1.2.1 关节间隙测量 调取入组患者术前1周及术后1 a的CBCT影像资料,使用CBCT专用分析软件,定位颞下颌关节的矢状位、冠状位和轴位三个断面。在髁突最大横断面上进行水平角矫正, 使髁突横轴与冠状面平行。选取经过髁突横轴中点的矢状层面,利用AutoCAD计算机软件测量,使用Kamelchuk法测量髁突前、上、后的关节间隙距离,分析手术前、后间隙的变化。
1.2.2 髁突左右相对位置距离测量 在CBCT影像分析软件上,手术前、后定位同一水平位的髁突位置(见图2)。在此髁突的水平截面图中,测量双侧髁突最外侧点间距(外距)、最内侧点间距(内距),以及此位面左右两侧髁突水平位长轴延长线的前交角(交角)(见图3)。CBCT均使用同一台机器拍摄并且处于同一标准体位:患者端坐目视正前方保持牙尖交错位。眶耳平面与地平面平行,获取影像的过程中面部始终保持静止。使用CBCT机 ( 美国 KaVo3DeXam) 进行360°扫描,层厚0.25 mm。曝光参数:电压120 kV,电流 5 mA,时间7 s。患者正畸、正颌均分别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正畸医生、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完成。测量数据均由笔者完成,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
图1 Kamelchuk法[10-11]L:与水平面平行。L1:过关节窝最凹点切点B的直线与L平行。L2:过B点作与L1垂直的垂线。C点:L2与髁突最上缘的交点。L3:过B点作与髁突前缘相切线,A为切点,过A作与L3垂直相交于关节窝前斜面点D点。L4:过B点作与髁突后缘相切线,切点为P,过P作垂直于L4的垂线相交关节窝后缘于E点。分别测量AD、BC、PE的距离即为关节间隙长度。
图2 蓝线为定位髁突位置的水平位 图3 A、D为左右髁突最外侧点,AD为左右髁突外侧点距(外距)。B、C为左右髁突最内侧点,BC为左右髁突内侧点距(内距)。∠E为左右内外侧点连线的前交角(交角)。
1.2.3 关节症状 记录术后随访1 a期间的颞下颌关节弹响、疼痛发生情况。
2 结果
2.1手术前、后各位置间隙术前1周与术后1 a的各位置间隙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左右侧关节前、上、后各间隙及前后比较
2.2术前1周与术后1a髁突测量值术后1 a的交角小于术前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外距、内距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随访期间颞下颌关节均未出现明显关节弹响和疼痛症状。
表2 手术前、后髁突测量值比较
3 讨论
CBCT是目前研究颞下颌关节比较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20-21],可从冠状、矢状、水平位三维方向对关节髁突观察分析。图像与实际结构比例1∶1,更加真实准确,前后影像对比还可以清晰显示是否产生位移变动,骨结构形态显示也比较清晰,可以观察髁突是否有吸收。
髁突位置的变化通常可以通过测量关节间隙及根据左右髁突相对的位置距离及角度定量来判断[6, 18, 22-25]。本研究采用CBCT影像分析软件对髁突进行三维观察及相关数据测量。基于有研究表明手术前、后髁突位置变化与患者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18],本研究未对患者的性别进行比较。本组未发现髁突形态有明显吸收。术前1周与术后1 a的各位置间隙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王秀婧等[26]的研究结果一致。术后1 a的交角小于术前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外距、内距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髁突位置有轻微差异,术后1 a髁突位置未完全恢复术前位置,但总体变化量不明显。
颞下颌关节是全身关节中较为精致细密而又复杂的结构,也是适应改建比较强的结构。若出现任何改变,就会发生适应性改建[27],否则无法适应,很可能会产生异常变化,引起弹响、疼痛等关节紊乱的常见症状[28]。本研究患者术前及术后1 a随访期间,均无明显的弹响、疼痛症状,可以表明正畸-正颌手术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正畸联合下颌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的正颌手术方法治疗骨性Ⅲ类错畸形,在正颌术后1 a髁突位置仍会有稍微改变,但变化并不太明显,术后稳定期间患者也未出现明显的关节弹响、疼痛症状,具有相对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