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泡洗辅助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临床研究
2021-08-24袁朝波李远红李广忠
袁朝波 罗 历 李远红 李广忠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1急诊科,2检验科,3药剂科,广东深圳 518000 4南山医疗集团同乐北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药剂科,广东深圳 518000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为痛风4期中的第2期,以发作频繁、疼痛剧烈为主要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针对性治疗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尿酸、抑制炎症反应为主,常用药物多选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秋水仙碱。双氯芬酸钠为临床常用非甾体抗炎药,可显著并快速缓解疼痛,但常伴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腹痛、腹泻等,使得患者依从性较差。本病系患者嗜食高嘌呤食物,导致湿热互结、瘀毒阻络而生红肿、疼痛之证,与“湿”“热”“毒”相关,故治疗以清热祛湿、解毒通络为法。中医药外治法历史悠久,近年来广泛用于临床,疗效确切且易被患者接受[1],本研究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辅以中药泡洗,旨在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就诊于本院的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患者62例,依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其中男28例,女3例;年龄(45.48±7.07)岁,年龄范围为29~61岁;病程(5.62±2.29)年,病程范围为0.3~13年。观察组,其中男29例,女2例;年龄(46.18±6.83)岁,年龄范围为28~63岁;病程(5.65±2.03)年,病程范围为0.4~12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的西医诊断标准[2];符合痛风湿热蕴结证的中医辨证标准[3];疾病发作时间在48 h以内;年龄18~70岁;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合并有心、肺、肝、肾等器官严重功能障碍;合并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疾病;局部皮肤破溃,无法进行中药泡洗者;备孕、妊娠或哺乳患者;依从性差,无法配合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冷敷,嘱患者多饮水、低嘌呤饮食。对照组患者予以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Temmler Ireland Ltd.,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70098)口服,75 mg/次,1次/d,连续治疗7 d。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泡洗治疗,方药组成为乳香12 g、没药12 g、栀子12 g、大黄12 g、赤芍12 g、牛膝12 g、黄柏10 g、薏苡仁20 g;上述药物,水煎取汁,每日1剂,泡洗治疗2次/d,连续治疗7 d。
1.4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文献[4]拟定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显效 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70%;有效 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好转,70%>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30%;无效 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30%。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关节肿胀积分评价患者关节肿胀程度:0分 正常,无肿胀;1~2分 轻度肿胀,皮肤纹理变浅,骨性标志仍明显;3~4分 中度肿胀,皮肤纹理基本消失,骨性标志不明显;5~6分 重度肿胀,皮肤紧,骨性标志消失。分数越高,代表患者关节肿胀程度越高。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关节疼痛程度:0分 无痛;1~3分 轻度疼痛;4~6分 中度疼痛并影响睡眠;7~10分 难以忍受的重度疼痛,影响食欲及睡眠。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疼痛程度越重。
治疗前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肘静脉血,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blood uric acid,BUA)、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
比较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例如胃肠道刺激、皮疹等。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87%(P<0.05)。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31,例,%)
2.2 关节肿胀积分、VAS评分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关节肿胀积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2组患者关节肿胀积分及VAS评分比较(n=31,分,
2.3 实验室指标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ESR、BUA、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2组患者ESR、BUA、CRP水平比较
2.4 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出现2例腹胀,1例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1(9.68%);观察组出现1例腹胀、1例皮疹,发生率为2/31(6.4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痛风性关节炎是体内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多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关节而形成的炎症[5],临床表现以关节周围红肿热痛、活动受限为主,急性期疼痛频繁发作且剧烈,甚至呈刀割样,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质量。双氯芬酸钠能够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低炎症诱导反应,从而快速有效地控制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红肿热痛症状。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主因患者嗜食高嘌呤食物,导致湿邪内生,积久化热,日久生瘀,痹阻经络,流注骨节发而为病;湿热搏结、瘀毒阻络则见红肿,经络不通则觉疼痛,故治疗以清热祛湿、解毒通络为法。中药泡洗方中,乳香、没药为治疗疼痛经典对药,可以活血消肿止痛;《本草纲目》描述乳香能“消痈疽诸毒,活血定痛”,没药则可以“散血消肿,定痛生肌”;《医学衷中参西录》以二药外敷,可“解毒、消肿、生肌、止痛”,故二药合用,可解本病关节之痛。栀子苦寒,《本草思辨录》认为其可涤“瘀郁之热”,与本病湿郁化热、日久生瘀之机理相同。大黄清热凉血解毒,《本草切要》述“疮肿以之散热拔毒,在红肿时解毒可也”,甚至在《汤液本草》中被描述为具有“推陈致新”的作用,故同栀子共奏清热解毒之效,缓解关节红肿热痛之症[6]。赤芍善行血中之滞、除血分之郁热,可散瘀止痛;牛膝则活血通经,以二者入药,使瘀得通,热得消,进一步消散痹阻于关节经络之瘀与热。黄柏、薏苡仁则清利湿热,可治疗湿热浸淫筋脉而致足膝肿痛者,故全方共奏清热、解毒、祛湿、通络之效,从而缓解关节疼痛,消除关节红肿症状。
《礼记》中载:“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外科精义》载中药外洗法“汤火有药涤之功”,这是由于其能“疏导腠理,通调血脉,使无凝滞也”,中药泡洗外治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易被患者接受的优点,故临床应用广泛。本病以瘀、毒、湿为主,故选用活血止痛解毒、利湿泻浊通络类药物进行治疗,且采用温热汤药泡洗之法,可进一步增强药物活血通络之效,使药物能通过皮肤吸收,直达病所。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87%;观察组关节肿胀积分及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以镇痛抗炎之双氯芬酸钠联合清热祛湿、解毒通络的中药泡洗进行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本病肿胀疼痛的症状体征,且二者皆无严重不良反应,故推测双氯芬酸钠可通过抑制炎性反应发挥缓解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关节疼痛肿胀作用,中药外洗剂的辅助疗法可以进一步增强消肿止痛的功效,提高临床疗效。董宏生等[7]在应用外洗剂治疗本病时发现在常规西医治疗同时联合中药泡洗能够缓解关节肿痛情况,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ESR在炎症疾病中可增快,CRP则是感染和炎症的标志物,其升高可佐证机体有炎症的发生;BUA是嘌呤代谢终末产物,是诊断痛风的生化标志,BUA水平升高提示存在高尿酸血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ESR、BUA、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经联合用药治疗后,患者BUA水平及炎症程度均较单用双氯芬酸钠组改善明显,这可能与中药外洗时局部的药物吸收促进炎症恢复有关,且中药外洗具有局部用药的靶向性,直接针对肿痛关节用药能更进一步提高解毒通络作用,使肿痛关节腠理得以疏通,血脉得以通畅,凝滞得去,则肿消痛减。
综上所述,中药泡洗辅助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患者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关节肿胀程度,减轻疼痛,降低ESR、BUA、CRP水平,且未增加不良反应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