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学生柔韧素质测试方法的实证研究

2021-08-24升,李

关键词:体格躯干负相关

高 升,李 茂

(1.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2.山西大同大学体育与健康研究所,山西大同 037009)

有效合理地发展柔韧素质,能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改善肌肉的力量和速度,柔韧素质主要取决于关节、肌肉、皮肤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年龄、性别等因素[1-2]。《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采用坐位体前屈测试柔韧素质,该方法简便易行,适合大规模测试[3-4]。在国内,阎智力等[5]通过分析柔韧素质的欲测属性,认为下肢是影响坐位体前屈的主要因素;徐晓伟等[6-7]认为该方法测试学生静止状态下的躯干、腰、髋等关节的活动幅度,但其成绩却与体格指标相关,且受到去脂体重指数和上肢肌肉量的影响。在国外,Daniel Mayorga-Vega 等认为坐位体前屈达到最好成绩时受试者臀部角度在同一水平,成绩却有高有低,这是腿、胸和腰影响了测试[8-9];F.Ayala等认为坐位体前屈测试短肌时有效性较差,不能很好反映以短肌为主的腰部柔韧性[10];Drenowatz C等认为腿部肌肉会对坐位体前屈测试产生影响,导致其测试的有效性较低[11]。本研究旨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追根溯源,为柔韧素质测试的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上海市某小学、初中、高中,覆盖12 个年级和7~18 岁12 个年龄段,有效对象1 039 人,各年龄基本达到男女各50 人。注:该三所学校均为普通学校,并不涉及体育专项学生。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分布情况,见表1。按照研究需要,于2018年5-6 月对研究对象的坐位体前屈、身高、上下肢长度、躯干长度和坐高等指标进行了测试。

表1 各年龄段受试对象人数分布

坐位体前屈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进行测试,身高、上下肢长、躯干长和坐高按照2016 版的《体质测量学》的要求进行测试。测试人员均为课题组专业人员。

采用SPSS18.0 进行相关性分析,设定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坐位体前屈的测试统一采用“鑫奥瑞”牌型号为TZCS-4 的坐位体前屈测试仪,精确度为0.1 cm。

2 研究结果

2.1 坐位体前屈与体格指标的测试结果

整体看来,身高、坐高、上肢长、下肢长和躯干长等指标基本保持缓慢增长的趋势,而坐位体前屈成绩与年龄的增长没有规律,时而增长,时而降低,男女学生坐位体前屈成绩的最高值都出现在16 岁,分别为12.92 cm 与16.90 cm,最低值均出现于8 岁,分别为7.06 cm 和11.92 cm。杨丽敏等人的研究也提示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柔韧素质总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其增长呈现"双降双升"现象[12]。坐位体前屈成绩及体格指标数据的测试结果,见表2、表3。

表2 受试对象坐位体前屈成绩与体格指标数据测试结果(男)

表3 受试对象坐位体前屈成绩与体格指标数据测试结果(女)

2.2 坐位体前屈成绩与体格指标数据的相关系数

表4 和表5 显示,男生的测试成绩中,身高与坐位体前屈成绩的相关性有10 个年龄呈现负相关,分别为7、8、9、10、12、14、15、16、17和18岁,其中9岁男生的身高与坐位体前屈成绩具有显著性相关(P<0.05);剩下的两个年龄中,11岁男生身高与坐位体前屈成绩不具有显著性,而13 岁男生身高与坐位体前屈成绩具有显著正相关(P<0.05),这样综合看来身高与坐位体前屈成绩的相关性并不统一,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4 坐位体前屈成绩与身体形态指标相关系数(男)

表5 坐位体前屈成绩与体格指标的相关系数(女)

上肢长与坐位体前屈成绩的相关性有9 个年龄呈现负相关,分别为7、8、10、11、14、15、16、17 和18岁,其中17 岁男生的上肢长与坐位体前屈成绩具有显著性相关(P<0.05);剩下的三个年龄中,13 岁男生与坐位体前屈成绩具有显著性相关(P<0.05),该部分女生的数据与男生基本一致。

而在下肢长度与坐位体前屈成绩的相关性方面,除13 岁男生与14 岁女生的坐位体前屈成绩与下肢长具有正相关性外,其他各年龄段男女生的下肢长与坐位体前屈成绩均为负相关。其中,部分年龄的坐位体前屈成绩与下肢长度存在显著相关性,如8岁男、18岁男、7岁女、8岁女、13岁女。

总体看来,各年龄段男女生的身高、坐高、上肢长、躯干长均与坐位体前屈成绩的相关性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各年龄段男女生的下肢长与坐位体前屈成绩总体上呈现一致的负相关,且部分年龄的相关性具有显著性。

3 讨论和分析

3.1 坐位体前屈与体格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身高和上肢虽然与坐位体前屈成绩总体上呈现负相关,但与此同时,这两个指标与坐位体前屈成绩也出现了部分显著性正相关,这样看来该部分研究并没有意义。而在坐高与躯干方面,与坐位体前屈成绩的相关性同样较为混乱。下肢长与坐位体前屈成绩具有大致统一的负相关,且剩下的两个正相关没有显著性。因此,下肢长与坐位体前屈成绩的负相关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总体来看,各体格指标与坐位体前屈成绩均不具备显著性相关,这可能与影响坐位体前屈成绩因素过多有关,如:遗传因素、平时训练情况的差异、营养摄入的不同、以及体格因素的影响等。即便理想状态下,上肢长度与坐位体前屈成绩呈现正相关,下肢长度与坐位体前屈成绩呈现负相关,躯干长度与坐位体前屈成绩呈现负相关,但是上肢长、下肢长、躯干长的变化同时发生,各自的增长速度也会因人而异,所以虽然从原理上可以推断出体格因素与坐位体前屈指标的相关性,但并不能通过这三者中的一个因素来推断坐位体前屈成绩的变化趋势,即上肢、下肢和躯干并不会与坐位体前屈成绩呈现明显的相关性也是意料之中。

3.2 坐位体前屈零点固定的分析

从坐位体前屈测试过程可以看出,其测试零点是固定的,但是由于体格指标的差异,导致每个人坐位体前屈测试的起始位置各不相同,有人的起始位置相对靠近受试者,而有人的起始位置相对远离受试者。当上肢较长,且体格其他指标保持恒定时,会导致手指指尖在开始时就可以伸到很远,这类受试者的起始位置比其受试者靠前,因而当进行坐位体前屈时,他们可以毫无疑问地比别人获得更高的成绩,但推动距离却与其他人无二。结果就是,上肢较长的人们将会获得一个较高的坐位体前屈成绩。当下肢较长,且体格其他指标保持恒定时,会导致上肢位置整体后移,起始点位置较一般人靠后一些,在进行坐位体前屈时,这类人自身本身就存在着先天弱势,因而测试成绩必然会低于他人。因此,下肢较长的个体的坐位体前屈成绩会偏低。

当躯干较长,上肢必须更长才可以摸到躯干正常长度时的起始点,在体格其他指标保持不变条件下,躯干较长时,上肢只能摸到靠后的位置,即起始点偏后,这样会导致在进行坐位体前屈时,与一般人相比,个体在开始时就已经具有了劣势,最终的测试成绩必然会偏低。所以,躯干较长个体的坐位体前屈成绩较差。就像是100 m 跑的比赛中,有的人从起跑线开始跑,有的人从起跑线的后面开始跑,而有的人却直接从30 m 处开始跑,那么,不管结果如何,事实上,每个人跑动的距离并不相同,那么最后每个人跑到100 m 处所耗费的时间无法衡量参赛者的速度,即中国坐位体前屈存在的问题在于其零点固定所引起的体格决定测试起点。

总之,不管是从上肢,还是从下肢以及躯干的角度出发,最终都会得出一致的结论,那就是这些体格因素影响到了坐位体前屈的成绩,而且影响坐位体前屈成绩的方式也完全一致,即通过间接地控制起止点位置的前移或后移,导致这些体格指标不同的个体先天就具有了坐位体前屈测试的优势或劣势。因而,零点固定是坐位体前屈的主要弊病之一,其导致每个人由于体格差异而具有不同的起始点,最终使得坐位体前屈的测试成绩无法有效评价个体的柔韧素质水平。

4 结语

关于坐位体前屈测试改革的呼声一直不断,但真正的改革却未真正进行,究其原因在于缺少科学的数据支撑。通过测试学生们的坐位体前屈成绩和体格指标,旨在揭示体格指标对坐位体前屈成绩的影响,发现身高、坐高、上肢长和躯干长四个体格指标与坐位体前屈成绩的不具有相关性,而下肢长与坐位体前屈成绩的具有相关性,而下肢长度对坐位体前屈成绩的影响主要源于测试零点的固定。为了剔除下肢长度的影响,可按照下肢长度确定测试零点,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坐位体前屈测试的可靠性。

总体看来,我国学生体质测试方法多为直接借鉴国外经验,缺乏对国内人群特点的分析,导致测试方法无法良好地适用中国人体格,有必要根据我国人民身体特征建立科学的身体素质综合评价系统,定制适合我国人民的体质测试体系[13-14]。

猜你喜欢

体格躯干负相关
N-末端脑钠肽前体与糖尿病及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呈负相关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小体格,大能量!鑫中渔用9年玩转超浓缩菌种
树与人
以健康体格筑精神长城
更 正
翻译心理与文本质量的相关性探析
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焦虑的调查与研究
角度法评价躯干冠状面失平衡
正常成人躯干皮肤温度觉阈值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