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非遗视角下高州木偶戏的文化价值与传承保护
2021-08-23李奕兰
李奕兰
摘要:始于明朝万历年间的高州木偶戏是一种融雕刻、表演、戏剧、音乐等诸多艺术元素为一体的戏剧表演艺术,具有展示高州地区的民俗文化、传播高州木偶戏的艺术知识、传播历史文化和道德知识、增强高州地区乃至其他地区人们交流等众多文化价值。但是当前高州木偶戏的发展面临困境,要让高州木偶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必须做到:推陈出新,培育更多观众;多措并举,培育传承人;加强教习,提高艺术水准;与时俱进,丰富保护手段。
关键词:高州木偶戏 文化价值 传承人 艺术水准 保护手段
中图分类号:J805
从非遗视角来看,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本民族的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对于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历史感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必须要加以保护,确保其有足够的生命力可以在历史长河中绵延不绝地发展。高州木偶戏从诞生到今天,已经有400余年的历史。在这400年中,高州木偶戏的生存境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它曾有过一枝独秀的高光时刻,民众喜闻乐见、街头巷尾津津乐道,木偶戏班繁荣壮大、演出络绎不断、甚至远渡重洋赴国外演出;也曾经历过无人问津的黑暗时刻,演出团队不断缩减、观众大量流失、传承难以为继。如何避免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走向消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現实问题。
一、高州木偶戏发展轨迹
(一)高州木偶戏简介
高州地处广东省的西南部,明朝嘉靖十四年,高州建成了当地规模最大的一座冼太庙。建成不久,就迎来了福建布袋木偶戏演出,木偶戏与高州在此一经相遇便擦出了花火。自此以后,木偶戏开始广泛流传于高州的各个村寨,高州也出现了专门演出木偶戏的艺人,他们对来自福建的木偶戏改编创造,将其与杖头木偶结合,用一担戏箱挑起表演所要用的布架子、锣鼓、木偶等工具,走街串巷,进行表演,这就是独具粤西特色的高州木偶戏。
“尺布蒙头号女巫,摇铃挝鼓唱偶于”描述的就是高州木偶戏的演出样式。高州木偶戏分单人、多人等不同形式,其中,单人木偶戏是最初的表演形态,通常在每年的新年、年例、庙会等节日表演,一般在庙堂演出,其最初作用是祭神,为了娱神使神高兴以便满足人们的心愿。无论是单人木偶戏还是多人木偶戏都离不开杖头木偶这个基本工具,木偶共包括四个部分:木偶的头像部分,包括眼耳口鼻;命竿,用于连接头像;身躯,包括上下两部分身躯以及手、脚;签子,用于连接木偶的双手。而杖头木偶戏之所以得名,便是源于竹竿与头像连接,外形看起来极似老人的拐杖。在木偶制作完成后,还需要通过彩绘和装潢对其进行夸张变形处理,使之神采奕奕、形象逼真。在表演木偶戏的过程中,木偶艺人通过操控木偶的头、手臂、腰腿、眼睛和口等,使之做出诸如穿衣、戴帽、喷火、开弓射箭、眨眼睛等各种动作,动作与真人极为相似,令人叹为观止。
(二)高州木偶戏发展轨迹
解放后,高州木偶戏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保护。1954年,茂名县(即今高州)成立了木偶戏剧团,并组织一群木偶老艺人加入,使他们成为木偶戏传承发展的主要力量。这些老艺人通过整理传统木偶戏剧目、亲身授艺,培养了一批木偶戏从艺人员,促进了高州木偶戏的发展。1957年,高州木偶戏老艺人吴德文带着木偶戏《白蛇传》进京演出,使木偶戏在众多民间艺术表演中脱颖而出,扬名全国。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木偶戏也难逃厄运,因为被打上“四旧”的标签而遭到禁演,木偶戏在这一时期几乎进入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之后,高州木偶戏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出现了专门表演木偶戏的高州木偶粤剧团。剧团为了创新木偶戏,采用“粤曲腔”代替“木偶腔”,同时,将广东的曲牌、唱腔等移植到木偶戏中,运用现代的舞台布景手段代替了原本简陋的木偶戏舞台,丰富了木偶戏的表现形式,提升了木偶戏的审美境界,赋予木偶戏新的生命力。该剧团的木偶戏演出广受欢迎,曾先后五次应邀到港澳演出,还曾到德国、法国等地演出,日、德等国家的木偶戏剧家也慕名前来高州观摩、交流。这一时期,木偶戏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高州木偶戏班一度发展到两千多班,演出规模达到年演出一万多场,在广东各文艺团体中冠绝群雄、盛极一时。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州木偶戏的发展又陷入困境,观众少、演出场次少、收入有限,使得高州木偶戏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高州文化部门为了缓解木偶戏发展的困境,对木偶戏班进行精编,将其缩减整合为两百多班,并给予扶持,积极为其开拓演出市场。在当地文化部门的扶持和指导下,高州木偶戏的发展渐渐迈入正轨,并在民间艺术舞台上大放异彩,获得不少殊荣。2003年,国家文化部门将高州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2006年,高州木偶戏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高州木偶戏作为当地乃至广东的一张文化名片,陆续出现在不同的场合。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广东活动周”展演活动、2011年“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演出、2016年广东省文化厅组织的台湾文化交流演出、2017年“魅力中国城”竞演节目等。这些演出活动,使木偶戏在时代发展的轨道中仍然保留一席之地,但影响力已难以与巅峰时期相提并论,加之传承模式的缺陷、艺术水准的衰退等,高州木偶戏的前景令人担忧。
二、高州木偶戏的独特性与文化价值
木偶戏是以木偶为媒介、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根据木偶在形体上的差别,可以将其分为布袋木偶、提线木偶和杖头木偶等。木偶戏包含了“木偶”和木偶操纵艺人双重演员,木偶由人操作完成戏剧内容的呈现和戏剧角色的塑造。高州木偶戏属于杖头木偶,它是高州地区历史的真实见证,是高州、广东乃至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展示高州地区的民俗文化
在高州地区,木偶戏是一种民俗习惯,它与高州地区的祭神习俗是紧密联系的,百姓希望可以获得神灵庇佑,所以他们会用各种方式表现对神的敬意,木偶戏便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中国民间信仰中有多种神灵,高州木偶戏所请之神皆来自于这些神灵。高州木偶戏通常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演出,每年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是高州木偶戏演出的黄金时节,主要演出祈福的木偶戏。高州木偶戏也会在七夕节演出,这个时期主要演出感情戏,如《天仙配》。粤西地区有自己特有的民俗活动——年例和冼太诞,粤西地区的年例因村镇不同,日期也会有差异。高州的年例活动通常在正月十五、十六举行,白天游神、宴客,表演木偶戏,晚上表演戏曲杂技。年例期间举办的木偶戏有多重作用,如娱神、表达人们希望愿望成真的期待、为节日增加浓郁的气氛。冼太诞是为了纪念对高州地区人民极为重要的巾帼英雄高凉郡而诞生的节日,这位民族女英雄惩奸除恶,保卫了高州及周边人民的安全,所以每年农历的11月24日,高州人民都会自发地在寺庙举行庆典活动,表达对冼太夫人的敬意,木偶戏是庆典不可缺少的内容。这一天演出的木偶戏多是历史演义中的忠义类小说,如《穆桂英挂帅》,既向冼夫人表达了敬意,又寄托了高州地区人民希望永远获得英雄庇佑的美好愿望。对高州地区的人民来说,木偶戏不但是一种古老有趣的艺术表演形式,还是他们了解地方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在非遗视角下,保护高州木偶戏,就是在保护极具高州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二)传播高州木偶戏的艺术知识
1.让更多人了解高州木偶戏的表演结构
高州木偶戏在演出剧目时并不是照搬原有故事,而是会根据表演需要予以适度改编,整个表演集唱、念、打、演为一体,极具观赏性。高州木偶戏演出前后通常会有法事仪式。如开场前会有“请神词”,内容主要包含几方面:介绍演出的故事,介绍演出的地点和出资人,说明演出的目的是为出资人祈福、请神。如“今天讲的是《白蛇传》的故事……今天是广东省高州市某某村某某老板的赠礼,请大神前来一看,保佑其生意兴隆……现在开始各方大神前来此看戏畅饮,保佑主家身体安康、幸福美满”。“请神词”之后继续演内容,结束有“祈福词”,有自己独特的结构顺序,即先为长辈身体安康长寿祈福,再为年轻人爱情婚姻美满祈福,为家庭和睦事业有成祈福,最后为婴孩平安成长祈福。
2.让更多人了解高州木偶戏的唱腔、唱词
高州木偶戏在唱腔方面,采用说唱结合的方式,有先说后唱或先唱后说,也有边说边唱、说唱交替的。这种唱腔极为生动,为了保证说与唱可以浑然一体,“说”的时候不是平铺直叙,而是讲究语言的语调,抑扬顿挫,“唱”则要求用夸张且自然的语调。此外,还有一种介于说唱之间似说似唱的,这种唱腔主要通过字调、语气、节奏上的变化,配合情绪的表达,使得说唱极富生活气息。唱词方面,高州木偶戏的唱词中经常会通过插科打诨的方式插入高州方言白话,使得木偶戏唱腔充分表现出地方特色。木偶戏艺人在表演到兴头时,如表达对奸恶现象的痛斥厌恶和对高大英雄形象的敬仰时,会就地取材,利用夸张、讽刺的手法进行即兴编唱,这样的即兴创作通常会被称为“爆肚”,看起来诙谐滑稽,让观众感觉妙趣横生。
(三)传播历史文化和道德知识
高州木偶戏的剧目内容多以民间流传的故事、神话、历史演义等为原型,剧目类型多样、涉及面较广。如《岳飞传》讲的是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事,岳飞虽出生于贫寒之家,但一生精忠报国,为了保卫大宋河山,使百姓免受荼毒,他驰骋沙场,多次击退金军,打造出了让金军闻风丧胆的“岳家军”。但最后却被奸人陷害,毒死于临安的风波亭。古往今来,岳飞的事迹不断被传唱,岳飞精神也成为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像《岳飞传》这样的英雄传说还有很多,如《杨家将》《薛仁贵》等。这些英雄文化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对于凝聚民族感情,增强历史认同、价值认同有重要作用。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有英雄却不懂得尊重爱戴英雄、传承英雄精神的民族也是悲哀的。高州木偶戏的演出对高州地区的民众和其他地区的观众而言,是传播英雄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在有趣的观演活动中,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历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故事,并了解与英雄人物相关的历史知识。此外,高州木偶戏中还有很多关于爱情的剧目,如《嫦娥奔月》《白蛇传》等,这些剧目中动人的爱情故事可以起到陶冶观众情操的作用。总之,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与系统的学校教育相比,其渗透力和影响力更强、更深远。高州木偶戏剧目宣扬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即仁、义、孝、廉等思想,这些思想可以起到滋润观众心灵的作用,可以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影响。
(四)增强高州地区乃至其他地区人们的交流
高州木偶戏是在高州人民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反映了高州的民俗和高州民众的日常生活,它的形成受特定自然、人文环境等的影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高州木偶戏已经成为高州地区人民社会生活的一部分。高州人民对木偶戏所宣扬的惩恶扬善、忠孝仁义、谦让礼遇、相敬如宾等思想是极为认同的,这种认同感是他们可以进行交流的坚实基础。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在减少,人们之间的交往意识和互助意识也有淡薄之势。通过高州木偶戏这样的民俗活动,可以为人们创造交往空间,让人们有机会齐聚一堂。如此一来,既愉悦了人们的身心,又可以促进人际交往,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气氛。
三、高州木偶戏面临的传承困境
(一)观众不断流失
现代生活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娱乐方式,对观众来说,他们有很多选择。有的观众选择观看木偶戏纯属一时新鲜,一旦开始观看,通常只能保持三分钟热度,很少有人能耐心地从头观看到尾,体味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相比较成年人,小孩子更喜欢观看木偶戏,但他们更热衷于打闹玩耍,喜欢模仿木偶的动作,很少有孩子能认真坐下来静静地听戏。与卡通人物、动画片相比,木偶戏的吸引力还是要逊色许多。观众对木偶戏普遍兴趣不高造成的结果是演出经常遇冷,一场精心准备的木偶戏演出,几千人的观众舞台,往往只有几十人或数百人观看。这样的观演氛围不但会挫伤木偶戏艺人的演出积极性,也会让观众对这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戏剧的艺术魅力产生怀疑,最终,会导致高州木偶戏传承环境的恶化。
(二)傳承断层严重
无论对哪种艺术而言,传承人都是关键问题。没有传承人,一门艺术很难经久不息地代代相传,华夏文明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有无数的传承人在默默地接过传承的“接力棒”。但当下,高州木偶戏的传承断层问题比较突出。高州木偶戏的传承模式较为松散,有师传、家传两种主要模式,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一旦下一代不愿意接过“接力棒”,随着老一代木偶戏表演艺人的老去、逝去,木偶戏艺术将陷入无人问津、渐渐被历史遗忘的尴尬境地。而这种缺点已经变成当下的现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子承父业”,越来越多的老艺人收不到徒弟。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年轻人对木偶戏的认同感不强,对木偶戏未来的发展前景没有信心,他们不愿意把青春和时间投注在看不到未来的事业上,更愿意另谋生路。还有一些年轻的木偶戏艺人,怀着满腔热忱投入到木偶戏事业中,但由于演出收入低、观影人数少,他们会渐渐丧失信心,转而改行从事其他工作。
(三)艺术水准不高
高州木偶戏演出水准不高,原有艺术水准衰退。高州传统木偶戏表演中艺人是需要一人多技的,既要手脚并用操纵木偶,让木偶做出各种惟妙惟肖的动作,还要自己配乐伴奏。但现在,高州很多木偶戏班的表演都大打折扣,很少有年轻艺人能真正掌握木偶戏的精髓和全部技艺,这是因为高州木偶戏技艺中一些舞剑、开扇等武打动作没有几年的勤学苦练是很难掌握的,并很难在表演中做到行云流云。同时,高州木偶戏多取材于神话故事和历史演义小说等,要表演好木偶戏必须要熟悉这些小说的内容,对不同人物角色的特点要相当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表演中让木偶与人物合二为一,使其表现得活灵活现。但由于老木偶戏艺人渐渐老去,年轻的木偶戏艺人不注重技艺的锤炼,所以很难呈现高水平的表演,为观众所诟病。
(四)保护手段单一
广东省政府及高州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木偶戏,也做了大量工作。如成立高州木偶协会(现已改为高州木偶传习所),并为其提供财政拨款;为了保护优秀的木偶戏艺人,还专门深入各乡镇,组织针对高州木偶戏剧团、艺人的评级工作,颁发演出证给优秀艺人;对演出技艺优秀的木偶戏剧团还给予免交演出税费等优惠;组织木偶戏剧团参与对外交流。但显然这种保护手段过于单一,不足以为高州木偶戏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加之,政府财力、精力有限,很难为高州木偶戏创造更多的演出机会。
四、非遗视角下高州木偶戏的多元传承路径
(一)推陈出新,培育更多观众
高州木偶戏的生命力在于观众,没有观众,再好的艺术也只能枯竭。要吸引观众,就要投其所好,了解现代观众的口味。对高州木偶戏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保留传统木偶戏艺术精髓的同时,对其进行创新。如可以进行剧本创新,在古代历史演义剧本中穿插进一些当下流行的话题,使之与历史演义中的人物、事件或情节相互勾连,通过贯通古今,勾连天人,让历史与现实相通,增强观众观看时的共鸣,使其可以共情。同时,可以考虑创编一些适合儿童口味的动画木偶戏,将动画元素融入到木偶戏创作中,使之巧妙结合,培育儿童观众。此外,现代年轻人酷爱游戏,可以以高州木偶戏剧本内容、表演形式为原型,融入游戏要素,开发出年轻人喜爱的手游。通过这些方式推陈出现,可以赋予高州木偶戏更多的现代元素,使其更好地与时代接轨,迎合现代观众的口味变化。
(二)多措并举,培育传承人
木偶戏艺人是传承木偶戏的“主力军”,只要有人愿意接棒,木偶戏就不会销声匿迹。针对木偶戏传承人越来越少的困境,政府应当采取鼓励和保护措施。如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中划拨专项资金,为木偶戏艺人提供演出待遇保障,无论是龙头剧团的木偶戏艺人,还是乡村木偶戏班艺人都应当被纳入保障之列,确保他们事务演出收入;也可以在文化馆编制中划出一定的份额,用来招聘资深优秀的木偶戏艺人,对这些艺人采取购买养老保险、演出奖励和补贴等保障措施。通过这些措施,解决木偶戏艺人的后顾之忧,保证始终有相当数量的木偶戏传承艺人。除了专业的木偶戏艺人,地方政府还可以考虑与学校教育接轨,在学校的课外活动或某些学科教育中融入木偶戏教学,让学生了解高州木偶戏的基本知识。这些学生可以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通过不同的移动载體,宣传自己所知道的木偶戏知识。这样一来,学生作为传播者也成为了间接的传承者。如此,有利于在社会上营造出保护高州木偶戏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教习,提高艺术水准
艺术水准是高州木偶戏的看点所在,艺术水准越高,其吸引力就越高,如果仅凭三招两式就想糊弄观众,最终将会让高州木偶戏陷入无人问津的绝境。然而,艺术水准的提升是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的。“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要想提高高州木偶戏的艺术水准,还是要加强木偶戏艺人的操练,可以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木偶戏教习场所的监管力度,督促木偶戏教习场所、教习艺人加大对木偶戏艺人的训练力度,将高州木偶戏演出剧目、演出需要的武打技艺、音乐伴奏技艺等作为日常教学内容进行传授,所有艺人都应当接受考核,考核通过颁发相应的演出证书,只有拥有演出证书的人才可以参与高州木偶戏的演出活动。另一方面,高州木偶戏艺人要有自律意识、传承意识和对精湛艺术的追求,要自觉将自己作为木偶戏艺术传承中的关键一环,加强木偶戏技艺训练,提升自身木偶戏演出水准,力争将最好的演出呈现给观众,让观众感受到木偶戏的独特魅力,为木偶戏的发展营造健康良好的环境。
(四)与时俱进,丰富保护手段
数字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高州木偶戏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也应当与时俱进,采用数字化技术创新和丰富保护手段。第一,可以探索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影像数据库,将高州木偶戏相关数据纳入其中;可以用数字媒体记录高州木偶戏传承人的口述资料和现场表演活动,从地方志或其他文献资料中收集整理与高州木偶戏相关的文字、影像资料,形成数字化影像。这样的一个数字化影像数据库可以确保高州木偶戏相关资料的长久保存。第二,可以在地方数字博物馆或图书馆中开设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专栏,将高州木偶戏纳入其中。年轻人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登陆查看,参观与高州木偶戏相关的文物展或演出活动。这些多样化的手段,可以拉近高州木偶戏与现代人的距离,能够引导他们用多种方式体验木偶戏非遗文化。
五、结语
“两竿青竹歌前贤,方丈舞台砺后人”。高州木偶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值得保护传承。为了保护高州木偶戏,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不断地探索相应的保护办法。但是高州木偶戏要传承发展,不能仅仅“向外求”,只依靠政府扶持,还需要“向内求”,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还需要高州木偶戏的民间艺人们深挖木偶戏的内在底蕴,主动与时代接轨,与现代艺术、现代审美融合,使其焕发持久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易云.广东的木偶戏和皮影戏[J].广东艺术,1997(02).
[2]党劲.粤西高州单人木偶戏考述[J].民族艺术,2011(20):126-127+125.
[3]周汉杰,冯碧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高州木偶戏班传承发展研究[J].南方论刊,2020(12):82-86.
[4]王梓承,吴苗.卸甲肩担木偶戏的历史渊源与现代传承[J].中国戏剧,2020(04):92-93.
[5]林玮.广东木偶戏研究简述[J].戏剧之家,2015(17):9-10.
[6]林云锋,曹章玲.浅谈高州木偶戏的艺术特点和传承发展——以高州市木偶戏传习所为例[J].大学教育,2018(09):153-155.
[7]朱亚云.浅谈木偶戏操作现状调查与研究[J].中国文艺家,2019(0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