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叙事、塑造与升华:钢琴音乐在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润色”功能
2021-08-23杨钧淦卢武
杨钧淦 卢武
摘要:电影《海上钢琴师》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影片中音乐炉火纯青的运用,它打破了音乐只能作为电影“背景”的惯例,将音乐从“幕后”搬到了“台前”。钢琴凭借其独特的音色和宽泛的音域受到了影片导演的青睐。29首钢琴曲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钢琴音乐在影片中展现出“给感情润色”“给剧情润色”“给人物润色”“给主题润色”四大润色功能,实现了电影与音乐“灵与肉”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钢琴音乐 电影音乐 声音艺术 润色功能 灵与肉 《海上钢琴师》
中图分类号:J905
众所周知,电影艺术诞生之初便是以默片的形式进入到观众的视野,由于没有任何声音配乐,观众只能依赖演员大量的、甚至是夸张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感受剧情的跌宕起伏。20世纪初期,电影艺术从无声电影发展成为有声电影,声音元素在电影领域崭露头角,逐渐进入到观众的视野。电影中的声音元素可分为人声、音乐、音响三种。谈到电影的“声音艺术”,一般最先想到的相关联的词语便是“背景音乐”。音乐元素在电影中经常被背景化、边缘化、次要化。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于电影的好坏评判会随着他们思想观念的演变而不断发生变化,新时代的电影已经从“眼球经济”向“耳朵经济”发生转变,观众也越来越关注听觉上的享受。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Giuseppe Tornatore)拍摄的电影《海上钢琴师》之所以能够取得诸多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影片中音乐炉火纯青的运用。在该影片中,音乐大师恩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打破了音乐只能作为电影“背景”的惯例,将音乐从“幕后”搬到了“台前”。钢琴音乐贯穿于该影片叙事的始终,《海上钢琴师》也成为了电影史上流传最广、深受观众喜爱的传奇佳作。
钢琴是电影《海上钢琴师》音乐元素的主要表现乐器。钢琴的音色特别:作为键盘乐器,用键拉动琴槌以敲打琴弦,可以演绎缤纷多彩的音乐形式,例如跳奏音、连奏音等;钢琴的音域宽泛:其音域广达六至七个八度,音高从低到高,力度从弱到强,既能体现电影作品中深沉的情绪也能表现慷慨激昂的场景。钢琴是速度、力度、旋律、和声、风格、个性等各种艺术表现要素交织糅合所形成的“听觉美”,正是因为钢琴在音色上的独特以及音域上的宽泛,在表现形式上既能以独奏的形式,或表现出独处时的抒情悠扬,或表现出战场上的慷慨激昂,又能与其他中西方乐器相互融合,形成浑然天成而不显突兀的合奏式的声音效果。《海上钢琴师》中共使用了29首钢琴曲,钢琴音乐的大量使用作为影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极大程度地提升了电影的观赏性,使得影片历久弥新、深入人心,从而电影修复版也在时隔20余年后再次上映。钢琴音乐为电影进行了有效的润色,主要表现在“给感情润色”“给剧情润色”“给人物润色”“给主题润色”四个方面,对电影进行艺术的再加工,丰富电影内涵,实现了音乐与电影“灵与肉”的完美结合。
一、抒发情感,给感情“润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已经发生转变。伴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改善,受众群体对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产生了迫切的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Abraham H. Maslow)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将情感需求划分为是比生理需求更高层次的需求。看电影和听音乐恰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方式。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可以抒发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而通过音乐来表达影片中人物的情感则是一种常见的影视表现手法。英国传播学家丹尼斯·麥奎尔(Denis McQuail)等人在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类型研究中,将受众的使用类型与其需求和心理联系起来,受众在观看电影时,会根据自身的情感和需求来筛选、过滤某些传播内容。电影内容是否能够满足受众需求引发情感共鸣是影响电影票房的关键。沈阳音乐学院付宁教授在研究中将电影作品中的钢琴配乐分为多元化特征、引导特征、情绪特征、节奏特征等四大特征,其中的“情绪特征”指的就是“用钢琴配乐代替人物对白,成为抒情的主体”。情感的高低起伏通常与电影作品故事情节的跌宕转折相吻合,因此,情感体验是观众“观看电影”这一行为最为深刻、最为关键的体验。电影中的音乐作为桥梁与纽带,很好的将观众的情感与电影的剧情相互捆绑、相互关联,增强观众的代入感,不同音乐在不通电影情节的使用给观众的情感体验也是不一样的,观众可以在音乐的烘托下,跟着电影情节的发展表现出或惊喜、或紧张、或悲伤、或惋惜的不同心情,这也正是电影音乐对于情感“润色”的艺术魅力所在。电影艺术是从生活中衍生出来的,是将人类情感元素叠加起来的具体表现,通过音乐来表现电影情节的张力,可以使受众在观看电影中能够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情感色彩。角色的内心世界也在音乐的渲染下直观的显现出来。如果想要通过音乐展示电影的艺术魅力,就需要用音乐去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为此,钢琴音乐本身的情感元素需要完全融入到电影中。在《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中,电影主角在参加钢琴比赛时弹奏出来的音乐跌宕起伏,抑扬顿挫,这样的音乐节奏可以看出主人公具有熟练的钢琴演奏技巧,观众也能感受到主人公对于钢琴音乐的热爱。观众在观看电影的时侯可以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感受到电影情节也随之变化,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电影的欣赏价值也随之提高,而且电影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推动叙事,给剧情“润色”
从叙事学的视角看,所有媒介产品都是“叙事”的作品。电影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相似性,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叙事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而电影作品很多也都是以叙事为主,一部电影就是一个故事的整体或者多个故事的集合,故事的叙事言理通过诸多情节的有机衔接来进行。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所叙述的故事,一定是让人欲罢不能的,组成故事的情节有起有落、有张有弛、有平铺直叙有起伏跌宕、有和风细雨有电闪雷鸣。沈阳音乐学院付宁教授将电影作品中的钢琴配乐概括为对比性动机、线索性动机、转折性动机三大类推动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钢琴音乐也能用此三种动机概括(表1)。电影中情节的发展也是由钢琴音乐推波助澜的,运用音乐烘托氛围同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电影中,音乐虽然采取了配乐这一形式,但它却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音乐响起时,它能够引导观众的情绪情感并与电影之间产生共鸣。法国声音理论家米歇尔·希翁(Michel Chion)在其经典电影声音理论的著作《视听:幻觉的构建》中说到:“声音是精神性的,无法触及,而影像可以显形,我们也可以说,影像是被投射出来的,而声音是个投射器,从这点上说,后者向影像投射涵义,赋予其价值”。因此,声音元素赋予了影像艺术多重价值,构建多重感受。作为该影片构成要素之一的钢琴音乐,其最终是要为电影情节的发展而服务,在《海上钢琴师》这部影片中,音乐则充当了叙事线索,成为推动故事情节的重要元素。整个影片是从小号手麦克斯的视角,采用回忆的形式将整个故事引出。“影似看山不喜平”电影作品中的钢琴音乐对于剧情表现出一种平缓—高潮—平缓—高潮—平缓—高潮(表2)的节奏变化,具有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好的电影作品是有呼吸的”,利用钢琴音乐的推动与渲染,可以将剧情从平缓到高潮,从高潮到低谷进行了很好的协调和过渡,有利于电影情绪的调整和节奏的把控。
三、塑造形象,给人物“润色”
电影叙事的第一元素就是人物,俄国文艺学家普罗普(Vladimir Propp)在其“功能理论”中提出,人物是叙事艺术中承载功能作用的重要角色。“人物是文艺作品的灵魂,任何作品的主题思想、创作意图都是通过人物形象来体现的,演绎作品中所包含的环境描写、故事情节都是围绕人物情感和人物思想来设定的,因此,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的主体,更是演艺作品的核心”。“影视剧作同一切文学作品一样,以刻画人物塑造典型形象为自己的中心任务。离开人物形象的塑造,即使故事編织得再离奇曲折,自然环境描写的再优美别致,也不可能拍摄出好的影视艺术片”。美国著名电影配乐作曲家伯纳德·赫尔曼(Bernard·Herrmann)认为“音乐能够挖掘并强化角色的内在性格”,人物是影视作品情感输出的主要传递者,通过音乐的艺术衬托,可以将单薄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更为深刻、饱满,更能细腻的凸显出剧中人物的形象和内心复杂的情感。例如:在女孩来到船上时1900(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与开头欢快、愉悦的心情大有不同,此时1900的眼中充满希望与惊喜,于是一首《Playing love》从他的手间流出,在场的人都被他的音乐所感染,这首曲子表达了1900内心的期待与希望,没有其他复杂的感情,只是1900对女孩真挚的情感。当女孩离开1900的视线后,琴声也戛然而止,充分表现出1900的失落,钢琴音乐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升华主旨,给主题“润色”
匈牙利著名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Béla Balázs)认为声音不仅是画面的必然产物,也是主题的源泉和成因。每一部电影都有自己所要传达的主题和刻画的内涵,观众通过钢琴音乐的烘托更好的代入到故事情节中,也更加容易理解到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和内涵。钢琴音乐是对电影《海上钢琴师》主题的诗意延伸,整部影片做要表达的正是世俗与艺术,名利与纯净之间的斗争,钢琴配乐对电影主题的演绎和诠释起到很好的补充和说明,观众可以静静体味影片中钢琴音乐的流淌,感悟像水一样清澈柔和,像风一样的轻盈随性,像云一样纯净圣洁,像海一样波澜壮阔的音乐旋律。钢琴配乐的使用延伸了观众的观影感受,即便电影落幕,观众仍停留于电影情节中,意犹未尽。在最后的危难时刻,钢琴音乐依旧表现着它的清净优美,回顾整部电影,无论是影片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亦或是影片剧情的推进,都恍然大悟,好像观众在重温一个身边的故事,一种亲身经历过的心情,看似与主题的分离其实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远离于自身生活实际之时又恰似恍如昨日。钢琴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将影片推向作品情绪的制高点,也将观众的情感推向高潮,从而达到升华电影主题的效果,将作品自身所独有的灵魂注入人心,扣人心弦。
五、结语
电影《海上钢琴师》是浪漫主义的结晶,导演选择具有自由、浪漫特色的钢琴音乐作为影片的重要听觉艺术,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钢琴音乐在影片中展现出“给感情润色”“给剧情润色”“给人物润色”“给主题润色”四大润色功能,是的电影更具艺术性与人文性。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有声有色”的高雅艺术,当代电影以视听联袂、音画一体、情理交融的叙事艺术感染和感动观众影视作品,作为现代社会一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传承及表现形式,钢琴音乐在电影作品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钢琴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更加充分地表达影视作品的艺术情感和审美价值,实现了音乐与电影“灵与肉”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英]肯尼迪,[英]布尔恩,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四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
[2][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李彬,吴风,曹书乐.大众传播学(修订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付宁.《绿皮书》中钢琴配乐片段的动机与特征分析[J].电影评介,2020(06):106-108.
[5][挪威]雅各布·卢特.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M].徐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法]米歇尔·希翁.视听:幻觉的构建[M].黄英侠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7][俄]普罗普.故事形态学[M].贾放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
[8]刘海峰.对电影钢琴配乐审美体验的分析研究[J].艺术品鉴,2019(18):95-96.
[9][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