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史观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探赜

2021-08-23温斌

成才之路 2021年22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温斌

摘 要:多元史观是新课改对于历史教学中史学观点全新而又系统的要求。文章主要针对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还沿用传统史观的现状,重点从多元史观对于历史教学的影响进行探析,以此让历史教师理解多元史观,提高对其应用的主动性,发挥多元史观的应有作用,培养学生的多元历史思维能力、多元文化意识,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高中历史;多元史观;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2-0092-02

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中的“新”除了要求推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之外,还要将史学界中一些新的史学观点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其中包含了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环境史观,以及社会史观等。多元史观和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机结合,能够让高中历史教学对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评价具有多方面的视角。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不少的教师还在沿用传统的史学观点开展教学,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对于多元史观在教学中的意义认识不足,导致多元史观应用的主动性不强。因此,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历史为例,对多元史观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进而强化教师对多元史观的重新认识,使其在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一、增强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对于历史喜欢但对历史课程不感兴趣的问题长期存在,历史教师的教学工作特别辛苦,教学效率却很低。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历史教师首先必须舍弃传统的历史观念,采用多元史观开展教学。历史课堂从内容而言,应该是生动且有趣的人文史料的阐述与分析,不应是枯燥乏味的。之所以出现枯燥乏味的现象,是因为部分历史教师还沿用传统的单一历史观进行教学。多元史观的应用可以消除这个弊端,给老师和学生提供多维视野,更加贴近生活,更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讲述的内容就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通过时间线索,对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后的三个历史阶段人们在日常生活方面的变化进行了讲述。对于该课的教学,笔者在介绍内容后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近代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与习俗有哪些变化?通过提问让学生对发生变化的原因分析有所准备。接着就是利用多元史观思想对分析过程进行引导:从社会史观层面看,人们的生活之所以发生变化,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文明史观层面看,近代中国生产力提高是从农业文明迈进工业时代的必然结果;从全球史观来说,近代中国人生活的变化,是西方社会的工业革命及其对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影响的结果,等等。因此,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基于多元史观,由多方面对历史事件的成因与影响开展教学,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历史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促进学生多元历史思维能力提升

历史思维能力就是根据现有史料,通过信息识别提炼获得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力。高中学生所具有的历史思维已初步建立,并开始趋于成熟。传统的历史思维从时代角度来看存在一定的保守与封闭特征,对于当代社会,要求学生的思维体系必须具有现代性和开放性。这是由于當今世界的全球一体化特征和以往相比程度更深,所有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成果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同时成果分享范围进一步扩大。因此当代的中国教育,应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开展。现今流行的多元文化史观教育理念,就是基于当今国际发展态势和中国发展需要,要求学生学会用立足全球的视野来对待人类历史,把握世界的未来发展方向。

例如,人教版必修三“新航路的开辟”一课,利用多元史观进行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更能促进多元历史思维能力的建立和培养。从全球史观的视野来看,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让世界市场由孤立向关联与融合转变,逐渐形成一种具全球概念的新的世界市场。从环境史观维度来看,新航路的开辟让地球上的生物具备了全球迁徙的可能。新航路开辟之前,人类基本上没有大范围的迁移,新航路开辟后,这种大范围的迁移才开始出现。从现代化视野进行分析,表明了新航路的发现让欧洲资本主义的范围拓展具备了基本的条件,同时也给这些地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催化剂。从文明史观的视野来看,新航路的开辟让东西方之间文明的交流和碰撞成为可能。通过上面的简析,我们就能发现,多元史观的应用,其过程就是从不同视野对一件事情进行剖析,本质上也就是学生发散性历史思维的启发与培养的过程。

三、利于学生情感和价值观形成

因现代史学进一步发展,历史思维内容也注入了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内容。这就要求学生进行历史课程学习时,要从历史的客观描述里,通过学习分析和感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尤其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和培养。多元史观的应用,更能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认识历史的本质,并在情感上铭记历史,刻苦学习,为祖国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例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从表象上看是英国和中国的战争,其本质就是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冲突。在这场冲突中,代表农业文明的中国以《南京条约》的签订宣告失败。随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也是以中国失败收场,可以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一段屈辱的记忆。教师在进行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引导上,应以多元史观进行探究,让学生对事件本质进行客观的认识。由文明史观来看,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具有典型的农业文明特征,在现代科技方面落后于西方的工业文明。由全球史观来看,农业文明为主和工业文明为主的国家在科技方面实力相差较大。利用多元史观进行引导,学生们就很容易认识到落后与贫穷就容易挨打的历史教训,让学生建立为中华复兴而刻苦学习、奋斗的价值观。因此,高中历史课的学习,不仅是学习相关基本知识,深层的意义在于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而多元史观的应用,更利于学生的历史情感和价值观建立。

四、实现学生多元文化意识建立

进入21世纪,由于全球经济的发展,社会上的文化、思想意识等也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这些文化思想在交流中产生冲突,导致社会领域的文化意识也具有了多元化特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其他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讲授,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多元性,并理解其他民族文化,最终能够吸收优秀的内容与形式,来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例如,人教版必修三“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一课,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体现了当时的科技与文化成果,并且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传播与应用,如造纸术被阿拉伯人引进欧洲,推动了欧洲的文化快速发展;指南针的引进让欧洲人的航海事业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上的编排具有中外混编的特点,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感受文化的多样性,让学生换位思考,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最终实现多元文化意识的建立。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用和传统观念不同的多元史观开展教学工作,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让学生历史成绩有所提高。另外多元史观的运用,更能促进学生历史多元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化意识等综合素养的培养,更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正确对待多元史观具有的教育意义,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主动采用多元史观进行高中历史相关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许广成.新课标背景下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观察,2019(30).

[2]徐泽华.基于多元理解的高中历史教学[J].教育科学论坛,2013(10).

[3]章志平.应充分发挥史料在学生多元历史观培养中的作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02).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