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传统文化创新劳动教育
2021-08-23张惠娆
张惠娆
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之一,直接决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职业形态的多重变革,将劳动教育简单地等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工、学农”的思想与实践,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实际,必须重新认识新时代下的创造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教育的内涵、外延和深意。劳动生产转向劳动创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创造性劳动正逐渐取代重复性劳动,因此,劳动教育应突破传统认知,整合劳动教育资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青岛东川路小学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挖掘传统文化特色的资源,让孩子们历经从劳动体验内化到文化自觉的过程,走出一条特色劳动教育之路。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劳动的美学价值不但体现在劳动的成果上,更体现在劳动过程中。学校在组织劳动活动的同时,也在积极思考如何让学生体验劳动中的美,围绕“衣、食、用”将“美食”“布艺”“陶艺”“茶艺”“香道”等传统技艺引入劳动课。
食——美食课程
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给劳动教育提供素材。元旦组织学生开“百变饺子宴”;赶上元宵节,包元宵;二月二,组织学生学习龙抬头传统习俗,感受传统文化,亲手做龙尾、做装饰。端午节包粽子,中秋利用月饼的包装盒制作手工艺品。学生学到了知识,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到劳动的乐趣,体会劳动的美感。
衣——布艺课程
中国早期农业社会物资缺乏,当家中有小孩过满月时,亲朋好友都会送来一片手掌大的布,由小孩的母親将这些零碎布头缝缀起来,给小孩做成衣服或被子。用这种拼布做成的衣服称为“百衲衣”,被子则称为“百衲被”,希望小孩穿各家的衣服、盖各家的被子长大,将来成长过程平安顺利。“拼布”最初用于补足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是国际上非常流行的古典唯美主义手工艺。学校配备专业的缝纫机、电熨斗、扒边机等工具,以拼布为主,同时围绕拼布延展到布艺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并尝试设计和制作拼布作品。通过制作有中国风格的作品,感受中国图案的色彩美、对称美。让学生通过一针一线的缝制锻炼手工实操能力,鼓励学生利用废弃的衣物、碎布头进行制作,变废为宝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
用——陶艺、茶艺、香道
陶艺。学校开设了陶艺课,让学生在捏、搓的过程中学习基本的造型训练,提高驾驭陶泥的能力,制作水杯、花瓶、笔筒等,用陶艺装饰美好生活。
茶文化。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内涵厚重,是一个从形式到内容,从物态到精神的结合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茶艺课围绕茶知识、茶趣味、茶礼仪、茶艺术等,带给孩子们深刻的影响。学校在室外开设一亩茶园,随着时令季节进行播种、浇水、松土……;室内开设炒茶房,让学生感受“杀青”;在茶艺教室里识茶具知用途,执茶具习茶艺等,让学生历经从种茶、采茶、炒茶到喝茶,道道工序的艰辛付出和精心酝酿,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香文化。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香品的制作与使用形成的,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香道课围绕香知识、香趣味、香礼仪、香制作、香艺术等,多方位知识体系的融入,让孩子们在高雅有趣的香事活动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掌握基本的制香技能,感受“香气养性、明德惟馨”。
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创新劳动教育的有益尝试。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培养劳动习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更加具备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