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薄弱中学教育质量提升的策略
2021-08-23乔占军
乔占军
当前,虽然教育均衡发展的力度有所增强,但是城乡教育差距仍然很大,教学设施设备、生源质量、师资配备、家庭教育等问题仍是乡村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障碍。全面提升农村中学教育质量,尤其是农村薄弱中学的教育质量,要转变思路。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中学,2012年根据布局调整,四所中学合并,最远招生辐射半径80多公里。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生1200余人,教师110人。合并初期,学校硬件条件不达标,教师之间不能很好地融合到一起,人际关系紧张,工作被动消极。学校教育质量低下,家长不满意,社会反响极差。2015年,学校组建新的领导班子,经过几年的努力,教育水平逐年提高,成为全县内农村中学的排头兵。
构建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
文化是学校的软实力,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是学校师生共同成长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是一种可持续的教育力量。打造好的、催人奋进的学校文化,实施文化立校、文化兴校、文化强校的策略,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
学校努力营造“和谐向上”的“担当文化”,注重挖掘“担当文化”的内涵,让激情向上的“担当”精神文化,引领学校不断发展,让“担当”润泽每一位蓝中人。本着继承和发展的原则,学校确定了2.0版本的学校文化建设方案:办学理念“为每一名孩子的美好未来奠基”,办学愿景“青出于蓝胜于蓝”,学校精神“和谐向上,自强担当”。围绕“办学设备齐备、校园环境优美、教育管理精细、教学成绩优异、师生关系和谐、办学特色明显、区域影响广泛”的办学目标和“心理健康、体格健全、心灵高尚、会学习、会生活、知感恩、有担当的合格中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公开征集校徽、校歌、校色、校旗等,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学校文化建设,使学校文化底蕴拥有更深的内涵和更美的教育意义。打造“用制度规范人、用评价激励人、用爱心温暖人、用公平凝聚人,用培训提升人、用表率带动人”的管理文化。
丰富课程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
初中教育绝不是为了学生的某一次重要考试,而是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规划构建丰富多彩课程体系,以课程为引领,激发学生个性潜能,夯实、拓宽学生发展根基,才能在高中完美起跳。基于此,学校实施“课程立校”战略,重新构建了课程体系,绘制了具有农村特色的“课程图谱”。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制定学校课程的标准,开设30余種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社团课程,彰显学生个性。
健全有效的德育管理体系,是提升教育质量的保障
几年来,我们始终坚守 “爱的教育 铁的纪律”的德育管理理念。用“爱的教育”唤醒学生,疏导思想,教育学生应该怎么做;用“铁的纪律”保护学生,堵塞行为,告诉学生不能去做什么。学校注重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从细微事抓起,从具体事做起,让良好习惯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爱的教育”还体现在要特别关注建档立卡学生、留守儿童,关爱单亲家庭孩子。我们采取教师“一帮一”“一帮五”等方式,师生结对帮扶,建立帮扶生档案。教师从生活、学习、心理和情感等各方面加强关注,用真情弥补学生情感缺失,让孩子们安心读书。
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石
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第一生产力。加强教师师德培养,树立“教好课就是最大师德”的理念,增强教师主动成长、自我培养、自我反思的内驱动力;树立优秀典型,宣扬先进人物,在广大教师中弘扬教育发展的正能量,培树更多更好的“四有”教师。实施青蓝工程,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教师队伍达到老带新、新促老、共提高的目标;抓住青年教师成长的黄金时期,为新上岗教师、特岗教师做专题业务培训,帮助他们设计成长规划,为他们发展成长蓄势;“京津冀教育共同体十校联盟”开展三年来,通过教学研讨、同课异构、教研培训等活动,有效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