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党史育新人
2021-08-23吴又存
吴又存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共产党100年披荆斩棘、栉风沐雨的奋斗史就是一部精神发展史,也是一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革命史、教育史。那么,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针对学生有效进行党史教育呢?我结合自身从事二十多年思政课教学方面的实践和经验,谈谈对于开展党史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学”:沉下心来好好学习党史知识
讲好党史,首先要学好党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阅读党史著作堪称“地基”。学好党史,并非仅仅是历史课教师的任务,更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要有历史视野。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其中,浓墨重彩地提到了百年党史。党的百年历史蕴含着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思想结晶和精神财富,在学习时要从中精选出最惊心动魄、最感人至深的红色革命故事,挑选出最具影响力、最有代表性的革命人物,遴选出最有时代价值和意义的章节。避免面面俱到而无法把握重点,在学习中领悟到历史事件表层下的深层次思想。
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带头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用丰富的党史知识和先进的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听众也许可以原谅我们的刻板、无趣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我们的不学无术。要认真阅读四本“指定书目”——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简史》。这四本书,背后凝结的是数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只有沉下心来好好学习党史知识,才能全面系统地弄清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进而举一反三,增强历史自觉,真正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才能发挥思政课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
“讲”:要讲出气壮山河的气势
思政课教师讲授党史时,决不能“念着稿子低着头,全体听众都梦游”,而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们要讲出党史课应有的精彩和风骨,要讲出气壮山河、荡气回肠的气势,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又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要善用之,讲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们思政课教师的情感就是那山中仙、水中龙。语言需要情真意切,交流需要发自肺腑,授课需要激情澎湃,课堂需要真情涌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深情地回忆了一件往事: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穆青等同志撰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他当时在北京市八一学校上初中一年级,平时严肃的思政课张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几度哽咽,尤其讲到焦裕禄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疼痛难忍时用棍子、茶杯等硬物顶着肝部,以致藤椅右侧被顶出一个大窟窿时,张老师泣不成声,同学们也流下眼泪。这给当时仍处于少年时期的习近平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后来从政后,他曾多次前往兰考县焦裕禄同志纪念馆进行瞻仰,焦裕禄鞠躬尽瘁、勤政为民的感人精神,始终是激励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不竭力量。
要练好“讲”的真功夫,“最是情深能动人”,以情动情,用授课者的真情点燃听课者的真情,进而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党史课不是一节普通的历史课,授课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受众逐步树立理想信念,坚定听课者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样才会具有感召力,才能使党史内容入脑入心、走心走深走实。
“看”:适当播放震撼人心的视频
学生对两件事特别感兴趣,一个就是老师讲自身的经历,因为学生觉得老师有些神秘;还有一个就是看震撼人心的视频。课堂上每当看视频时,学生把灯一关,窗帘一拉,眼睛睁得大大的。所以,思政课教师讲授党史课时,可以尝试播放一段与讲授内容相关的震撼人心的视频,以电影、电视剧和纪录片等形式生动再现波澜壮阔的党的历史,惟妙惟肖地描绘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喜闻乐见中培养学生在困难面前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在危急关头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比如,讲到“抗美援朝精神”时,教师不妨播放热播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的视频剪辑:1952年10月,为打击盘踞在上甘岭的美国和韩国军队,志愿军第15军29师87团9连战士邱少云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锋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敌机向他所在的潜伏区投掷燃烧弹,火势蔓延到他身上,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也一动不动。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壮烈牺牲。
我顺势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邱少云在战场上没有放一枪一炮,没有打死一个敌人,更没有炸毁一座碉堡。因此,他不算是一个英雄。你怎么看?引导学生认识到战士邱少云為了胜利,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宁可被大火活活烧死,仍然坚持纹丝不动,这需要钢铁般的革命意志。这就是我们人民军队为什么能够百战百胜的军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军魂,才能以劣质的装备去抗击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让他们闻风丧胆,这也是我们永远不该丢掉的精神财富!所以,尽管邱少云在战场上没有放一枪一炮,没有打死一个敌人,更没有炸毁一座碉堡,但他永远是我们心目中当之无愧的英雄!
“诵”:适时朗诵诗词作品增强感染力
诗词,是从最真挚、最原始的人类情感中开出的花朵。影响大、传播广的党的诗词,无疑是革命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为传承红色精神、培育学生理想信念打开了一扇窗。
有一次讲授党史课时,我“故弄玄虚”地对学生说,大家请看:我手上拿着的是什么?学生说:石头。我说:对,石头。这是我上周赴南京出差时,带回来的一种石头,很特别,它色彩艳丽、光彩夺目,人们把它叫作——对,雨花石。那雨花石为什么如此绚丽,它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家知道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归纳说:正如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那样,它象征着烈士的鲜血,象征着爱国和革命的传统,就是这样一颗小小的石头,静静地躺在泥土之中,但是它愿铺起一条五彩的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胜利!在南京还有一个雨花台,原本是高僧设坛讲经的幽静之地,后来却成为国民党屠杀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的刑场,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中国的22年间,在雨花台牺牲的爱国人士达10万人。出生于湖北武昌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也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1931年就牺牲在雨花台。课堂上,我激情满怀地吟诵起恽代英牺牲前在监狱所写的《狱中诗》:“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通过吟诵革命诗词,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和凝聚的伟大力量,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倍加珍惜我们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激励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李慕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