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级文化建设重在提升软实力

2021-08-23彭兰苏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1年4期
关键词:教室学会班级

彭兰苏

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看得见的:教室的墙上贴了什么?教室里摆放了什么?开展了哪些班级活动?第二个层次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要在墙上贴这些东西?为什么要在教室里摆放这些东西?为什么要开展这些活动?把这些引入班级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可以把看得见的物品、活动看作班级文化建设的“硬件”配备,用什么样的物品、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就可以称作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硬实力”。那么,那些看不见的,但却最终决定班级选用哪些物品、开展哪些活动的班主任的个人思考、价值取向、制度安排,就可以被称作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软实力”。

班级文化建设的灵魂是立德树人

所谓“软实力”,是指文化、价值观念、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班级文化建设的“软实力”就是起推动作用的那棵“树”、那朵“云”、那个“灵魂”,实质上就是班主任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时的指导思想、实施路径和落地方法,也正是班主任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与实践。

因此,班级文化建设不仅是对教室环境的布置,更重要的是,班主任是否想清楚了自己布置的教室环境和开展的活动究竟是为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只有班主任把这个根本问题想明白了,班级文化建设的“软实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班级文化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可见,班级文化建设的灵魂是“立德树人”。班级文化建设要立的“德”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之德,要树的“人”就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样高远的志向、这样高度抽象的语句,是年纪尚小的孩子们一时间难以理解的。那么,如何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理想融入孩子们的思想,融入他们在班级里度过的每一天呢?

我认为,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是可以通过班级里的每一件“物”、每一件“事”传递给学生的。

打造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教室

“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是我们追寻的理想状态。我们可以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打造一个尽量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教室。

调任至宜昌市西陵区南津关小学以后,我根据班级只有14名学生的特点,将教室的前三分之二布置为教学区,将十四张课桌摆放为开口朝向讲台的半弧形;教室的后三分之一布置为开放式的阅读区,将10张课桌拼成一张大的阅读桌,铺上富有童趣的桌布,从学校图书室中选择适合的儿童绘本放在上面。

将课桌摆成半弧形,孩子们就在教室的中间拥有了一个活动空间;开口朝向讲台,孩子们和老师的互动就没有了阻碍;童书在铺有漂亮桌布的阅读桌上展开摆放,就给了孩子们积极的暗示和指引——教室里是可以自由阅读的,阅读是被重视和鼓励的。

教室的墙裙和门后被设计为生活区,摆放设置了彩虹色多格矮柜、环墙裙粘贴挂钩。孩子们的跳绳、脱下的衣服、下雨天带来的雨伞,都有专属的挂钩挂放;孩子们的餐具、水杯乃至抹布都有专属的柜格摆放。这样,孩子们带到学校的每样生活用品都有专门的地方摆放,一方面解决了学生课桌容积小、生活用品摆放不下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分区分类的物品摆放本身就是“无言的老师”,指引着学生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养成置物有序、物归原处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这种习惯的背后是对“物”的尊重和珍惜——即便是抹布这样的小物件,也根据学生的手劲大小裁剪成他们认为合适的大小,每次使用完毕后,先在教室的最后一个窗栏上晾干,再按大小顺序整齐地放入彩虹柜中的抹布放置格。

有时候学生用完抹布没有收拾,我就会请他们回答:“抹布是为了帮助我们擦去污渍才弄脏了自己,我们要珍惜它们的付出,感谢它们的付出。如果我们使用后,不把它们洗干净、晾干、摆放整齐,而是让为我们付出的抹布带着满身的脏污,被嫌弃地扔在角落里哭泣,这样做,合适吗?”让孩子们学会尊重、珍惜身边不起眼的“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才能逐渐学会尊重、珍惜身边每一个普通的“人”。“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道理就是要通过这样的小事传递给学生。

教室里配备吸尘器、玻璃擦、加湿器等现代清洁工具和生活用品。农村的孩子在家大多没有机会使用这些工具和用品,教室里提供了,孩子们就有了机会去了解、使用它们,孩子们的视野就可以因此扩大一点点,感知就可以因此丰富一点点,对现代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向往也会多一点点。

教室里還有各种生活和学习用品。孩子们在学校运动、玩耍时,摔跤、磕碰是难以避免的。教室里有了创可贴、棉签、消毒水,孩子们就可以及时地为受伤的同学处理伤口,同学之间的互相关爱也在这样的行动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孩子们忘带美术课、科学课需要的学具也是常见现象。教室里提供彩笔、剪刀、固体胶、各色纸张等用品,孩子们就可以按需使用,既不耽误学习,也让孩子们有了体验“用物爱物”的机会。如果孩子们使用了教室里的公物,按时归还,按原位摆放,我就会表扬肯定他们对物品的珍惜和对班级制度的遵守;如果孩子们一时忘记,没有把彩笔收好,没有把固体胶的盖子盖好,我就会询问:“你有没有爱惜帮助你的文具‘小伙伴?”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内在的学习驱动力,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强烈学习与吸收能力,这使得幼儿从出生起便开始对环境保持着不断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所获取的经验,将会被吸收并成为日后进行更高阶智能学习活动的基础;探索中所获得的喜悦与成就感,则会正向循环地支持儿童下一次的探索,并形成自信、积极、独立、主动的正向性格特质。

可见,只要班主任用心思考、精心安排,班级教育场景中的每一件“物”、每一件“事”,都可以向学生传递积极的理想和信念,都可以让学生感知理解班级文化建设中看不见的“灵魂”,都能指引学生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品格和朴实高远的志向。

引导鼓励学生呈现更好的自己

教室的墙面、后黑板是展示区。当孩子完成一项作品,不论精美与否,都会以粘贴、悬挂的方式展示,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劳动与努力是被珍视的。这种珍视是不附加任何评判条件的——不是你的作品非要达到某种水平才会被珍视和展示,而是只要你做了,你的作品都会被珍视和展示。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们可以在班级里获得充分的安全感,不必把精力和智慧花费在掩藏和伪装上,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作品的创作中去。

蒙台梭利认为,通过作业,儿童自然就“学会谨慎,学会自觉,学会指挥身体的行动”;通过作业这种自由选择的个体活动方式,学会依靠自己,学会尊重他人,使“儿童之间没有妒忌,没有争吵”,从而培养“绝对平静”的气氛,良好的秩序由此而来;通过作业,让儿童学会自我约束,为意志力形成做准备,推动儿童服从。可见,蒙台梭利所主张的是从自由经过作业到自觉秩序和服从,从而实现让儿童自我教育的目的。

不论是学科作业,还是手工作品,每一个成果都是儿童当下能力与自我意识呈现的结果。如果孩子能满怀憧憬地去创作自己的每一件作品,期待每一次都呈现出最好的自己,而且每一次都成功,孩子们自然会自信满满地去探寻、试用更新、更好的呈现方式,他们就会进入一个生机勃勃的自主探索、自动提升的良性循环中。如果孩子们知道自己的作品会被评判,达不到标准就会被淘汰、甚至是被批评或轻视,孩子们就会产生不安全的感觉,甚至战战兢兢,生怕自己被否定。这时,他们的创作很难以呈现自己为目的,而是首先保护自己,他们的求知欲、探索心、创造性都会被限制。原本能力弱的孩子容易自我放弃,而能力优秀的孩子则容易陷入伪造“完美自己”的危险境地。

我会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孩子的作品,珍惜孩子们每一次的劳动付出,并且以欣赏的眼光引领孩子们挖掘自己作品中的亮点,让他们认为自己的每一次创作都是成功、有进步的,再把作品展现出来,让孩子们互相欣赏、学习、借鉴,并引导他们不断发现新的表达方式,让孩子们继续充满想象地创作和呈现。为了呈现出更好的自己,孩子们在创作中自然会“学会谨慎,学会自觉,学会指挥身体的行动”。此时的“谨慎”“自觉”“指挥身体的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服从和自我保护,而是为了呈现更好的自己。

班主任目中有“人”,心中有“兒童”,孩子才能逐渐学会“认识自己”“尊重他人”。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才能正确认识“人”与“物”即人的发展与社会资源的关系,从而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勇敢追求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综上所述,班级中使用的每一样“硬件”,约定的每一个“制度”,对每一件“事”的态度,都是由班主任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的“软实力”决定的。班主任的“软实力”得到了提升,班级文化建设就能够进入“教师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学生得到有效发展”的美好境界。

责任编辑/曹小飞

猜你喜欢

教室学会班级
“313”教室
班级“四小怪”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学会分享
不称心的新班级
班级被扣分后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