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每一个师生都是缔造者
2021-08-23谭小娟
谭小娟
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是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一所初中学校,目前有63个教学班,3500余名师生。很多来访者说,学校既有生态生活味道,又有文艺文化气息,具有独特的校园文化。如果从这个角度回溯学校发展的历程,光谷实验中学学校文化的形成就是一个不断寻找办学语言的过程。
“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
2012年,根据校园文化创建工作需要,学校确立了“创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的办学理念。随后,又寻找到了“多元教育”“七彩课堂”“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等词语来表达学校的“三风一训”。
2014年,我们认为“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就是“幫教育”,即“教育是一种帮助”。“帮”是名词,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指向师生的能力、智慧、精神和责任;“帮”也是动词,是教育的过程和方法,其策略是激励,强调“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有能力、被需要的未来公民”。自此,学校开始寻找到自己的教育语言:“帮学课堂:课堂是一种帮学的状态”“互助德育:德育是一段师生互助的体验”“自救教师:教师成长是一个自救的过程”。
2014年中考前夕,一封有着班级大多数学生联名的要求调换学科教师的投诉信摆在我们面前。大家都不理解:“为什么教学成绩排名前列的教师没有得到孩子们的认可呢?”经过多次对话后,师生达成谅解,教师被重新请回课堂。但是,这件事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信息化时代,教师因知识而具有的权威性已经弱化了,只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才能吸引学生与师同行,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师对此事的反思中,我们找到这样一句话:“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这句话在学校教师群体中具有高度认同感,成为“帮教育”十大定理之首,也正是这句话造就了学校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
“教育要走向生活”
2018年,临近元月调考,毕业班廊道里的小书吧已积满灰尘,学生应该有一段时间没来阅读了。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应试压力,学校提出“校园应该有生活的样子,教育要走向生活”的理念,并决定用“陶”开启“教育走向生活”的行动历程。
4月初,第一季彩陶画展拉开序幕。班级美术课变了样,学生或独自一人,或三五成组,拿起画笔,认真地描画着一只只陶罐,一个个彩陶作品惊艳了全校师生。11月份,学校举行了第二季彩陶画展,主题是“擦亮一间教室”,从单纯的陶,延伸到了绿植,从美术教室延伸到了班级教室,用彩陶与绿植相结合的形式打造各班班级文化。
观赏彩陶作品,让语文老师们文思泉涌。他们组织学生用文字咏陶,学生的作品很丰富,从散文、诗歌到寓言故事,甚至还有小说,似乎每一件彩陶作品中蕴含的意象都被学生的文字捕捉到了。随后,语文老师们开设了写作、阅读、演讲和话剧表演等文学社团,创编了《乌桕树下》文学刊物。
生物老师也被带动。2019年5月,由生物老师参与组织和实施的“绿陶之念”首届校园园艺博览会启动。第一环节:全体师生搭乘地铁前往武汉园博园学习园艺作品设计,老师们设计了“天亮就出发”“穿越一座城”“对话园博园”研学活动;第二环节:设计班级园艺作品,研学回来,各班开始分组设计作品,展示评选后确定班级作品;第三环节:搭建班级园艺作品,整个搭建过程持续了将近一个月;第四环节:学校举行盛大的校园园艺博览会,同学们游园观景,各班还组织学生进行布景讲解和文艺表演。
校园园艺博览会活动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展开,融合了生物、美术、音乐等学科。从明确任务到调研问题、制定方案、实施行动、调整优化,再到成果展示,每一步都在师生共同参与中扎实推进。
活动一发不可收,学校需要大量的陶器让学生进行创作。德育干部在传统节假日设计了“亲子寻陶”作业,要求学生与父母一起回乡寻陶,一起感受美丽乡村,聆听长辈讲家风家训故事和父母成长故事。随着成千上万个陶器走进校园的,还有同学们的反思和感悟。美丽乡村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的巨大变化,以祖国为荣;家风家训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家族发展变迁,以家族为荣;父母成长故事让亲子关系更为融洽,以父母为荣。德育活动走向了生活,学校成了陶的博物馆。
在活动中,还有很多学生对陶器的历史产生了兴趣,历史老师就和他们一起开展研究。经过调查,他们发现本地大量的陶器产自汉川马口窑厂,还完成了陶器和窑厂发展变迁的研究报告。
从彩陶画展到校园园艺博览会,从美术画陶、语文咏陶、生物用陶、历史研陶到德育寻陶,是一只只“陶”撬动了学校,不仅擦亮了校园色彩,让艺术感、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而且还形成了新的课程观。因学习生发的课程才具有生命力,才是学生需要的课程。
让教育过程“看得见”
当我们强调“教育走向生活”的时候,校园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可是,体育教师、音乐教师也有他们的烦恼:“我们也做了很多,但是大家好像看不到我们的付出。”为了破解非统考学科的评价问题,我们提出“看得见的教育”,非统考学科的教师开始行动。
首先是学科教室。体、音、美、信息、心理、历史、地理、生物学科的教师开始建设学科教室和办公室,在完善功能的同时,也会用陶器与绿植装点空间,让这些空间拥有了各个学科的特点。
然后是教学方式。非统考学科的课堂率先开展项目式学习,将知识学习融入一个个真实的问题和任务中,学习效果以成果展示的形式呈现。于是,在学期末,音乐学科有了持续两周、全部学生参与的音乐盛典活动;体育学科有了“再见运动场”系列赛事;美术学科有了“彩绘校园”作品展。
“看得见的教育”逐渐深入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班主任每天会用美篇或是微信公众号推送学生在校园里的生活点滴,备课组的每一场教研活动都通过美篇推送到学校“101读书会”微信群。学校教育、教学和教研过程“看得见”,不仅优化了家校关系、师生关系,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老师们的文字书写、图文编辑、视频拍摄剪辑水平和学习力、反思力都有明显进步。
“同学们,我讲清楚了吗?”这句话是沈艳玲老师的课堂常用语。沈老师的课堂语言清雅,深入浅出,实验直观,作业很少,可学生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一句话中找到密钥,与大多数教师常用的“同学们,你们听懂了吗”比较,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异,这源于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沈老师重视教师讲授语言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而非学生理解能力的强弱。我们将这句话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理念,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进而借鉴“可见的学习”理念,强调及时反馈和正向激励。
当一种理念得到广泛的认同,它会成为这个群体共同的价值观,形成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这就有了学校文化的样子。
今天,光谷实验中学呈现在教室、廊道、平台和墙面的各种物质现象是师生们多年来不断实践积淀下来的外在观感,但其内核应是学校不断发展的办学理念。回溯学校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它不是请教育专家提出来的,也不是请文化团队整体设计的,它是在破解学校一个个问题和困境的行动中,不断寻找学校办学语言的过程中发掘出来的。我们在老师们的语言中捕捉到它,在师生们的故事中寻觅到它,它既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所以,在光谷实验中学,校园里的每一个师生都是学校文化的缔造者。
责任编辑/曹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