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

2021-08-23王瑛珊

考试周刊 2021年52期
关键词:培养策略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王瑛珊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充分说明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核心素养的定义和内涵,分析了当前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依据核心素养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 引言

数学来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学数学的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乐趣、建构起学生对数学的整体认识为主。教师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将核心素养渗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提高自身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学好数学打好基础,以此达到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目的。数学教学与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是学生发展需求和现实要求决定的,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专业素养低

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专业知识包含内容丰富,不仅包括学科知识同时也包括教育知识。因此,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学基础,也是进行教学的关键。教师要注重自身教学理念的更新,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教学方法等各方面的能力。目前,许多教师专业素养仍有待提高,主要包括以下部分。第一,教师要看到课程的潜在知识。课本内容终究有限,教师要对课本有自身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潜在知识,通俗易懂的教给学生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第二,教师对自身工作要保持高度热爱,认真备课、积极上课。只有对工作保持热爱,才会有工作激情,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课堂氛围,所以教师要学会调整自身的情绪,学会控制情绪,将自身看做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教师认为简单的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可能觉得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按照一定的逻辑将每节、每章、每册的内容连贯起来,深入发掘教材内容蕴含的教育意义。教师只有深入挖掘教材,才能更好的开展核心素养教育,否则不仅难以达到目标,还会事倍功半,浪费时间。

(二)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高

兴趣是学生开始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任务。数学知识内容相对无趣、抽象,而且要求学生有转换思维的能力,但是小学生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小学生普遍认为数学学科难度大。再加上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成绩的要求,小学生面临较大压力,长此以往,将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抵触数学学习。

(三)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思维惰性是导致学生思维能力较差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当遇到有难度的题目时,超过30%的学生选择等教师课堂讲解,20%以上的学生选择请教别人,选择抄答案的学生占10%左右,仅有25%的学生选择自己探究想办法。由此可知,当前小学生缺乏自控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他们无法准确的看出问题的本质,找出有效信息。而且面对难题时,他们也无从下手,不加思考就放弃。长此以往,学生会认为数学难度大,而且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即思维惰性。另外,思维机械也是造成思维能力差的关键原因。研究表明,学生解题错误超过一半的学生是因为没有认真审题,学生对于同类型的习题只是照猫画虎,练习时没有自己的思考,以至于只是简单的题型转变就导致学生不能理解,找不到做题方法。因此,学生只是机械学习,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

三、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景

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使他们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所以,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发展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加入数学游戏,通过娱乐的模式,使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发现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之美。教师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进行知识大比拼,讲解数学家的事迹,讲解数学故事等,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其次,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贴近生活的场景,降低小学生的理解难度,转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例如,在《认识多边形》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用具体的事物对多边形进行讲解,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降低学习难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讲求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学生应具备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和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其次,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探索和实践,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让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小学生的求知欲較强,他们将教师作为模仿的榜样。因此,教师应当注重自身的言行,科学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适当指导学生,在学生思考过后再进行指导、启发,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提高。

(三)因材施教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存在个体差异性,教师要发现学生的差异性,依据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对学生因材施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可以用简单容易理解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系统性的数学逻辑思维和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维模式。对于中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让学生学会利用混合运算和方程式进行解题。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在掌握数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灵活的解题,运用多种综合的方式解题。其次,有些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教师对这类学生可以适当的进行教学拓展,满足其更高的求知需求。有些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存在困难。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进行交流沟通,发现学生的薄弱点,帮助学生在数学成绩方面取得进步。

猜你喜欢

培养策略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