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类整本书阅读教学建议
2021-08-23李晓红
李晓红
摘 要:科普类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笔者以语文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所推荐的科普类整本书《十万个为什么》为例,从“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过程中方法的引导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三个方面谈科普类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科普类整本书阅读;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
一、 科普类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现状
整本书阅读被写入了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温儒敏教授也将整本书阅读编入了统编版教科书,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等栏目,有序地安排了整本書的阅读教学。但纵观1~6年级“快乐读书吧”的推荐书目,大部分是文学作品,科普类作品只出现在四年级下册一次。科普类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资料比较匮乏
在“中国知网”输入“科普类作品整本书阅读”可检索到的词条只有三条。百度搜索中相关的论文和教学案例也是少之又少。可见,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可供查找和借鉴的教学资料也有限。
(二)关于科普类整本书阅读,师生相关阅读经验不足
文学类的整本书阅读占据了大半江山,科普类作品则更多局限于碎片化阅读和实用类科普文阅读,教师和学生在科普类整本书的阅读方面经验不足。
(三)市面上好的科普类读物少
市面上整本书阅读的读物以文学类为主,且倾向于中高考名著作品。科普类整本书名著少之又少。
基于以上科普类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现状,笔者根据自己在执教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为例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二、 科普类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建议
(一)依“标”定教,目标明确
这里所说的“标”指的是2011版新课程标准里的学段目标和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单元目标。两者兼顾,为科普类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方向,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通过梳理学段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我们知道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策略的运用。例如:学段阅读目标中所说的“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本单元阅读科普作品时,就是指“筛选并整合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能利用文本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因此,这项内容就可以定为我们这本书的教学目标之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题目找关键词提取信息后,设置了根据关键词连起来说一说的环节,落实利用文本重要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的教学目标。
(二)过程有“法”,由浅入深
科普类整本书不同于文学类作品会有清晰的情节、完整的故事,它往往显得较为零碎,每个章节之间的联系也比较少。这时,就要发挥教师的作用,在确立教学目标后,可以以此为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落实阅读方法的具体指导。
1. 运用思维导图理清内容
笔者认为对于科普类整本书来说,思维导图可以十分具体形象地把零碎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建构清晰而完整的知识网络,让作者的写作思维可视化。例如,笔者在教学这本书的第一章——屋中漫游时,就让学生画出思维导图,梳理了每一站的内容,就这样,“屋中漫游”这一章的框架就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
2. 提问题并试着解决
统编四下“快乐读书吧”编排在教材的第二单元,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方面)为“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要在语文实践中不断地运用、实践,从而转化成一种阅读能力。执教时,当学生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适当指导。关注学生所提问题的质量,是否从多角度进行提问,是否从此类文章的内容到文章的表达方式进行提问。当然,更要关注学生是否落实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本单元交流平台告诉我们可以从联系上下文、查资料、请教别人等途径试着解决问题。
笔者在布置学生自主完成米·伊琳《十万个为什么》全书阅读一遍之后,设置如下表格让学生完成第二遍阅读,边阅读边思考。
这样,学生在一次次的阅读实践和交流讨论中,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建构自己的知识网,对作品的理解越来越深入。
3. 由单篇到整本,循序渐进
笔者认为,学生第一次接触科普类整本书阅读,不但需要教师有具体的指导方法,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例如,笔者在执教米·伊琳《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章中的“第一站——生活中的水”时,先从“板块一:读一篇”入手,设计了解密卡。学生经过交流和教师引导后提炼出解密妙招为:锁定区域;找关键词句提取信息;把关键信息联起来说一说。接着,笔者让学生运用以上的解密妙招自主学习“第一站——生活中的水”的其他篇目,就是“板块二:由一篇到多篇”。在学生交流后过渡到“板块三——由一章到一本”的教学,笔者设置了第一个问题:“站在水龙头前,你产生了什么关于水的问题?”学生一下子能联系生活实际提出各种问题:水有什么成分?纯净水是如何过滤的……把书中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的小脑袋里充满了问号,激起对科学知识探究的欲望。接着,笔者又设置第二个问题:“观看房间图片,六个站点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生活中的水——火炉——餐桌和炉灶——厨房——碗柜——衣柜)写?”这是一道开放题,没有既定的答案。学生在认真看完图片后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各种奇思妙想纷至沓来,课下也沉浸在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中……最后,“板块四——由一本到多本”的设置让学生了解多译本的米·伊琳版《十万个为什么》和其他系列的《十万个为什么》。
从板块一到板块四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炼妙招,运用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同时,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继续阅读和探究的欲望。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把学生引向深度学习。
4. 关注写作特点,提升语用能力
关注科普类书籍的写作特点,对于提升学生语用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在执教时,笔者设置了:“这本书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在看目录后知道了作者米·伊琳对生活中看似寻常的事物进行探究,本书的写作特点之一就是“探究平凡事物中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