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价值观照下统编教材低年级语文插图的运用研究
2021-08-23朱姝
朱姝
[摘 要] 美育是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当下,教师虽然开始发掘教材插图的智育功能,却忽视了其中蕴含的美育价值。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美育”角度出发,探究“以图激趣,感受美”“图文互应,体验美”“观图悟境,欣赏美”“借图想象,创造美”的运用策略,以服务一线语文教学。
[关键词] 美育;低年段;语文插图;运用策略
一、统编教材低年级语文插图的美育价值
(一)培养审美感知力
审美感知能力是指审美主体运用感知器官对审美客体直接选择和认同的能力。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低年级学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低年级教材插图大都生动形象,充满童趣,与文本内容高度契合。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艺术效果,能够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比单纯使用文字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的能力。
(二)增强审美领悟力
低年级教材插图充满了社会美、自然美还有形式多样的艺术美,这是文章内容无法直观呈现的,又能与文章所表现的情境、文字、情感相互补充。教师在备课时应当深度思考,挖掘其丰富的审美内涵并转化为教学资源,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领悟力。如,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敕勒歌》是北朝民歌,描写了牧草肥美、天地辽阔、牛羊成群的草原風光。“天苍苍,野茫茫”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图、想象:你在这儿放牧,这儿是什么样的?草原什么样?天空什么样?真是“天苍苍,野茫茫”。学生对这个词语就有了形象的认知,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充满自然美的草原风光图配上优美的诗句,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提升了审美领悟力。
(三)提升审美创造力
有了知、情、意,就到了行的阶段,即审美创造力培养。插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章的主旨和风格。在学习文章,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感情的同时,学生可以利用插图大胆地想象,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的审美感受渗入其中,对插图进行创作。教材中的插图为学生创造审美意象提供了范本和基础。在统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四课《四个太阳》中,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插图大胆创作。引导学生思考:你会为每个季节画什么颜色的太阳?并试着画一画。经历了这一过程,学生既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在审美的天空自由飞翔。
二、美育价值观照下统编教材低年级语文插图的运用策略
(一)以图激趣,感受美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枯燥的文字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色彩丰富、充满童趣的插图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们应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插图带来的美的熏陶。
例如,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课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周总理今天打扮得怎样?脸上的神情怎样?通过插图,学生很容易明白文章的情感基调。这样,不仅拉近了学生与周总理的距离,还唤起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图中的周总理身穿傣族传统服装,面带微笑,身边的傣族人民也穿着五颜六色的传统服饰,拿着具有傣族特色的水碗、乐器。他们簇拥在周总理身边,也都绽开了灿烂的笑容。这样的画面在视觉上色彩鲜明,充满民族特色,洋溢着欢乐、融洽的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服饰之美、民族和睦之美。
一年级下册识字1“春夏秋冬”,选用四季的典型景物引入对“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的学习。春天,到处一片新绿,春风吹红了桃花,也吹动了碧绿的柳枝;夏日,连绵的雨水让粉嫩的荷花弯了腰,荷叶上布满了点点雨珠;秋天,绿绿的叶子变成了金黄色,上面结了一层薄薄的白霜;冬天,大地一片雪白,远处,屋顶上盖着一层厚厚的雪,眼前,一个胖乎乎的雪人带着红帽子、红围巾,露出了愉快的笑容。精美的插图让学生沉浸在四季的美景之中,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插图所描绘的内容,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了解词语意思,加深词语记忆。比如,在“春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观察插图后提问:“你认为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柳树姑娘的长头发怎么飘起来了?”形象化的问法让学生兴趣十足。学生很自然地能够由柳枝飘扬联想到风,这就让学生完成了“春风”这一抽象名词的转化。“春风”在孩子的心中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一幅优美的“风吹柳枝图”。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直接认字,而是充分利用插图调动学习兴趣,为充分欣赏插图,发挥其美育价值提供了保障。
(二)图文呼应,体验美
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仅用语言讲解课文,不仅会使课堂氛围枯燥乏味,还会加大低年级学生的理解难度。而插图能将抽象的词语变得可观、可感,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重点词句。通过文章和插图的呼应,既使文本内容具象化,又能发挥插图美学价值,进行审美教育。比如,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识字三”中配了两幅京剧花旦和老生的图片,表现了京剧中的“站”和“坐”。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借助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动作。京剧插图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还让他们感受到了京剧艺术的独特美感。
在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小池”一文中,插图描绘了恬静、优美的初夏风光,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荫、几片荷叶、一只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插图,学生感受到了夏日朴实自然的美感,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在教学“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时,就可以充分利用插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泉眼、细流、树荫,借助插图说说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在风景如画的插图中,学生将“诗”与“画”融为一体,图文互应,在理解诗意的同时产生浓厚的审美体验。
(三)观图悟境,欣赏美
统编版低年级语文教材插图的选择能够紧扣本文核心内容,体现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思想。学生在欣赏图画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蕴含其中的人文美,获得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一年级下册的“小公鸡和小鸭子”,讲述了小公鸡和小鸭子互相帮助的故事。在学习课文之后,希望让学生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善良之美。课文中呈现了两幅插图,一幅是小鸡捉虫子喂小鸭子,另一幅是小鸭子背小公鸡过河。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关注插图细节,欣赏人文美。插图中,小公鸡和小鸭子在帮助别人时表情都是笑眯眯的,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他们为什么高兴,从而让学生感受乐于助人的道德美。助人为乐的图画内容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又如,“胖乎乎的小手”一文,以连环插图的形式将兰兰帮家人做事的情境进行再现。看着兰兰给爸爸拿拖鞋,给妈妈洗手绢,帮姥姥挠痒,再看着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感悟到:我们应该帮助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四)借图想象,创造美
在利用插图进行美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将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有机结合。通过对感受美、体验美和欣赏美的能力的培养,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美做铺垫。教材插图除了对课文内容起到解释、补充的作用外,还给学生留下了创造的空间。
如在一年級下册《咕咚》的教学中,有一幅图呈现了野牛拦住大家的场景。但是课文中没有明确写出野牛在拦住大家时说了什么,这时就产生了一种“空白”。在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野牛是怎么问的?你能和你的同桌演一演吗?这样,“空白”就变成了学生理解故事的助力。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野牛的语气和其他动物的语气,猜猜野牛当时是怎么想的。低年级小朋友想象力丰富,他们十分善于补充插图的空白,创造出各种各样有意思的对话。在这样的交流碰撞中,故事情节越来越丰满,学生自身感悟也逐渐深化。
参考文献:
[1]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冉祥华.美育与创造力[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15.
[3]孔起英.儿童审美心理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72.
[4]曹荣林.运用课文插图资源“点亮”小学语文课堂[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5(3).
[5]王风萍.巧用课本插图,演绎精彩课堂[J].小学教学研究,2015(10).
[6]顾佩琳.低年级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分析与使用的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18.
[7]李天道.美育与美育心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宋振韶.教科书插图的认知心理学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9]曹爱卫.低年级语文这样教[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