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半岛的“夼”
2021-08-23隋翔宇
隋翔宇
在山东省东部的胶东半岛区域,“夼”是一个很常见的“地名用字”。不仅有大量的村庄以之命名,城市里也多能见到,比如烟台市区的上夼西路和威海市区的戚家夼隧道。
虽然“夼”这个字在全国的字典中都能查到,但它的使用范围却有相当明显的地域属性,即主要集中在胶东半岛的烟台、威海、青岛三市。从青岛往西,“夼”字在地名中就比较少见,过了潍坊后,更是几乎看不到。因此,就地域分布而言,说“夼”是胶东方言特有的词汇,也无可指摘。
在读音方面,也体现出了“夼”与胶东方言之间的联系。因为在字典当中,“夼”的读音标注为kuǎng,这与胶东方言的读法相同。而外地的朋友,看到胶东的“夼”字,要么不会读,要么容易读作一声的kuāng,或者干脆拆开读作“大川”。例如游客到烟台旅游,多半会到烟台市区的美食一条街——上夼西路去看一看,在打听地址的时候,对他们就是一个考验。
那么,胶东半岛为何有如此多的“夼”?这与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有关。关于“夼”字的含义,民间说法众多。但不管如何解释,都离不开山、水二字。清代乾嘉学派的训诂名家、胶东栖霞人郝懿行的考证是:“土人凡两山之间有水曰夼。”而字典中的解释是:“夼,洼地,多用于地名。”其含义大体相仿,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有水流的山沟”。
“夼”是何时开始在胶东半岛大规模使用的,这一点已经很难查考。在明代中后期编撰的海防史料《筹海图编》里,就已经提到福山县的孙夼镇和灵山卫的白塔夼,两者也都在胶东半岛。
再细究“夼”字的使用,虽然有“夼里村”这种“夼”字在前的少数情况,但一般情况下,“夼”字在胶东地名中都是作为后缀使用,与之搭配的前缀五花八门,也是地方人文的一个有趣现象。常见的前缀有方位、姓氏、动物、植物和量词等。方位如上夼、下夼;姓氏如丁家夼、汪家夼;动物如狮子夼、马蹄夼;植物有柳树夼、杏树夼;量词有七夼、八夼……如是种种,不一而足。
在众多的夼中,“上夼”是一個重名率很高的称呼。烟台、威海、青岛三市,都各有“上夼”,其中烟台和威海的“上夼”还不止一个。
在烟台下属的县市区当中,芝罘、福山、龙口、招远、莱阳、海阳各有一个“上夼”;在威海市辖下,环翠、文登、乳山、荣成4市也各有一个“上夼”。而青岛市的上夼,在即墨区的东郊。据《即墨县地名志》的记载,明永乐年间,徐姓自云南迁来,立村在河谷高处,故名“上夼”。实际上,所有这些大大小小的“上夼”,虽然居民的姓氏不同,建立的年代各异,但含义其实都差不多。